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3 06:00
(來源:ETF鍊金師)
一、美股科技股表現情況
截至2025年7月,納斯達克100指數中的科技股權重已達到52%,而其中前三大企業——微軟、英偉達和蘋果的合計市值佔比接近24%。英偉達因AI芯片需求的激增,其權重從5%提升至8%。與此同時,標普500指數中科技股佔比為31.7%。先鋒成長ETF(VOOG)專注於科技股,其科技股權重則高達58%,充分顯示了資金對美股科技巨頭的集中投資。
從市值和估值角度看,美股科技股的總市值幾乎佔據全球市場的一半,四大巨頭——蘋果、微軟、英偉達和谷歌的市值總和達到11.5萬億美元,接近中國A股與港股總市值的總和(約12萬億美元)。然而,納斯達克100指數的市盈率(PE-TTM)已達35.12倍、市淨率(PB)為9.2倍,均處於過去十年的高位。此外,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為27.87倍,已接近互聯網泡沫時期的水平。高估值的背后依賴於科技企業盈利增長的預期,但因AI熱潮而飆升的英偉達等公司亦面臨技術迭代帶來的風險。
在研發投入與政策依賴方面,Meta、微軟、谷歌和亞馬遜預計在2025年的研發支出將突破3200億美元,其中AI技術的比重超過80%。美國政策如《芯片法案》和《通脹削減法案》的實施,則旨在吸引半導體和電池製造業迴歸,同時加強對華技術出口的管制,以維護其科技霸權。
二、中國科技股表現情況
在國內市場中,截至2025年6月,滬深300指數的信息技術行業權重正在逐步提升,最新調整后權重上升了0.18%,並納入了AI芯片、算力服務商及大模型應用企業。恆生科技指數覆蓋了30家港股科技公司,包括半導體和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其中,前三大權重股的合計佔比為29.4%,研發投入的複合增速接近20%。
在估值與財務指標方面,中國科技股的總市值尚不足美股的20%,但其估值優勢明顯:滬深300指數的市盈率為13.48倍、市淨率為1.39倍,均顯著低於美股水平。儘管科創板的市盈率高達160.99倍,但其市淨率為3.97倍,反映出較強的高成長性。值得關注的是,科創板高市盈率的現象主要是由於虧損企業比例較高(如15%的企業尚未盈利),而市淨率則表明資產溢價較低。恆生科技指數成份股的估值雖較歷史高位有所回落,但其盈利複合增速已達到20%,高於中美主要股指的平均水平。
在政策驅動與產業升級方面,中國政策聚焦於「硬科技」的突破,半導體、人工智能和高端裝備等領域獲得了資金與資源的傾斜。科創板企業在上市滿一年后即可納入指數樣本空間,進一步優化了科技公司的代表性。在2025年第一季度,滬深300ETF的淨流入超過4500億元,資金主要配置於低估值科技和高股息板塊,推動信息技術與工業的權重上升。
三、對比分析:差異與潛力
在市值和集中度方面,美股科技股以少數巨頭為主導,市值集中度較高;而中國科技股則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儘管市值總和相對較小。例如,騰訊和阿里的市值總和尚不足美股前四大科技股(如蘋果、微軟等)的20%,但它們在雲計算和金融科技領域的全球化佈局正加速推進。
從估值和增長動力來看,美股科技股的高估值依賴於AI等前沿技術的盈利預期,但相關政策風險可能導致估值回調。而中國科技股的成長空間依然廣闊,政策支持與產業升級為其提供了強勁的增長動力。例如,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35%,而其估值僅為美股同行的三分之一。
在研發投入和生態差異方面,儘管美國科技巨頭的研發投入規模龐大,但中國企業在應用層創新(如TikTok、Temu)和製造端的優勢上表現突出。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AI開發者數量最多的國家,其模型能力正在快速接近美國,但在私營生態的活躍度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四、投資潛力與風險提示
中國科技股的投資邏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為半導體、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等領域提供了強力支持,政策的傾斜將加速技術突破與產業整合。其次,滬深300與恆生科技指數的低估值為長期投資者提供了顯著的安全邊際,尤其是對部分科技龍頭的關注。此外,中國企業在新能源和智能汽車等領域的出口競爭力增強,使其有望分享全球市場的增長紅利。
然而,中國科技股亦面臨一些風險與挑戰。技術封鎖方面,美國對華技術出口的管制可能會延緩中國在半導體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突破速度。盈利不確定性方面,部分科技企業(如AI芯片公司)面臨高研發投入和漫長的盈利周期,需要關注其現金流與商業化的落地能力。此外,市場情緒也會受到房地產債務風險和消費復甦力度的影響,從而可能壓制科技股的短期表現。
五、中國科技股的長期價值
當前,美股科技股可能面臨估值高位與政策風險的雙重壓力,而中國科技股在政策支持、估值優勢及產業升級的推動下,展現出較強的長期投資潛力。投資者可以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向:信息技術領域的AI芯片、AI應用及半導體設備等「硬科技」項目;高端製造領域的新能源汽車、機器人及航空航天等戰略新興產業;以及在海外市場份額不斷提升的科技企業,如比亞迪和寧德時代。中國科技股的崛起不僅是技術突破的結果,更是政策、市場與產業生態相互作用的成果。在全球科技競爭格局重塑的背景下,中國科技股有望邁向更高的價值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