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環境專家張修玉:因地制宜破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面臨的「四難」

2025-08-12 15:56

  應鼓勵金融機構推出以土地經營權、林地經營權、林下經濟預期收益權、生態補償收益權、農副產品倉單等綠色信貸產品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如何破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面臨的「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再度成為各界熱議的話題。

  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研究所所長張修玉8月12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前,應抓緊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破解「度量難」,完善生態產品權益交易體系破解「交易難」,培育生態產品開發經營體系破解「變現難」,健全生態產品價值支撐體系破解「抵押難」。

  張修玉曾主編或翻譯出版專著20余部,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導論》《粵港澳美麗灣區生態文明建設》等。他同時是廣東省政協委員(兼任環境資源界別發言人),中國農工民主黨廣東省委委員(兼人口與資源環境工作委員會主任),獲生態文明領域國際最高獎「柯布共同福祉獎·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貢獻獎」、生態環境部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等。

  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應制定生態產品價值覈算標準。摸清土地、森林、礦產、濕地、水資源等重要自然資源的數量分佈、質量等級、功能特點、權益歸屬、保護和開發利用等情況,建立生態產品目錄清單。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覈算結果應用機制。推動建立生態環境領域財政轉移支付額度、生態保護補償額度與生態產品價值覈算結果掛鉤機制。

  「完善生態產品權益交易體系,關鍵是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張修玉説,生態保護補償是「青山綠水」保護者與「金山銀山」受益者之間的利益調配機制。應綜合考慮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等發展要素,建立重點發展區向生態發展區和禁止開發區的財政轉移制度。按照「誰修復,誰受益」的原則,通過賦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資源資產使用權等產權安排,激勵社會投資主體從事生態保護修復。

鼓勵金融機構推出綠色信貸產品。圖為江西省資溪農商銀行生態支行。攝影/章軻 鼓勵金融機構推出綠色信貸產品。圖為江西省資溪農商銀行生態支行。攝影/章軻

  張修玉認為,破解「變現難」應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促進生態產品高附加值供給,推進生態產品供需精準對接。他説,各地應打通生態產品銷售渠道,構建生態產品品牌營銷推廣模式,制定區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營銷方案。以品牌賦能生態產品溢價,加快推動形成以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單體品牌為核心的生態產品品牌格局。同時,建立和規範生態產品認證評價標準,制定生態產品質量認證管理辦法,培育第三方生態產品質量認證機構。

  近年來,一些地方通過探索建立「兩山銀行」,打通了「資源-資產-資本-資金」的轉化渠道。張修玉認為,應鼓勵金融機構推出以土地經營權、林地經營權、林下經濟預期收益權、生態補償收益權、農副產品倉單等綠色信貸產品。

  同時,通過設立風險補償資金、生態擔保基金、生態保險等方式,健全生態產品風險分擔機制。探索「生態資產權益抵押+項目貸」「公益林補償收益質押貸」等多元化融資模式。探索以EOD模式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生態建設領域,探索設立綠色產業發展基金、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股權投資基金,鼓勵建立公益性生態保護基金。

  張修玉等多位專家近期完成了關於粵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與模式的研究。專家們認為,應依託粵北山地及小氣候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生態綠色農產品、林下經濟、藥材種植、畜禽生態養殖、養生休閒旅遊,開發具有粵北山區特色的名特優新產品,形成「精、優、特、綠」嶺南優勢產業廊帶。

  生態旅遊是粵北地區需要重點打造和品質提升的重要生態產品。專家們表示,應以丹霞山風景名勝區、南嶺國家森林公園、萬綠湖風景名勝區等主要景區為重點,統籌謀劃粵北生態旅遊資源,加強森林旅遊重點品牌建設,着力打造粵北生態旅遊圈。實施「生態+文旅」戰略,推進紅色旅遊、文化遺產旅遊、主題公園等已有融合發展業態提質升級。

責任編輯:蔣露瑤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