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2 16:44
來源:Y趣理説
2025年以來,A股市場處於震盪上行趨勢,不少偏股型基金憑藉板塊輪動與精選個股取得了正收益。然而,建信基金旗下的部分主動權益產品卻逆市下滑,尤其是由孫晟管理的「建信中國製造2025A」基金年內回撤14%以上,在同類基金中幾乎墊底。這不僅暴露出基金經理投資策略的缺陷,也折射出建信基金權益投資板塊的整體困境。
01
管理層震盪與業績滑坡並行
近期,建信基金在投研和管理層面頻頻出現波動。7月24日,公司公告副總裁、財務負責人及首席信息官宮永媛同時卸任三項職務,並不再轉任公司其他崗位。這位曾在建設銀行體系深耕17年的高管,自2018年進入建信基金以來,歷任紀委書記、黨委委員等職務,2023-2024年間更是集副總裁、財務負責人、首席信息官於一身,屬公司核心管理層。市場傳聞她將回歸銀行系,出任建信消費金融黨委副書記、總裁。
宮永媛的離任,使建信基金在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以及內部治理方面同時失去一位熟悉股東體系與公司運作的複合型管理者。這對於正處在結構調整與權益投研改革關鍵階段的建信基金而言,無疑是一次管理層空窗期的風險暴露。
而幾乎在同一時間,孫晟管理的「建信中國製造2025A」基金因業績不佳成為市場討論焦點。這隻成立初衷為捕捉中國製造業升級機遇的主題基金,在孫晟執掌的8年多時間里,未能構建穩定的收益曲線,今年以來虧損了14.16%,近三年累計虧損38.13%,近五年虧損10.94%,不僅跑輸同類均值,更遠低於其業績比較基準,排名也是墊底。
投資策略失焦:高換手率與主題偏離
深究其業績不振的原因,核心問題在於投資策略的穩定性與執行力缺失。近一年報告期數據顯示,「建信中國製造2025A」基金前十大重倉股在各季度間更換幅度極大,部分季度更替數量高達6-7只,換手率顯著高於行業平均水平。這種高頻調整導致投資組合的風格漂移嚴重,主題定位逐漸模糊。
例如,2024年四季度前五大重倉股包括寧德時代、平高電器、許繼電力、美的集團和中國移動;到2025年一季度則變成比亞迪、潤建股份、濰柴動力、大位科技和美的集團;二季度又更換為科泰電氣、潤澤科技、泰豪科技、濰柴重機、潤建股份。持倉方向在新能源、傳統制造、通信設備等多個板塊間反覆切換,缺乏長期戰略定力。
這一操作模式在本質上偏向「追逐熱點」在市場情緒高點介入、熱點降温時被動承受回撤。如此反覆,既增加了交易成本(包括佣金、印花税及衝擊成本),又稀釋了阿爾法獲取能力。換言之,基金經理的主動管理價值正在被不斷削弱。
「孫大聖」年內全軍覆沒
孫晟自2011年進入公募行業,先后任職於華夏基金、建信基金,累計基金經理任職時間已達9年。但是,目前他在管的4只基金總規模僅約4.18億元,且年內無一實現正回報。其中兩隻基金淨值跌幅超過10%,包括「建信內生動力A」和「建信中國製造2025A」。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2025年市場回暖背景下,滬深300和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均錄得正收益,孫晟管理的基金的表現仍持續落后,説明問題並非源於整體市場環境,而是投資決策體系的內生缺陷。
02
公司層面的結構性隱患
建信基金成立於2005年,背靠建設銀行等大型股東,憑藉渠道和品牌優勢,資產管理規模長期位居行業前列。截至2025年二季度,公司管理規模達9268億元,行業排名第11。然而,從非貨幣基金規模排名來看,公司僅列第27位,且產品結構嚴重失衡——貨幣市場基金與債券型基金合計佔比高達95%,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偏低。這種高度依賴固收的格局,使得公司在權益投資領域的業績波動更加放大。
盈利能力方面,自2022年以來,公司淨利潤持續下滑,2023年同比下降24.59%,2024年繼續下降4.42%。這不僅與權益產品的萎縮有關,也與固收類產品費率較低、難以提供高利潤貢獻相關。
當前,公募基金行業正處於多重變革期,在監管要求提高權益投資佔比、ETF競爭加劇、投資者結構逐漸機構化。在此背景下,建信基金權益板塊的低競爭力與人才流失,將直接影響其長期發展潛力。
而對於建信基金管理層來説,如何穩定核心投研團隊、優化產品結構、提升權益投資能力,已成為關係到公司行業地位與盈利能力的戰略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