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2 17:30
(來源:郭二俠説財)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格外活躍。短短半年時間,就有42家公司成功登陸港交所,總共籌集了1055億港元的資金。這個融資規模,讓港交所一舉成為全球IPO集資最多的交易所。
但更猛的還在后面——再融資!
與此同時,上市公司向市場「伸手要錢」的再融資活動更是火爆異常。今年前6個月,港股再融資總額達到了驚人的1738億港元,這個數字比去年同時期暴漲了227%!更誇張的是,這半年的再融資金額,幾乎快趕上2023年和2024年兩年的總和(2023年946.2億,2024年871.4億)了。
有超過230家上市公司開啟配售融資行動,平均每家公司配售融資近7億港元。這顯示出上市公司從市場拿錢的意願非常強烈。
在港股市場,再融資是上市公司籌集資金的重要手段,主要方式包括配售、供股、代價發行、股份認購權計劃等。
其中,配售作為港股最主要的再融資方式,上半年累計金額達1358億港元,佔了整個再融資大盤子的78%,比去年同時猛增374%。
港股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三個配售融資項目,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兩個。
比亞迪在3月11日完成配售,籌得435.09億港元,是港股有史以來第二大配售。小米緊隨其后,在3月25日通過「先賣舊股后發新股」的方式,也籌到了426億港元,成為史上第三大配售。
目前排第一的,還是美團在2021年4月完成的約542億港元配售。
除了比亞迪和小米這兩大巨頭,今年上半年還有24家公司也通過配售籌到了超過10億港元。
為什麼配售這麼火?因為它快!
港股市場的再融資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便捷高效。尤其是「閃電配售」,大部分操作可以在當天股市收盤后進行,公司甚至不需要停牌,就能非常迅速地完成融資。前面提到的比亞迪配售,就是這樣快速搞定的。
這種高效的背后,需要公司事先在股東大會上獲得一個「一般授權」,允許董事會在一定期限內發行不超過公司總股本20%的新股,而且發行價一般不能比市場價便宜超過20%。
實際操作中,爲了吸引機構投資者掏錢,公司通常會給增發的新股打個5%~10%的折扣。而且,這些配售的股份沒有「鎖定期」,投資者獲得股份后馬上就能賣,這就存在套利的機會。所以,配售消息一公佈,第二天股價往往就會跌到接近配售價的位置。
對於單個公司來説,配售融資不一定是壞事。短期內股價因打折賣股可能會下跌,但長期看,如果公司真的把這筆錢用在刀刃上,比如擴大業務、研發新技術,反而可能提升公司價值。
但從整個港股市場的大盤子來看,這麼多公司扎堆上市和再融資,相當於從市場這個「資金池」里抽走了大量的水。 光是今年上半年,再融資就抽走了1738億港元。預計下半年還會有1500億~2000億港元的再融資。這樣算下來,全年僅再融資抽水就會超過3000億港元。再加上新股IPO抽走2000多億,2025年全年上市公司從港股市場「抽水」的總規模,很可能突破5500億港元!
這麼巨大的抽水量,導致今年上半年港股的日均成交金額高達2402億港元,這個活躍度雖然比2021年上半年的日均1882億港元高出不少,可恆生指數連26000點都還沒摸到。
要知道在2021年那次,靠着活躍的交易,恆生指數一度衝上了31000多點,走出了一波牛市。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可能就是這源源不斷的鉅額融資(IPO+再融資)像抽水機一樣,持續地從市場里抽走資金,給指數上漲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中國老闆開公司的終極目標就是上市圈錢,即便已經成功上市,只要一有機會就找市場要錢,不要白不要,很多上市公司也沒那麼缺錢,但他們的邏輯就是錢先握在手里,怎麼花后面再説,對此我也只能兩手一攤。
對那些只知道向市場伸手要錢不重視股東回報的公司,儘量還是離遠點。
好消息!
香港華僑銀行卡只需身份證+港澳通行證/護照就可以在國內辦理,不用存款,不用買理財,也不用去香港。
支持國內11個城市辦理(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珠海、南京、重慶、濟南、杭州、長沙、廈門、蘇州),6~8周下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