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2 17:04
原標題:從產品出口到標準協同:新能源汽車出海的模式躍遷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躍升。核心突破在於國際標準認證體系的打通,動力電池通過歐盟ECE R100.03碰撞安全認證,智駕系統滿足UN ECE ALKS法規,使整車獲歐盟認證周期縮短40%。以比亞迪為例,其刀片電池憑藉成組效率優勢,助力ATTO 3車型獲Euro NCAP五星安全評級,2024年在歐洲銷量突破12萬輛。
本土化戰略加速產業鏈出海。寧德時代匈牙利工廠實現隔膜國產化率92%,規避歐盟碳關税風險;蔚來在柏林建立智駕研發中心,將NOP+系統適配歐洲路況。這些案例標誌着從單一產品貿易向技術標準協同的轉型。
隨着中歐班列新能源專列開行量增長67%,以及首艘國產滾裝船交付,物流瓶頸逐步化解。出口均價升至3.8萬美元印證技術溢價形成,中國新能源汽車開始參與全球規則制定。
新能源汽車出口行業概述
新能源汽車出口是指將在中國境內生產的新能源汽車通過整車、散件(CKD/SKD模式)及相關技術服務的形式銷售至海外市場的行為。作為中國汽車製造業國際化的關鍵分支,該行業涉及產品交易、海外建廠、本地運營、品牌輸出及售后服務體系建設。其興起主要受全球綠色出行與碳排放目標的驅動,同時伴隨中國國內產能過剩及頭部車企全球化戰略提速等多重因素。在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趨勢下,中國企業憑藉完整的產業鏈、規模優勢和技術突破,快速實現產品與品牌出海。新能源汽車出口以國內大循環為基礎,通過技術與模式創新,將產業鏈優勢向全球溢出,推動行業從「產品出口」向「標準出口」升級。
● 新能源汽車出口行業特徵包括:
商業模式多元化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已形成以整車出口為主、產業鏈協同出海為輔的多元化商業模式。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128.4萬輛,同比增長6.7%。其中整車出口量達101.2萬輛,同比上漲17.9%。在商業模式上,企業不僅通過整車出口,還採用零部件出口、海外建廠、技術授權、合資運營等多元化方式。例如,吉利通過收購沃爾沃實現技術反哺,長城汽車在德國建立研發中心,寧德時代在匈牙利投資73億歐元建設100GWh電池工廠。
技術與成本優勢推動市場集中度提升
在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頭部車企憑藉技術創新和產業鏈整合使其在品牌質量、成本控制和出口競爭力方面得到顯著提升。比亞迪、蔚來等頭部企業在電池能量密度、充電速度以及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特別在超充網絡上的佈局,使得充電速度進入「分鍾時代」,採用高壓平臺的車型可以在10—15分鍾內完成從10%到80%的電量補能。同時,藉助規模效應和產業鏈整合,頭部企業與供應商深度合作,確保原材料供應的穩定性並有效控制成本,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優勢。據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前十名車企將佔據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85%以上的份額,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使得中小車企的生存空間受到進一步擠壓。在此趨勢下,中國頭部車企正加速拓展海外市場,憑藉技術和成本優勢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
全球市場分化加劇,全球化發展任重道遠
在歐美國家階段性調整新能源戰略背景下,亞洲、中東、拉美和非洲等市場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主要出口地。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亞洲市場佔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總量的超過40%。受益於東南亞、中東等區域政策支持與產品價格接受度,中國品牌加速在印尼、泰國、阿聯酋等市場佈局,並實現銷量突破。然而,傳統貿易保護主義的頻繁出現以及全球主要國家集體加強對新能源汽車貿易的保護措施,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構成嚴峻挑戰。其具體表現為,英國將燃油車禁售時間推迟至2035年,德國取消購車補貼,美國放寬尾氣排放及電動汽車銷量目標,以及歐美車企也紛紛暫緩電動車生產計劃。面對這些挑戰,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需精準佈局海外市場,持續提升競爭力,積極構建國內外合作伙伴關係,並通過差異化戰略拓展多元市場,以推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新能源汽車出口行業產業鏈分析
● 新能源汽車出口產業鏈的發展現狀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行業產業鏈上游為電池供應商、零部件供應商和智能駕駛相關供應商,主要作用是提供新能源汽車所需的關鍵原材料和零部件;產業鏈中游為新能源汽車組裝製造及整車出口,主要作用是完成整車的研發、設計、組裝與測試環節以及出口與海外市場拓展,並對出口目標市場的准入認證進行合規化適配,是產業鏈的核心控制節點;產業鏈下游為海外市場的渠道端,主要作用是推動產品銷售、建立用户體驗體系並拓展品牌認知度,將新能源汽車銷售給海外消費者。
● 新能源汽車出口行業產業鏈主要有以下核心研究觀點
行業上游原材料供應波動與下游貿易壁壘相互影響作用
新能源汽車出口的上游關鍵原材料如鋰、鎳、鈷等大宗商品受全球供需和地緣政治影響大,價格波動頻繁。以碳酸鋰為例,2021年碳酸鋰價格從年初的6.8萬元/噸,在2022年一度飆升至58萬元/噸。由於庫存的持續累積以及終端車企增速放緩,2024年,碳酸鋰均價下落至9.1萬元/噸,價格漲幅相對穩定。但仍有部分關鍵材料的供應不穩定,中游企業成本壓力不減。上游原材料供應的不確定性疊加國際貿易政策的波動,給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嚴峻挑戰。2024年10月,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為期五年的反補貼關税,税率高達40%。此外,美國將新能源電動車關税税率從25%提高至100%。這些措施使得中國新能源汽車進入歐美市場的難度提升,以及抬升中國車企出口成本、延長通關周期、增加認證負擔。上游資源約束通過成本傳導鏈擠壓利潤空間,致使下游貿易合規成本耐受閾值擊穿,最終引發市場份額系統性流失。
全球化佈局與本地化運營是新能源汽車出口的必然趨勢
全球化佈局是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拓展市場的重要戰略。隨着全球對新能源汽車需求的持續增長,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市場不斷拓展。東南亞、中南美、中東等地區已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出口市場。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至東盟、中南美以及中東的出口量分別為33.8萬輛、19.9萬輛和20.2萬輛,2024年三個地區出口量佔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總出口量的57.6%,未來還將在非洲等地區進一步拓展。同時,海外市場的本地化運營則是企業提升全球競爭力的關鍵策略。越來越多的車企通過海外建廠、品牌併購、渠道共建等方式,實現本地化生產與服務。例如,比亞迪在匈牙利建設工廠,上汽集團和長城汽車也紛紛在歐洲選址建廠。這種本地化運營模式不僅能夠有效規避貿易壁壘、降低運輸成本,還能更好地適應當地市場需求,提升品牌影響力。
新能源汽車出口行業市場規模
● 新能源汽車出口行業規模的概況
2020–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保持持續快速增長。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為31萬輛,佔全球比重的30%,隨着產能擴張和品牌出海持續推進,2024年累計出口達128.4萬輛,同比增長約6.7%。出口地區呈從歐美向拉美、東南亞、中東、獨聯體等多極化擴展趨勢,出口均價穩定在2.3萬美元,結合單價與數量,2024年市場規模約為235億美元。2025年新能源汽車出口預計達140萬輛,年增率近10%。若保持此增速,出口量將從128.4萬輛逐年遞增至2029年約207萬輛;同期出口市場規模將突破400億美元。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行業未來五年仍保持快速增長,中游與下游環節協同優化、服務本地化、技術路徑突破、渠道滲透和應用多元共同驅動行業整體價值攀升。從產業鏈視角看,未來空間投資機會集中於三電一體化模塊、智能化集成平臺與本地化交付服務體系,三者將成為推動新能源汽車出口體系完善與全球競爭力提升的核心力量。
● 新能源汽車出口行業市場規模歷史變化的原因如下
全球需求拉動與供給能力提升驅動出口增長
多國居民環保及能效意識提升,使新能源汽車逐步由消費「備選項」轉變為「首 選項」,消費端需求結構發生明顯轉向,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規模擴大的核心拉動力。同時,受發達國家本土電動車價格水平偏高影響,性價比優勢顯著的中國車型獲得較強市場接受度,歐洲與美國新能源汽車均價分別為5.9萬美元和6.4萬美元,而中國新能源汽車均價則降至3.3萬美元。在這個優勢下,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巴西、英國、澳大利亞等重點市場出口量保持高增速,出口量合計佔比超過30.0%,持續釋放海外新增市場紅利。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全產業鏈日趨成熟,並依託電池、電控、電驅等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提升帶動製造成本降低。同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裝機量達到775.8萬套,同比增長41.7%。比亞迪、奇瑞等頭部車企通過擴大海外訂單產線、推行多平臺共線生產模式。例如,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構建覆蓋電池原材料、三電系統、整車製造、回收利用與汽車服務的全產業鏈閉環佈局。
消費觀念轉變與政策環境支持強化出口基礎
全球能源結構優化與碳中和目標持續推進,歐洲、南美等地區相繼發佈燃油車禁售時間表、購車補貼政策及電動車推廣計劃,帶動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上升,2024年全球市場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達19.2%。此外,政策環境優化亦為出口創造有利條件。政府建立龍頭企業與國家科研平臺聯合攻關機制,多路徑提升關鍵共性技術供給能力。同時,政府也通過出口退税、電動汽車出口通關便利化等措施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支持。全鏈路數智化供應鏈的應用,通過AI算法整合歷史數據、港口動態、展會信息,同時,部署5G+AGV智能碼頭,配合恆温運輸集裝箱,使滾裝船滯港時間縮短60%。全國多地開通新能源汽車出口定製化班列運輸通道,進一步壓縮物流周期,降低出口邊際成本,增強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新能源汽車出口行業市場規模未來變化的原因主要包括
政策支持與技術進步推動出口增長
中國政府持續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支持力度,延續購車補貼、以舊換新等政策,刺激國內外市場需求。例如,2024年財政部為新能源企業下發節能減排補助資金,其中比亞迪獲得新能源汽車補貼總額79.3億元、佔總補貼金額的34.6%。政策持續加力為出口增長提供製度保障和發展空間,政府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走出去」戰略,陸續出臺多項支持政策,包括出口信貸支持、外貿通關便利化、海外售后網絡建設補貼等,顯著降低企業出口邊際成本。技術方面,中國在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領域取得突破,產品競爭力得以提升。以動力電池為例,2024年中國磷酸鐵鋰系統能量密度已普遍突破160Wh/kg,系統成本降至85美元/kWh,支撐整車製造端實現降本增效。同時,隨着智能駕駛、車載操作系統、熱泵系統等技術的成熟與出口車型快速配置,產品附加值顯著提升。在強政策護航與持續技術迭代背景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具備在全球市場保持增長慣性的堅實基礎。
國際市場需求多元化帶動出口結構優化
早期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市場高度集中於歐洲、北美等成熟市場,對單一地區政策變動的依賴度較高,出口結構存在「集中度風險」。隨着全球電動化進程加快以及歐美政策收緊的衝擊,東南亞、拉美、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逐步釋放新能源汽車需求,國際市場進入「多極化增長」階段。2024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巴西進口電動車市場中的份額已達91.4%,出口額超過12億美元,同比增長超70%。巴西已超越比利時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第 一大出口國。如阿聯酋、埃及等國推出電動車發展戰略和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預計2025年起將形成新增出口增長極,出口結構將繼續由歐美向非傳統市場轉移。國際市場的多元化演進不僅擴大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空間邊界,更在結構層面提升其出口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據公開數據顯示,歐洲有41%的民眾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展現出積極態度,美國高達76%的年輕人有購買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意向。
新能源汽車出口行業競爭格局
● 新能源汽車出口競爭格局概況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行業競爭格局日趨明朗,呈現出「頭部集中、梯隊分化」的發展態勢。當前競爭已由單一價格優勢轉向以技術能力、產能佈局、品牌認知與渠道體系為核心的綜合實力競爭。行業中,第 一梯隊包括比亞迪、上汽集團,具備完整產業鏈協同與海外本地化能力,2024年合計出口佔比超過50%;第二梯隊包括奇瑞汽車、長城汽車,依靠性價比優勢快速拓展拉美、中亞等新興市場,但海外產能佈局尚在建設中;第三梯隊包括吉利、江淮、零跑等企業,出口以CKD或渠道出海為主,仍處於品牌培育與產能爬坡階段。整體來看,行業正步入「品牌+產能+渠道」三輪驅動的新周期,龍頭企業全球化佈局加速,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
● 新能源汽車出口行業競爭格局的歷史原因
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增長促進企業擴張
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也是新能源汽車出口行業競爭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各國政府紛紛出臺扶持政策,如購車補貼、税收減免、充電樁建設補貼等,以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例如,歐洲議會提出「2026年在主要道路上每60公里至少設一個充電樁」,美國自2021年起以税收抵免支持充電基建。這些政策不僅降低消費者的購車成本,提高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接受度,還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隨着消費者對環保和智能出行的需求增加,新能源汽車的市場需求持續增長。2025年3月,新能源乘用車出口14.3萬輛,同比增長6.4%,環比增長21.2%。這種市場需求的增長促使企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提升技術水平,進一步加劇行業的競爭程度。
技術與產業鏈優勢推動行業集中度提升
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通過持續技術研發,在電池、電驅、電控等核心系統上實現關鍵突破,顯著提升整車性能與安全可靠性。以動力電池為例,中國企業在高能量密度、快充倍率、長循環壽命等指標上持續領 先。2024年,中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達到548.4GWh,同比增長41.5%。其中,磷酸鐵鋰電池累計裝車量409.0GWh,佔總裝車量的74.6%,同比增長56.7%。零跑汽車基於「電驅一體化」平臺集成化優勢,將整車的自研自造比例達到成本的65%。同時,中國已構建出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涵蓋上游鋰鈷鎳資源開發、電池材料製造、中游三電系統集成,到下游整車製造與出口通關服務,形成高度協同的產業生態。這些技術與產業鏈優勢使得頭部企業能夠快速擴大市場份額,形成行業集中度較高的競爭格局。
未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行業的競爭格局將持續演變,表現爲行業集中度提升與市場結構分層並行發展。頭部車企憑藉強大的技術集成能力與海外本地化運營佈局,佔據出口主導地位;而中部企業則更多依賴渠道出海或聚焦新興市場,形成梯隊化分佈。隨着歐洲等主力市場強化本地製造比例、碳足跡與數據合規要求,行業從「成本驅動」逐步轉向「品牌+合規+服務」綜合能力競爭,未來出口市場將呈現「頭部集中、區域分化、生態化運營」的趨勢。
●新能源汽車出口行業競爭格局未來變化原因
龍頭企業市場份額持續上升,出口話語權增強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集中度正在進一步提升。2024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在全球市場中佔到70.4%的份額。其中,比亞迪、吉利、奇瑞等企業,三強合力控制全球新能源市場36.3%的份額。這種集中度已形成明顯市場壟斷趨勢,小型車企難以插入歐美及標準較高市場。同時,車企海外佈局持續強化,2025年底前,預計有10%以上出口量將通過當地工廠交付,提升海外供應鏈與品牌本地化能力。這種產能外溢使頭部企業海外議價權顯著增強,小型車企難以形成有效抗衡。
政策壁壘推動中國新能源車企多元化市場佈局
2024年7月5日起,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税,其中上汽被徵收高達45.3%的關税。這一貿易保護主義舉措顯著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出口成本,削弱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然而,該政策也促使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積極拓展其他市場,推動行業的多元化發展。與此同時,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呈現顯著增長態勢。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超1,700萬輛,預計2025年銷量將超2,000萬輛,佔新車總銷量的25%。在這一背景下,歐洲市場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需求依然保持旺盛,這種市場需求的增長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出口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集中度持續上升,頭部企業掌握近50%全球市場份額,形成壟斷趨勢,擠壓中小車企進入歐美高標準市場的空間。頭部車企通過海外建廠強化本地化能力,提升議價權。反觀中小企業則面臨成本、合規雙重壓力,難以應對歐美貿易限制。國內產能過剩,行業出清趨勢加速,預計60–70%中小企業將被兼併或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