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神華:7000億央企打響「反內卷」標杆戰!

2025-08-13 08:53

(來源:火電之聲)

重磅重組樹立行業「反內卷」新範例

——中國神華擬收購13家公司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

8月4日,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神華」)自開市起停牌,預計停牌時間不超過10個交易日。

停牌背后,是一場整合13家公司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的重磅重組——這一動作正持續引發市場波瀾。

業內預計,此次重組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級別,將推動優質資源進一步集聚;在「反內卷」的社會共識下,也將為煤炭產業乃至能源產業升級的長遠佈局提供全新範例。

深化煤電產業協同

8月1日晚間,中國神華公告,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控股股東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國家能源集團」) 持有的煤炭、坑口煤電以及煤制油煤制氣煤化工等相關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

「此次重組,將顯著提升中國神華煤炭資源戰略儲備和一體化運營能力,在我國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構建新型煤炭產供儲銷體系的戰略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神華相關負責人表示。

公告顯示,此次擬收購標的多達13家,大部分煤炭產能可觀。其中,國家能源集團新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煤炭產量破億,擁有煤炭產能10150萬噸/年;國家能源集團包頭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國家能源集團烏海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國家能源集團陝西神延煤炭有限責任公司煤炭產能均超千萬,分別覈定為1840萬噸/年、1500萬噸/年、1000萬噸/年。

根據公開資料,當前,中國神華覈定煤炭產能3.5億噸/年,2024年實現商品煤產量3.27億噸,煤炭銷量4.59億噸,均居行業首位。

「中國神華煤炭產能增量空間廣闊,隨着整合完成,規模效應將進一步加強,行業話語權也將獲得進一步提升。」光大證券煤炭板塊分析師蔣山指出。

為完善煤炭產銷鏈條,此次,中國神華還計劃收購神華煤炭運銷有限公司、國家能源集團港口有限公司、國家能源集團航運有限公司,提升運輸效率,保障能源產品高效配送。與此同時,收購中國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國家能源集團國源電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源電力」),聚焦煤炭清潔高效轉化,增強煤電產業協同。

據瞭解,目前中國神華總裝機容量4626.4萬千瓦,其中燃煤發電裝機4318.4萬千瓦。國源電力旗下擁有國能寶清煤電化有限公司、國網能源和豐煤電有限公司、國網能源哈密煤電有限公司等21家子公司,深耕煤電一體化。

國海證券能源開採行業首席分析師陳晨認為,此次資產注入完成后,中國神華電力板塊的煤電協同效應或將得到增強;在運營成本不斷降低下,電力業務的整體競爭力將再獲提升,抗風險能力加固,短期業績有望改善。

規避「內卷式」競爭

伴隨「併購六條」持續深化,能源行業聚焦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的資產整合不斷落地,對提升企業價值、引領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中國神華啟動重磅重組,也意味着與控股股東國家能源集團在煤炭資源開發領域的業務重疊問題得到根本性改善。

為減少同業競爭,早在2005年5月,國家能源集團重組前身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神華集團」)就與中國神華簽署了《避免同業競爭協議》,明確集團及其附屬企業不得從事與中國神華主營業務構成直接或間接競爭的業務,並承諾將相關資產逐步注入中國神華。

2014年6月,中國神華進一步細化《避免同業競爭協議》項下的14項資產注入計劃,原定於2019年6月30日前啟動收購工作,但隨着 2017年神華集團與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合併重組為國家能源集團,中國神華業務架構發生重大調整,雙方於2018年3月簽署《避免同業競爭協議之補充協議》,修訂收購期限為「集團合併完成后5年內」,重新定義「剝離業務」範圍,聚焦煤炭及相關產業鏈資產。

不過,由於煤價波動、資產權屬瑕疵等客觀障礙,2023年雙方再次簽署《避免同業競爭協議之補充協議(二)》,將收購期限延長至2028年8月27日,並明確保留中國神華對剝離業務的優先交易權,同時對資產注入條件進行審慎評估。

「這一次,重組交易終於得以開展,涉及的資產包括但不限於可以優先收購的14項神華集團及其附屬企業資產,儘管具體標的仍在論證,但我們認為此次收購代表着中國神華資產注入拉開帷幕,后續業務規模增長有望超市場預期。」蔣山分析。

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神華推動資源整合,將原本各自為戰的獨立企業凝聚為統一主體,不僅形成了產業鏈覆蓋更完整的「巨無霸集團」,更加速了上下游協同效率,從分散競爭轉向集約化發展,本質上是通過規模化整合打破行業「內卷」,提升企業整體優勢地位。

「央國企在‘反內卷’中發揮帶頭作用,核心是在‘市場效率’與‘社會價值’間尋找平衡——既以產業整合、升級突破發展瓶頸,又為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產業鏈提供了央企實踐範本。」上述人士表示。

記者:衣韻潼 周倜然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