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債市要火?瑞銀:第三波外資正趕來!

2025-08-12 19:58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張偉澤 實習生王藝之 香港報道

8月12日,瑞銀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亞洲固定收益組合主管桂林在媒體分享會上表示,隨着目前全球貨幣多元化趨勢不斷推進,外國投資者對中國債券市場的配置有可能會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債券市場流入的第三波浪潮或將出現。

桂林指出,市場普遍預計美國將在今年9月降息,中美利差可能收窄。同時,由於中國債券市場與發達市場固定收益的相關性較低,具備良好的分散化配置價值,將繼續吸引尋求多元化投資的買家。在全球市場波動加劇、美國政策不確定性上升等因素推動下,中國境內債券或將被重新評估。

根據瑞銀的報告,自2018年3月起,外資持有中國境內債券的規模從約2000億美元擴大到2025年3月的6000億美元左右,實現了快速增長。不過,整體而言,外資目前對中國境內債券相對低配,截至2025年3月,外資在中國債券市場的佔比僅有2.3%。

桂林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中國債券市場的外資佔比較低,主要原因是其進入中國債券市場的時間較短。他指出,在2016年推出銀行間債券市場(CIBM)直接投資計劃后,外資才真正大規模進入中國債券市場,迄今不過短短十年,尚不足以深入瞭解一個全新的市場。不過,中國債券市場作為全球第二大的債券市場,對國際投資者有重要的市場價值,中長期而言,外資將持續積極配置。

談及外資的投資配置傾向,桂林表示,在中國債券市場當前結構中,利率債佔比約62.3%,信用債佔比約37.7%。其中,利率債主要由中央、地方政府及政策性銀行發行的債券構成;信用債則主要包括國企和非國企發行的信用債券等。

他指出,由於進入中國債市時間較短,外資更傾向於從最基本的產品開始配置,如國債、政策性銀行債和銀行大額存單(NCD),因此當前主要配置集中於利率債,信用債配置仍有待發展。目前,外資正積極研究中國信用債市場,未來可能會考慮作出更多配置。

桂林補充道,近兩年趨勢顯示,外資明顯加大了對銀行NCD的配置力度。主要原因是,經過前期上漲,近一兩年利率水平已低於過去幾年。在此背景下,銀行存單相對於利率債在收益率上仍具一定優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