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3 14:20
專題: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方案來了
名單外銀行也可通過產品創新等方式尋求突圍。
中央首次實施的個人消費貸款「國補」,城商行、農商行無緣首批經辦機構名單。
8月12日,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印發《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自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居民個人在貸款經辦機構辦理的、實際用於消費的個人消費貸款(不含信用卡業務),可享受年貼息比例1個百分點的財政補貼,貼息金額最高不超過貸款合同利率的50%。
與此同時,財政貼息銀行名單也同步落地。六大國有銀行與十二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入列,城商行、農商行等地方性銀行集體缺席,即便是2024年末個人消費貸規模位居全國前列的寧波銀行(3575億元)、江蘇銀行(3229億元)、北京銀行(2068億元),也未能躋身其中。
業內人士表示,貼息名單決定了客户能否直接獲得政策優惠,這一初步安排對城商行、農商行等中小銀行的衝擊不容小覷,或將引發消費貸市場競爭格局的新一輪洗牌。不過,名單外銀行並非沒有機會,它們可以通過產品創新、服務升級打造差異化優勢。
同時,8月13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亦表示,政策到期后,還會開展效果評估,研究視情況延長政策的期限,或擴大支持範圍和調整貸款經辦機構的範圍。
貼息名單落地,地方銀行均未入局
過去幾年,個人消費貸款已成為零售銀行的重要業務板塊之一。根據2024年年報數據,郵儲銀行以6139億元個人消費貸款余額位居全國第一,比排名第二的建設銀行高出近680億元。股份行方面,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憑藉渠道與產品組合優勢,也佔據了較大市場份額。
除此之外,多家城商行個人消費貸規模亦躋身全國前列,5家城商行規模超過千億元。Wind數據顯示,2024年寧波銀行以3575億元的規模超過交通銀行(3303億元),江蘇銀行、北京銀行、南京銀行也高於浦發銀行、光大銀行、浙商銀行等多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
但在這份財政貼息名單中,地方銀行悉數缺席,上述超過千億規模的城商行均未能入局。「這項政策這次主要選擇的是全國範圍經營的、客户規模較大的一些金融機構。」廖岷8月13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説。
對於未能進入名單的銀行而言,錯失財政貼息紅利無疑是一大挑戰。
財政貼息名單的「圈定」範圍,將直接影響消費貸客户流向。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意味着,在政策實施期內以及經辦機構範圍拓展前,這些銀行的客户將無法直接享受財政補貼。
「寧波銀行、江蘇銀行、北京銀行這類消費貸規模數千億的城商行,都不在名單之內。」華東某城商行零售條線人士告訴記者,「客户會很快感知到價格差異,優質客羣會往名單內銀行集中。」
財政貼息相當於價格補貼。「以年化利率4%計算,1個百分點的貼息約等於客户成本下降25%,對利率敏感型的優質借款人吸引力極大。」前述人土説。
業內預計,貼息政策會加速市場集中度向大型銀行傾斜。招商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先爽認為,財政貼息直接降低資金成本,信貸(尤其是經營性貸款)有望率先回暖;國股行作為貼息業務的主渠道,市佔率與流動性同步受益。
「很多二三線城市,消費貸業務高度依賴本地銀行,如果名單外銀行失去價格優勢,市場滲透率可能明顯下降。」另有城商行人士對記者表示。
《實施方案》雖提出,鼓勵地方財政結合本地實際,對其他經營個人消費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給予貼息支持,以擴大政策覆蓋面,但業內普遍認為,在當前地方財政壓力普遍較大的情況下,除少數經濟發達地區外,大部分地方性銀行很難真正獲得這類補貼。
但名單外銀行並非沒有機會。
部分業內人士建議,地方中小銀行可探索與名單內銀行開展聯合貸款合作,以間接觸達政策紅利;同時,財政貼息並不覆蓋所有消費場景,本地銀行依然可以在細分市場和產業鏈金融等領域發揮優勢;另外,一些客户更在意審批速度、額度靈活性以及本地化服務,這些也正是地方銀行的強項。
集中度提升與風控壓力並行
而對於名單內的銀行來説,從競爭格局看,財政貼息無疑將為它們帶來天然獲客優勢。多位股份行零售業務人士向記者表示,政策落地后,他們會通過聯合消費場景營銷、線上引流等方式儘快放大規模。「政策期只有一年,規模擴張的窗口期很短。」
記者注意到,《實施方案》公佈當晚,農業銀行、興業銀行、浙商銀行等多家「入選「銀行已火速公告將自9月1日起對符合要求的個人消費貸款實施貼息。比如興業銀行公告稱,正在抓緊制定有關操作指引、實施細則。
但隨之而來的,也是更高的風控要求。《實施方案》明確,貸款資金須實際用於消費,不得流入房地產、股市、理財等領域。銀行需通過交易流水覈查、商户回單留存等方式,確保資金用途合規。
「貼息政策會讓監管對貸后管理的要求顯著提升。」一位國有大行信貸管理部門人士表示,預計還會建立跨行信息共享機制,防止客户在多家銀行重複享受貼息,封堵套利空間。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銀行應對消費者需求進行精準分析,提升信貸審批的科學性與準確性,減少「多頭借貸」和過度授信。
財政部金融司司長於紅也在13日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支持的是消費者合理的借貸需求和真實的消費行為,如果借款人使用個人消費貸款用於非消費領域,或其他違規套利行為,這些均不屬於政策支持範圍,將無法取得貼息資金。
此外,政策與不良貸款處置也存在聯動。一旦貸款出現違約且本息無法足額收回,銀行可能需要按比例退還已領取的貼息。業內擔心,這會導致銀行對部分高風險客户的投放意願下降,從而抬高審批門檻。
記者注意到,部分「入選」名單的銀行個人消費貸款不良率處於較高水平。其中,工商銀行達到2.39%,浦發銀行為2.28%。
「規模衝刺和風險控制是天然的拉扯。政策初期可能刺激投放,但后期為達到風險指標的要求可能會倒逼業務收縮。」一位股份行人士説,「財政貼息並不只是價格優惠,更是一次市場格局的再分配。誰能在政策窗口期既擴大規模又把控風險,誰就能在下一輪市場洗牌中站在更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