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2 15:40
原標題:醫藥投資人開始翻身了
「千辛萬苦,終於排上了。」
一位投資人難掩激動,記錄了這一刻:上周必貝特終於通過科創板IPO註冊,距離IPO敲鍾越來越近。此時,這家廣州創新葯公司已經在A股大門前來回徘徊了三年之久。
這是今年6月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重啟后,又一家站在A股大門外的創新葯企業,此前禾元生物、北芯生命已經走到前面。另一邊,港股醫藥IPO鍾聲不斷,十倍股頻現,漲幅令人驚歎。
處在周期性底部多年,中國醫藥復甦景象出現。見證生物醫藥國運級突破,IPO大門也徐徐拉開,港股醫藥賺錢效應正當時,有投資人欣然將2025年稱為「醫藥翻身之年」。
「我們始終認為創新葯是最性感的」,在機構內部邊緣化已久的醫藥投資人終於露出久違的笑容。
科創板窗口
創新葯正在排隊IPO
「生物醫藥的春天來了。」
重要一幕無疑是科創板的IPO大門向藥企敞開。回望過去兩年,曾為未盈利藥企打開融資大門的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一度陷入「零受理」僵局,直到今年6月證監會主席吳清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宣佈,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
這意味着,停滯許久的醫療企業終於迎來了IPO的窗口。
隨后很快,禾元生物順利過會,成為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重啟后的首家藥企。成立於2006年,禾元生物利用水稻胚乳細胞基因表達平臺研發植物源醫藥產品,業內稱之為「稻米造血」。今年7月,其核心產品HY1001(重組人白蛋白注射液)獲批上市。身后投資機構包括上海同盛、貝達藥業、光谷生物基金以及倚鋒資本等。
緊接着,北芯生命IPO也通過審覈。成立於2015年,北芯生命專注於心血管疾病精準診療創新醫療器械研發、生產和銷售。十年來,公司集結了紅杉中國、國投創合、松禾資本、倚鋒資本、啟明創投、泰煜投資、鯤鵬一創等眾多知名機構。這是重啟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后,短短一個月內第二家成功過會的生物醫藥企業。
重啟第五套標準后,首單科創板IPO新受理出爐——泰諾麥博。成立於2015年,泰諾麥博也是一家創新葯公司,公司核心產品斯泰度塔單抗注射液(新替妥®)已於今年2月獲批上市,是全球首款重組抗破傷風毒素單克隆抗體藥物。成立以來,泰諾麥博完成多輪融資,身后不乏高瓴創投、無錫國聯、藥明生物產業基金、招銀國際、中金資本啟德基金、倚鋒資本等市場化基金和產業資本的身影。
來到8月,在IPO大門前等待三年之久的必貝特也收到證監會關於在科創板IPO註冊的批覆。2012年創辦於廣州,必貝特是一家以臨牀價值為導向、專注於創新葯自主研發的生物醫藥企業,聚焦於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領域,團隊開發的小分子雙靶點抑制劑BEBT-908在7月剛剛獲批上市。
十年之間,必貝特身后站着長長的投資人隊伍,包括瑞享源基金、越秀產業基金、國科嘉和、三美投資、小明投資、盈科資本、前海貝增、天士力控股集團、凌越資本、蟻米基金、弘陶資本、朗瑪峰創投、粵民投、東方匯昇、中廣投資、湘醫投基金、中信證券投資、前海長城、乾道基金、中科科創、高瑞資本、灣區資管、高信資本.....大家苦等已久。
舉目望去,科創板大門前已經排起一支醫藥IPO隊伍。
港股醫藥大漲
投資人終於熬過來
另一邊,港股醫藥風景同樣甚好。
今年以來,全球資本重新定價中國創新資產,企業自身則以產品兑現、BD能力和全球化佈局為信號,市場漸漸回暖。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港股醫療保健板塊漲幅超過45%,領跑各大行業。
其中,歌禮制藥16倍漲幅引爆肥胖症賽道,還有德琪醫藥、和鉑醫藥、雲頂新耀等六家10倍股集體點燃港股,身后蟄伏已久的投資人終於熬到了這一刻。
「今年港股創新葯贏麻了,一漲一個不吱聲。」一位入股康方生物的投資人掩蓋不住喜悦,康方生物持續飆漲,最新市值超1400億港元,較年初已經翻了一番。「如果從2022年康方生物20元左右開始買入算起,到今天3年多時間,已經整整翻了8倍。」
康方生物的表現成了這波生物醫藥復甦的典型案例。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胡旭波分析認為,中國創新葯行業在過去一年間由「冷」轉「熱」的重要推動因素——中國的創新葯企業,他們的產品真正意義上被業界尤其是全球製藥企業認可。
「尤其是去年下半年開始,有一批中國創新葯企業的臨牀數據很驚艷。業界發現,原來中國公司能做得這麼好,海外藥企龍頭紛紛開始跟中國創新葯企業合作。」胡旭波透露,一些國際投資人很后悔沒來港股參投 中國的創新葯公司,錯失了這一波機會。
在他看來,如果一些大的國際投資機構和專業投資人配置資金到中國的創新葯企業、配置到港股,未來也許配置到A股,這對於打造一個健康的生物醫藥生態體系是非常有作用的。
賺錢效應傳導,生物醫藥赴港上市潮起。根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已有恆瑞醫藥、派格生物、映恩生物、維昇藥業等10家生物醫藥企業成功登陸港交所,數量幾乎追平2023年全年,超過2024年全年;募資總額約175億港元,逼近2021年鼎盛時期。創新葯IPO破發一幕漸漸遠去,新上市的藥企首日漲幅喜人。
印象深刻的是映恩生物今年4月登陸港股,首日大漲超116%。此次IPO,映恩生物公開發售獲115.14倍的超額認購,國際配售獲13.52倍認購,全球發售淨籌約15.13億港元,刷新了港股18A板塊自2022年以來的紀錄。現在,映恩生物的總市值已經漲到最新的超300億港元,可以預見其身后通和毓承、禮來亞洲基金、華蓋資本、紐爾利資本、松禾資本、元禾控股等投資方回報豐厚。
展望2025年下半場,企業赴港IPO的勁頭仍在繼續,有4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在排隊等待上市。悄然間,「創新葯牛市已來」。
「最好的資產在中國」
醫藥開啟爆發
醫藥圈很久沒有這麼熱鬧了。
回想2021年,中國醫藥行業在一場狂歡后急轉直下,此后便是漫長的冬天。期間,一級市場大多數投資機構將重心轉移到其他領域,出手醫療極其謹慎,甚至是避而不投。在部分投資機構內部,醫藥投資人也處在了除消費之外的鄙視鏈最底層。
「過去兩年,很多同行都放棄了投大健康,創新葯是大家最先放棄的。」蘇州基金董事長徐挺向投資界聊起這一幕。但在他看來,醫療賽道是為數不多的長坡厚雪賽道,中國創新葯估值已經觸底,接下來將迎來緩慢回升,蘇州基金在去年便開始加大在「藥」領域的佈局。
不久前在第十九屆中國基金合夥人大會上,道彤投資創始管理合夥人孫琦也判斷,今年生物醫藥方向會迎來一波大行情。港股醫藥大爆發之外,密集發生的超級BD交易也是最好的印證。過去一年,國內生物醫藥行業發生多起海外BD交易,其中有8例首付款超過3億美元的全球BD和併購案例,有5例為總金額接近10億美金左右的現金收購。
維梧資本也分享了一組數據,過往MNC超過5000萬美元的BD交易中,來自中國的資產的佔比從5年前的5%左右升至2024年的超過30%。目睹這些頻繁發生的BD交易,維梧資本管理合夥人、聯席CEO兼亞太區CEO付山認為,中國新葯獲得國際認可,證明了中國研發體系達到了世界水平。
如此一幕,也讓海外投資者意識到,最好的資產在中國。
去年很多投資人都沉默、不去投的時候,胡旭波在內部跟醫療團隊強調,要抓住時間窗口,趕快去投那些對產品和團隊很確信的公司。過去12個月時間內,啟明創投出手醫療約5億美元,可能是全球醫療基金里投資金額最大的基金之一。胡旭波堅信,未來5-10年是中國投資創新葯一個好時期。
新葯研發素來被喻為一場耗資巨大、周期漫長的馬拉松。於醫藥投資人而言,這無疑也是一場漫長的修行。正如紅杉中國合夥人楊雲霞此前分享,新葯研發是一個需要長期持續投入的過程,將一款藥推到臨牀二期、三期,甚至獲批,動輒需要10年時間。對於創業者和投資人來説,都需要很強的信念支持。
周期輪轉,一個歷史性機遇再次浮現。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周佳麗,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08/5534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