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3 15:36
滬指在時隔210個交易日后,盤中突破去年924行情高點3674點,日內觸及3688.63點,是2021年12月13日以來新高。
8月13日,市場全天震盪走高,滬指突破去年10月8日高點,創近4年新高。A股全天成交額2.18萬億元,較上個交易日放量2699.99億元。盤面上,市場熱點較為雜亂,個股漲多跌少,全市場超2700只個股上漲。截至收盤,滬指漲0.48%,深成指漲1.76%,創業板指漲3.62%。
從板塊來看,AI硬件股持續爆發,工業富聯等多股續創歷史新高。券商股一度衝高,國盛金控2連板。有色金屬概念股震盪走強,紫金礦業、洛陽鉬業雙雙創歷史新高。板塊方面,有色金屬、PEEK材料、CPO、光刻機等板塊漲幅居前,煤炭、銀行、港口、物流等板塊跌幅居前。
滬指突破去年924行情高點3674點,滬深兩市成交額再上2萬億元,券商板塊拉昇。
今日早盤,「牛市旗手」券商板塊表現活躍。國盛金控連續兩日漲停,長城證券直線封板,港股中資券商亦集體飆升。
據券商中國,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近期業態的確出現了三大驅動:一是由於T0客户數量增加、規模加大,部分券商的算力已經明顯不夠用;二是有大型券商表示,近期客户保證金規模穩步增長;三是存量客户加槓桿明顯,這一點也可以從融資余額的增長中體現出來。
分析人士認為,政策引導中長期資金持續入市,結構調整面臨拐點,低利率及資產荒下,險資、理財、公募的權益類佔比均有望觸底回升。增量資金接力入市打開券商經紀、兩融、資管、投行等業務的增長空間,證券行業有望進入新一輪增長期。
大牛股長城軍工再度漲停。近兩個月累計漲幅已達425.33%。
午后腦機接口概念再度活躍,創新醫療走出7天4板,此前浙江東日3連板。
消息面上,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腦機接口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7年,我國腦機接口關鍵技術要實現重大突破,並在醫療健康、工業製造、生活消費等領域加快落地應用;到2030年,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體系。
午后機器人概念拉昇,中馬傳動走出11天7板。
消息面上,全球首個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將於8月14日至17日在北京國家速滑館舉行,來自全球五大洲16個國家的280支隊伍、500余台人形機器人將展開26個賽項、487場比賽、538個比賽項目的競技對決。
近期較為弱勢的港股今日高開高走。截至發稿,恆生指數漲2.29%,恆生科技指數漲3.08%,國企指數漲2.28%。南向資金淨賣出超63億港元。
港股生物醫藥股走強,截至發稿,派格生物醫藥-B漲幅擴大至18%、藥明康德漲超5%、藥明生物漲超3%。
港股科網股普漲,截至發稿,阿里巴巴漲5.4%,騰訊控股漲3.93%,美團漲3.85%,快手漲4.12%。
值得一提的,騰訊系股票今天大漲,閲文集團漲超18%,騰訊音樂漲超15%。
8月12日盤后,閲文集團發佈2025年中期業績。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閲文集團實現收入31.9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68.5%至8.5億元。
8月12日,騰訊音樂公佈最新業績,二季度總收入增長17.9%,調整后淨利潤增長33%,超市場預期,13日開盤后一度漲超17%。據此前披露,騰訊控股將在8月13日公佈中報,網易和京東集團計劃於8月14日公佈中報。
中泰國際指出,市場風險偏好持續走強,推動大盤高位震盪。7月中國出口韌性超預期,進口同比增速創一年多新高,下游物價温和修復,上游降價壓力仍存,基本面整體延續温和改善,疊加市場預期政策聚焦結構性發力,港股整體仍有上升支撐力。當前港股盈利預期穩健,恆指2025/2026年預測盈利增速2.7%/8.5%,上游資源板塊受益反內卷政策引領改善,疊加中國債市企穩(10年期國債收益率>1.7%)支撐盈利上修動能。然而,當前港股估值短期已大幅修復,恆指預測PE迴歸2018-2019年中樞,風險溢價處歷史低位與AH溢價創近六年新低,疊加8月進入港股季節性的淡季,中報業績期將集中驗證基本面,市場有理由高位整固。建議把握回調窗口布局政策與產業共振雙主線,包括自主可控突圍——生物醫藥、高端製造業、AI算力等,政策受益方向——反內卷核心相關的水泥、煤炭等上游周期;重大及建工城相關的工程機械、電力設備;生育補貼落地提振母嬰產業鏈、本地生活及文娛休閒服務等。
南向資金年內淨流入超9100億港元,主要流向人工智能和新消費等核心資產。AI、新消費這兩大賽道體現出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和一定的稀缺性,有望進一步吸引資金加碼,助推港股行情持續向好。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最新觀點稱,在關税和貿易緊張局勢備受關注之際,港股通南下資金增加以及債券通南向通運行機制優化值得關注。今年上半年通過滬深港通南向投資的成交額佔港股總成交額的23%。瑞銀強調,隨着新的利好因素出現,中國科技股可能會繼續表現優異,繼續看好在線遊戲、雲服務、在線旅遊和電動車領域的頭部公司。后續可能會有更多南向資金流入成長型和高股息股票,尤其是金融、電信、能源和公用事業領域的部分國有企業。
(文章內容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