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2 17:18
(來源:知危)
1948 年,戰后的德國滿目瘡痍,經濟崩潰,物資極度匱乏,阿爾布雷希特兩兄弟在二戰中淪為戰俘后年后被釋放回家,接手了母親那家位於埃森礦工聚居區的小雜貨店。
在那個人們一塊錢當五塊錢花、掰着手指頭過日子的時代里,兩兄弟抓住了這份 「 消費焦慮 」,在覈算的時候,只看 「 價格最低能賣多少錢 」。后來,這家不起眼的小店,后來成爲了全球連鎖超市 —— 奧樂齊。
「 奧樂齊的身價達到 400 億歐元,比福布斯估測的要多出 50%,這相當於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的市值,或者説相當於麥德龍連鎖店的 4 倍。」 迪特爾·布蘭德斯( 德國經濟學家、曾任奧樂齊北方公司董事總經理 )2005 年出版的《 只放一隻羊 》一書中,這樣記載着這家連鎖店。
奧樂齊一直在探索如何用 「 極致的效率 」 實現最大的收益,這樣簡單粗暴的經營理念讓他們成為硬折扣超市的鼻祖。
根據美國零售聯合會發佈的 2024 年度 「 全球零售 50 強 」 榜,前 5 名中有 3 家折扣企業,分別是 Schwarz( 施瓦茨 )、Aldi( 奧樂齊 )、Costco( 開市客 )。
在國內,折扣業態同樣遍地生花,盒馬在嘗試了各種業態后今年將社區平價硬折扣店盒馬 NB 作為戰略重點之一,美團多家 「 快樂猴 」 門店正在裝修階段,北京物美首批硬折扣門店 「 物美超值 」 6 家同開,京東也宣佈 8 月將在江蘇宿遷、河北涿州共開出 5 家折扣超市,大家都在押注這一賽道。
當 「 精緻摳 」 成為新的消費風尚時,中國似乎走上了其它發展較早的經濟體曾走過的路,硬折扣的時代要來了。
相比於軟折扣是通過臨期、瑕疵等方式達成低價,硬折扣則是通過供應鏈優化來達成低價,商品本身沒有缺陷,所以走進各家硬折扣商超,你很難相信這是 2025 年的物價。
以人們最熟悉的瓶裝水為例,物美超值自營品牌的飲用水,價格為 5 塊 5 一箱( 12 瓶 ),算下來一瓶五毛錢都不到。旁邊的怡寶瓶裝水 9 塊 8 一提( 12 瓶,算下來一瓶 8 毛 1 ),價格也遠低電商平臺,就連 「 水中貴族 」 百歲山,進了硬折扣商超,價格也只有 1 塊 9 毛 8 。
依稀記得前幾年,年輕人們還願意嚐嚐動輒十塊、二十塊一瓶的依雲、VOSS、巴黎水,而現在大部分消費者們,越來越精打細算。
反映在消費數據上,根據要客研究院發佈的《 中國奢侈品報告 》,2024 年中國人奢侈品市場整體下降 3%,中國境內奢侈品市場銷售額下降 17%,相反,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 年全國在營奧特萊斯項目達 251 家,較上年新增 12 家,2024 年總銷售額約為 2390 億元,比上年增長約為 4% 左右。
當宏觀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消費者反而會變得更加理性,那業態也相應的會更加豐富。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客座顧問、零售電商行業專家莊帥對知危表示:「 整個零售市場進入存量競爭,大家競爭的維度、顆粒度就會越來越細。在這種精細化運營里,大家也在尋求差異化的發展,而硬折扣的業態是以自有品牌為主的。」
自有品牌指的是零售商們自主開發、設計,委託製造商生產,最終在自己渠道銷售的品牌。
起初,奧樂齊認為大多數品牌的商品會讓顧客多支付品牌營銷費用,因此通過自有品牌來消除中間商,奧樂齊選擇直接與當地供應商合作,以更低價格銷售自有品牌,提供品質相近商品,比如其 「 超值系列 」 中的所有產品均為自有品牌產品。
之前,有不少網友吐槽奧樂齊的自有品牌和曾經的 「 雷碧 」、「 康帥傅 」 等盜版是一個性質,還有網友表示在海外奧樂齊想買布洛芬( Ibuprofen ),買回家一看是何大芬( hedafen )。
然而,在國內,當多家零售商都開始用價格和品質來為 「 自有品牌 」 正名,消費者對此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比如山姆、小象超市、盒馬都有不少明星自營產品。
自有品牌佔比高是硬折扣店的顯著特點,數據顯示,奧樂齊自有品牌佔比高達 90%,「 物美超值 」 自有品牌佔比在 60% 以上,盒馬 NB 自有品牌佔比也高達 60% 。
隨着消費者們對 「 品牌 」 這一概念逐漸祛魅,人們開始認可自有品牌也是一種 「 品牌 」,物美價廉的就是好品牌。
十多年前,在那個人人都還揣着 「 錢包 」 的年代,逛超市推購物車要先卡一枚一塊錢的硬幣來解鎖,到指定地點歸還購物車才能將一元硬幣取出,這是很經典的 「 奧樂齊經營哲學 」:通過消費者自助的方式,直接節省出好幾個整理購物車的人工成本。
這也正如莊帥對知危所説的:「 折扣零售本質上是對供應鏈和運營能力的持續優化。」 零售商們想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進行極致的成本控制,需要在各個環節去除非必要成本,想辦法將極簡主義做到極致。
在供應鏈方面,無論是物美這類傳統商超,還是美團、盒馬等零售新秀,都基於已有的對供應鏈的體系的積累,通過直接對接生產廠家或者源頭基地來降低中間差價。
然而,有了盒馬無抗蛋的前車之鑑,低價之余,想要留在牌桌上,保證品質肯定是第一位。那麼,商品本身的價值是確定的,對供應商的談價議價空間總歸有限。於是,零售商們剩下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進一步降低運營成本。
所以,在硬折扣賽道里,各個零售商都是 「 SKU 管理大師 」,通過精簡商品品類、聚焦高頻剛需產品來提升運營效率。
傳統大型商超的鋪貨策略一般會把 SKU 維持在上萬個,而硬折扣的玩家們,遵循着 「 少即是多 」 的經營戰略。在盒馬 NB 或者物美超值有過購物體驗的消費者們,甚至有一部分認為 「 有限的選擇 」 反而更容易做出決定,讓購物更加輕松了。
而對零售商們來説,精簡 SKU 背后的道理則很簡單:商品種類少了,但是單個商品的採購規模會隨之擴大,這樣零售商能夠用更低的價格完成採購,同時還能降低庫存管理的難度。
目前,奧樂齊中國的在售 SKU 大概在 2000 左右,並伴隨着剛需和基本款隨時進行優化。盒馬啟動折扣化改革的第一步精簡 SKU,一口氣下架了 3000 個 SKU,目前盒馬 NB 的 SKU 保持在 1000-1200 個,生鮮佔比超 60% 。物美超值同樣將 SKU 總數控制在 1300 個以內,重點聚焦水果蔬菜、鮮肉鮮魚、烘焙、生鮮、雜貨等六大品類。
對運營成本的把控顯示在方方面面,比如定位美國中產階級性價比消費需求、以倉儲會員制為特色的開市客( Costco )最初選址全都是遠離市中心的城鄉結合處,壓低租金和裝修成本。而最近北京新開的六家物美超值,也都區別於以往上千平方米的大賣場模式,門店面積基本在 800 到 1000 平方米,選址大部分都在居民區,不在熱門商圈跟已有的商超競爭,更像一個個社區店。
走進物美超值的店內,撲面而來的就是一種 「 朴素 」 之感。整個超市里幾乎不存在商品的 「 展示位 」,一筐筐蔬菜直接擺在超市進門處,質朴的貨架上沒有複雜精緻的陳列,取而代之的是粗放地直接放着工廠直供的紙箱。
從這個角度看,零售業少些套路,多些真誠似乎也不是壞事。
1972 年,在日本泡沫經濟期間,矢野博丈將破產公司的庫存貨物低價進購后,做起 「 移動攤販 」,因無暇標價,他將所有貨品都標價 100 日元,這成為百元店 「 大創 」 的 商業模式的雛形。
1977 年,矢野博丈正式創立 「 大創產業 」。后來,大創的銷售額從 1997 年的不到 500 億日元增至 2002 年的 2600 多億日元,是日本零售業界的明星企業之一。
將庫存貨物低價售出是典型的 「 軟折扣 」 業態,簡單來説,同樣是一瓶可樂,「 軟折扣 」 可以理解為,一瓶可口可樂別的地方賣 3 塊,零售商憑藉收購臨期產品、尾貨等等賣 2 塊 5,「 硬折扣 」 則可以理解為,可口可樂賣 3 塊,我自己品牌的可樂賣 2 塊。
軟折扣在國內迅速發展可以追溯到疫情期間停滯的產銷供應鏈,當時大量臨期產品庫存積壓,好特賣、嗨特購一夜之間火遍大江南北,有很長一段時間,城市牛馬們下班都偷偷逛着這些 「 窮鬼超市 」,這些軟折扣品牌們一時間也受到不少資方追捧。
不過現在,逛好特賣、嗨特購的人越來越少了。一方面是新鮮勁兒過去,消費者們發現花錢買 「 低質 」 產品並不划算。
新京報曾經報道過軟折扣賽道升溫的同時,也出現了商品過期、品控不嚴、假冒偽劣產品流入等多種問題。另一方面是,當社會生產運轉正常,臨期商品其實沒有那麼大的供應量,那相應的折扣力度也會減弱,競爭優勢便顯得沒有那麼大。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客座顧問、零售電商行業專家莊帥對知危表示:「 相對而言,軟折扣的發展依賴於上游尾貨的剩余量,零售商對商品供給穩定性和品質的掌控力小;硬折扣模式以供應鏈降本為核心,有更強的自主性,硬折扣模式具備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從軟折扣切換到硬折扣,似乎是一個標準的演進路線,折扣業態在競爭中不斷進化。
日本軟折扣鼻祖唐吉訶德在經營中動態調整戰略,隨着當時日本經濟的回暖也逐漸降低臨期尾貨的佔比,並且開發自營品牌 「 熱情價格 」 系列,和前文提到的國內硬折扣零售商們的打法步調一致。
現在,好特賣、嗨特購們,也在向着 「 硬折扣 」 轉型,在零售商業財經的報道中曾提到,嗨特購會引進一些特殊包裝的產品,比如 5 片裝的面膜,嗨特購則和品牌工廠定製 3 片包裝,以此降低價格。
物美超值的店面里,到處都寫着 「 好貨不貴,天天實惠 」,美團快樂猴的 slogan 也是類似的 「 好貨不貴,省錢不累 」,這是消費者和零售商們統一的心願。
《 只放一隻羊 》這本書用了卡夫卡的一句話作為引言:「 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尋找隱藏着的奧祕上,或許原來本沒有什麼奧祕。」
回過頭看,零售業發展了幾十年依舊在破解那個最古老的命題:如何讓商品用最短時間、最低成本觸達最需要它的人。
實際上,當消費迴歸理性,誰能真正讓消費者的錢花在刀刃上,誰就贏了。
撰文:鬧米
編輯:大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