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2 14:58
原標題:黑石抄底中國 來源:巨潮WAVE
陷入債務危機的香港鄭氏家族,正與黑石集團洽談一筆25億美元的融資方案,可能涉及優先股/普通股投資,甚至是聯合私有化。
受此消息影響,8月7日,新世界發展的股價在盤中出現了顯著波動,一度飆升超過20%。不過針對市場異動,新世界發展迅速闢謠,表示尚未有任何人士,就收購公司股份的要約與公司進行過任何形式的接觸。
時間回到兩個半月前,鄭家旗下的香港老牌房企新世界發展突然發佈公告,稱子公司發行的四隻永續債將延迟支付利息,涉及金額達34億美元。
這是新世界發展上市以來,首次出現了債務問題。雖然永續債延迟派息並不會直接引發違約,但可能使債務利率增加,並影響公司與銀行的再融資談判。
作為一家知名企業,新世界發展在香港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上都有相當的重要性。因此多方人士都在試圖幫助鄭家籌集到鉅額的「救命錢」。不過,如果真能籌集到相關資金,鄭家需要讓出的利益也不在少數。
更何況,香港房地產市場至今尚未扭轉下行趨勢,大部分資金還在謹慎觀望。黑石集團這個敢於逆勢下手的大資本,就成了鄭家以及其他急需救援的房產企業巨頭最關鍵的「救命稻草」。
沒落
黑石集團與香港鄭家早有淵源,不然市場也很難空穴來風。
早在2011年,新世界發展就從黑石集團手中購入了上海Channel1購物中心95%的股權,這也標誌着黑石集團首次撤出中國房地產市場。
這一年也是鄭家家族權力交接與戰略調整的重要年份,鄭裕彤正式退休,長子鄭家純接任新世界發展董事會主席,開啟二代接班進程。
鄭家純作為二代,實施了激進的擴張策略,同時尋求在內地市場擴大份額。而且此時周大福珠寶已順利上市,能為鄭家提供穩定的現金流,也能幫助其盤活商業地產項目。
不過后來的事實證明,鄭家的接班人在時代變革中多次出現戰略誤判,用20世紀的香港經驗(規模為王)應對21世紀的內地市場(精細化運營),過度追求規模擴張而忽視了結構性風險,埋下了禍根。
2015年,新世界拋售內地物業后,誤判了樓市的短期反彈,沒有預見「房住不炒」這一政策的長期化,又花費重金殺回了內地市場。2021年,由第三代鄭志剛掌權的鄭家試圖逆勢抄底、低價囤地,卻遭遇了更深度的市場回調。
鄭志剛將K11商場從香港的4座猛增至中國內地的26座,單個項目投資就超過50億港元。這種重資產模式嚴重佔用資金,回報周期長達10年以上。再加上電商和疫情的衝擊,K11商場自然淪爲了「打卡多、消費少」的典型。
需求不振,現金流入不足,導致新世界淨負債率從港資房企慣常的30%以下,拉昇至50%的左右的高位,2024年更是出現了虧損和資產減值,只能大量發行利率8%以上的永續債,越來越像是要走內地房企的老路了。
作為對照組,李嘉誠的思路就和外資很相似,獲利了結,騰挪資本,規避周期性風險,「不賺最后一個銅板」。
2013年-2016年,李嘉誠家族就將上海世紀匯廣場以200億轉手、廣州西城都薈30億港元出售,累計套現2500億港元。2024年,李嘉誠又以5折甩賣了北京御翠園的豪宅。
經過多年的資產調整,如今長實集團在內地的資產佔比已經從巔 峰時期的75%降到了不足5%。上個月,李嘉誠更是將位於香港深水灣的老宅也掛牌出售,似乎宣告着家族未來的佈局重點將徹底轉向歐美、東南亞的公用事業與高科技行業。
雖然路線大不相同,但鄭、李兩家的情況恰恰都說明了,過度依賴房地產的舊時代富豪正在走向黃昏,不論他名頭多大。因為房地產過度資本化會成為阻礙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枷鎖,哪怕是繁榮如香港也逃不過這般宿命。
當香港房價收入比達到全球最高的47倍時,其25-34歲青年移民率也升至12.5%,同樣創下歷史新高,對初創企業、科技公司的吸引力越來越不如深圳和新加坡。只有重新把人才吸引回來,香港房地產市場才能重回向上的周期。
抄底
黑石集團是否有意收購新世界發展旗下資產,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消息。不過如果説黑石集團會對香港房地產和中國核心資產感興趣,那倒是一點都不奇怪。
黑石集團是全球最 大的另類資產管理公司之一,其2025年Q2業績顯示,過去12個月其管理資產規模同比增長13%,創下1.2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時期,黑石集團的對外投資總額達到1450億美元,也達到了公司歷史上最活躍的水平。
在黑石集團的業務板塊中,房地產一直是收入貢獻的大頭,典型案例就是在2007年金融危機之前收購了希爾頓酒店,重整后讓希爾頓扭虧為盈併成功IPO,最終從希爾頓全盤退出並實現了約4倍的投資回報。
這些年,黑石集團對亞太房地產市場也是頗感興趣,主要通過旗下的Blackstone Real Estate Income Trust (BREIT)和Blackstone Real Estate Partners (BREP) V等基金運作亞太房地產投資。
這些基金具備長期現金流管理能力與市場周期適應性,能夠在不同階段調整組合。在經濟復甦期,黑石會增持開發項目,而在穩定期則側重收購成熟資產並進行運營優化,最終通過資產價值的修復和增長來獲利。
以日本市場為例,黑石集團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收購東京中心酒店,2008年又在日本設立了辦事處,之后的十余年里不斷在日本購入酒店等商業地產。
2022年時,黑石集團陸續出售了45億美元的日本資產,賺取了豐厚的利潤。隨着日本旅遊業在2023年開始復甦,目前黑石集團在日本的投資又再度變得活躍。
黑石集團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投資則較晚,在2008-2011年纔開始試水核心城市的商業地產,首筆投資就是在2008年以10億元的價格收購了上海長壽路商業項目,這個項目就是后來被轉讓給香港鄭家的Channel1購物中心。
當時中國樓市正調控期,外資對中國市場持觀望態度,黑石集團出售Channel1購物中心曾被部分媒體解讀為看空中國商業地產的信號,但實際上更可能是黑石在中國測試完成首 個「買入-修復-賣出」周期。
在2012年,黑石集團就立馬殺回了中國內地的地產市場,聯合臺灣頂新集團以23億元收購了位於上海市中心的華敏帝豪大廈寫字樓。
2013年,黑石集團斥資4億美金收購深國投商用置業集團(后更名為「印力集團」)40%股權。
2018年,黑石集團以12億美元收購新加坡豐樹集團在上海的商業項目——上海怡豐城及其相鄰辦公大樓。
2021年,如果不是因為合規、税務問題引來監管部門介入,黑石集團可能就會以40億美元完成SOHO中國的私有化,屆時黑石集團將手握8個北京、上海的黃金地段地標性建築,成為與博楓、凱德並列的外資「房東」。
黑石集團在中國的佈局,可能遠比許多人想象的深,抄底中國資產的心,可能也比許多人想象的大。
隱形
可能很多人也不知道,黑石集團(BlackStone)內部曾經分裂出去一個部門,后來成爲了舉世聞名的資管公司貝萊德(BlackRock)。説貝萊德是持有中國核心資產最多的外國資管公司,絕 對沒有言過其實。
目前貝萊德通過滬港通、QFII、ETF等渠道持有超50家中國龍頭企業的股份,持倉總規模超2750億人民幣,是騰訊的第四大股東、阿里和百度的第二大股東、比亞迪最 大的外資股東、中國銀行等銀行的5%以上股東。
而且和黑石集團一樣,貝萊德同中國之外的一些「老錢」之間也存在説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如今年試圖收購李嘉誠旗下巴拿馬運河港口的,就是貝萊德。
有意思的是,在長江和記和貝萊德財團簽署交易案的截止日期前一周,中方高層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美國黑石集團董事長蘇世民,洽談「繼續深化合作」。
黑石集團與貝萊德雖然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投資方向和投資策略也大不一樣,但核心在於,兩家都有以精準抄底核心資產為核心競爭力。
某種意義上來説,黑石集團與貝萊德的真正崛起都離不開2007年的那場金融危機后的抄底。傳統投行在當時的危機中被美國加強監管,自營交易被極大限制,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投行被強制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資本金要求提高,盈利能力驟降,並且極大的失去了投資者的信任。
同時,投資者開始將資金轉投「穩健透明」的資管產品,像貝萊德的指數基金(ETF)和黑石的另類資產(如房地產信託REITs)就因費用低、策略透明成為眾多資金的避風港,美國政府更是將危機資產處置權交給貝萊德。
黑石集團的待遇也不差,除了令其名聲大振的希爾頓酒店收購案,在2008年以25%的折價收購了瑞銀被迫剝離的200億美元長期債券資產包,並歸入新設基金轉售給投資者。
2013年,黑石又購入4萬套止贖房產(指因房主未能按時償還房貸,被銀行等債權人收回並強制拍賣的房產),成為全美最 大的房東之一。
黑石集團將這些止贖房產翻新后再對外出租,不僅助推了租金上漲,還與德意志銀行合作,將月租1500-1700美元的房產租金收益打包,發行全球首隻房租支持證券(Rental-Backed Securities)。
這種行為,與造成了次貸危機的傳統投行們在本質上區別越來越小。在監管有意無意的寬容之下,其運作手法已經更加隱蔽。
如果説,這幾年的經濟逆周期,是因為全世界其實始終沒有從2007-2008年的那場金融危機中徹底走出來過,那像黑石、貝萊德這樣比傳統投行還要與核心資產深度綁定、大而不能倒的新金融機構之 王,是否更應該被更多關注和警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