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跨國藥企半年報:冰火兩重天,創新突圍戰打響

2025-08-12 14:06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季媛媛 韓利明

8月以來,包括強生、艾伯維、默沙東、羅氏、輝瑞、阿斯利康、諾華、百時美施貴寶、諾和諾德等在內的跨國藥企均已公開2025年上半年的財報。從財報數據不難看出,一些製藥公司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考覈,也有不少製藥企業經歷了業績下滑,也有些是在第二季度遭遇困境。

這也是由於在專利到期、市場競爭加劇及政策調整壓力的多重作用下,跨國藥企的業績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分化態勢。這更意味着全球製藥行業已逐漸告別「黃金十年」的高速增長期,正式邁入以創新突圍和戰略聚焦為核心驅動力的新競爭階段。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從上半年總營收來看,強生憑藉着創新制藥、醫療科技兩大板塊以456.36億美元的成績穩居榜首,也是唯一突破400億美元大關的企業;禮來與諾和諾德憑藉GLP-1類減肥藥及糖尿病治療藥物的持續放量,上半年營收增速穩居行業榜首;阿斯利康、諾華等藥企則憑藉創新葯和新興市場實現穩健增長。但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默沙東、百時美施貴寶(BMS)等則因成熟產品收入下滑,短期業績承壓明顯。

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2025年起跨國藥企陸續遭遇「專利懸崖」的衝擊,多款重磅藥物將面臨仿製藥的直接競爭,企業亟需通過多元化戰略佈局來延緩市場衝擊。

「創新仍是驅動藥企長期增長的核心引擎,跨國藥企需快速迭代創新能力,在ADC(抗體偶聯藥物)、基因編輯、核藥等前沿治療領域持續取得技術突破。同時,通過優化研發管線和市場佈局提升運營效率,並制定靈活的本土化市場策略,以適應不同區域市場的政策環境和消費需求。」該分析師補充。

面對分化加劇的行業格局,跨國藥企已密集啟動戰略調整。部分企業通過優化人員結構、削減非核心業務成本等方式改善成本結構;也有企業持續加碼重磅單品的研發投入,鞏固核心治療領域的競爭優勢;同時,通過收併購佈局潛力賽道、押注下一個業績增長點也成為眾多藥企的重要戰略選擇。

業績下滑,調整航線

在行業格局深度調整的背景下,多家跨國藥企正通過優化產品結構、調整戰略等方式嘗試找回增長節奏。

2025年上半年,BMS總營收234.70億美元,同比下降2%。拖累業績的主要因素來自成熟產品(Legacy Products)板塊,該業務上半年收入113.11億美元,同比下滑17%。其中 Revlimid(來那度胺)和Pomalyst(泊馬度胺)收入分別降至17.74億美元(-41%)和13.66 億美元(-25%)。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增長產品(Growth Products)收入達121.59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17%,主要由Opdivo、Breyanzi、Reblozyl、Camzyos和Cobenfy等產品強勢驅動,受此提振,BMS已上調2025年收入指引至465億~475億美元。

具體來看,核心產品Opdivo(納武利尤單抗)上半年收入48.24億美元,同比增長 8%;CD19 CAR-T療法Breyanzi表現更為亮眼,上半年創收6.07億美元,同比大漲134%,在第二季度美國同類CAR-T市場排名第一;全球第2款KRAS G12C抑制劑Krazati(阿達格拉西)同樣勢頭強勁,上半年收入9600萬美元,同比增長81%。

在創新佈局上,BMS在今年6月密集達成兩項重要合作。2日,與BioNTech SE達成合作協議,共同開發和商業化下一代PD-L1/VEGF雙特異性抗體候選藥物BNT327;10日,又以高達13.5億美元的潛在總金額與Philogen Group達成有關OncoACP3(一種針對癌症的臨牀階段治療和診斷劑)的全球獨家協議。

與此同時,成本控制措施同步推進。公開資料顯示,6月30日,BMS再次對新澤西州勞倫斯維爾地區的員工隊伍進行優化調整,此次裁員涉及68人。據悉,這已經是該公司自2024年4月以來在當地實施的第七輪人員精簡,累計裁員規模已達1223人。

在BMS推進創新轉型的同時,默沙東也在調整航線。今年上半年,默沙東實現總營收313.35億美元,同比下降2%;其中製藥業務收入276.88億美元,同比下降3%。面對業績壓力,默沙東啟動一項新的多年期優化計劃,旨在通過提升生產力、實現預期到2027年底每年節約30億美元成本的目標,進而推動產品組合轉型。

作為該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默沙東於7月批准了一項新的重組項目。根據規劃,公司將裁減部分行政、銷售和研發崗位,但同時會繼續在業務戰略增長領域進行招聘;此外,還將縮減全球房地產佈局,並持續優化生產製造網絡。公司預計,該重組項目將帶來每年約17億美元的成本節約,且在2027年底前可實質性兑現。

跨國藥企的戰略收縮並非個例,賽諾菲近期也優化中國市場產品佈局。7月底開始,全國多家醫院陸續收到賽諾菲通知:新型降脂藥波立達(阿利西尤單抗注射液)將停止在中國市場推廣並逐步退出。這份落款為2025年7月的告知函,宣告了這款曾被視為降脂領域革命性藥物在華市場的終結。

前述券商分析師指出,多重因素下跨國藥企高毛利時代已落幕,成本控制成為必然選擇。「企業正主動退出競爭激烈、投入產出比低的領域,將研發重點轉向投資回報率更高、市場認可度更強的管線。」該分析師強調,在中國市場,產品力與競爭格局是關鍵,「跨國藥企產品必須具備絕對優勢,否則在同質化競爭中難敵本土企業,相關資產面臨剝離重組風險。」

降本增效,大刀闊斧砍管線

對於企業佈局者而言,目前,跨國藥企的「黃金時代」已經漸行漸遠,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企業需要考慮提升運營效率,在縮減人力成本的同時,也需要對非核心產品考慮進行剝離,以「降本增效」實現市場聚焦。

默沙東在公佈2025第二季業績的同時,更新了其管線信息。與第一季度相比,多個II期和III期臨牀管線被終止,其中包括MK-1308(CTLA-4單抗)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II期研究、MK-6194(IL-2融合蛋白)針對紅斑狼瘡和白癜風的II期研究、MK-1022(HER3-ADC)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III期研究,以及MK-7902(侖伐替尼)針對食管癌的III期研究。

禮來也更新了其管線信息,有4個臨牀項目被終止,分別是潛在FIC藥物Kv1.3拮抗劑LY3972406治療銀屑病的II期研究,潛在FIC藥物SSTR4激動劑mazisotine用於疼痛的II期研究,潛在FIC藥物SCAP靶向siRNA藥物LY3885125治療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肝病(MASLD)的I期研究,衣康酸模擬物LY3839840治療免疫疾病的I期研究。

輝瑞方面有8個臨牀項目被終止,包括PROTAC藥物vepdegestrant的兩項聯合試驗;GLP-1R激動劑PF-06954522的I期研究,這是輝瑞在臨牀階段僅存的GLP-1獨苗;以及收購Seagen而來的B7-H4 ADC的I期研究。

輝瑞首席財務官David M. Denton在財報解讀會上指出,公司在運營成本管理方面持續秉持嚴謹態度,推進多項改善計劃,重點聚焦於未來數年提升運營利潤率。預計於今年下半年開始實現製造優化第一階段的初步節約成效。

「當前,醫藥行業仍面臨複雜的全球格局,受快速變化的貿易與關税政策影響,公司已實施相關策略,以在短期內緩解對業務的潛在影響,並持續評估並制定應對長期關税影響的機會與計劃。」David M. Denton指出,公司將繼續聚焦於最大化產品組合價值並推動創新,以強化研發管線。憑藉更為穩健的資產負債表,計劃更高效地部署資本,將通過運用人工智能和數字化能力提升研發效率,合理進行再投資以加速高價值研發項目,並通過業務開發探尋新的增長機會。此外,成本改善計劃已開始通過提升生產效率和簡化流程來擴大運營利潤率。

輝瑞方面認為,進入下半年時維持全年營收展望是審慎之舉。繼續預計2025年全年營收將介於610億美元至640億美元之間。同時,目前預計調整后銷售及行政費用將在131億美元至141億美元之間,調整后研發支出在104億美元至114億美元之間,調整后有效税率約為13%。

砍管線、停臨牀,跨國藥企「瘦身」計劃緣何仍在繼續?有藥企高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跨國藥企進行大規模精簡產品管線的主要原因包括對當前市場環境的一種反應,也有成本控制、戰略調整以及提升研發效率等不同因素的考慮。比如,現在的大藥企都在收縮自體研發投入,轉向對外引進其他小藥企的高成功率產品,這使得他們的研發團隊大大收縮。

「在中國,地緣政治、藥品的集採、醫保控費等政策也會對跨國藥企的業務造成壓力,從而促使這些跨國藥企進行戰略調整,縮減在華規模。」該藥企高管説,整體來看,跨國藥企趨向於將研發重點放在投資回報率更高、更加受市場認可的產品管線上。醫藥行業的集中度會進一步提高,重磅炸彈級藥品的持續推出對於市場的刺激作用和帶動效應會使得大家把資源更加向頭部集中,未來在各個治療領域都有可能出現類似減重、腫瘤領域里的GLP-1和K藥這種王者級的藥品。

「網紅」發力,核心產品穩增長

在部分製藥企業進行調整之際,也有不少製藥企業憑藉重磅單品實現業績增長,而當下,無論是風頭正勁的GLP-1類藥物,還是持續深耕的腫瘤領域創新葯、免疫治療明星產品等,各家跨國藥企「拳頭產品」的強勢表現,在市場競爭中佔據關鍵地位,成為支撐跨國藥企業績增長的核心引擎。

在代謝疾病治療領域,GLP-1類藥物已經成為最耀眼的「重磅炸彈」。IQVIA數據顯示,自2021年新型GLP-1激動劑上市以來,肥胖症處方藥的銷售量顯著增加。到2031年,該類藥物的銷售額預計將超過170億美元,2021年-2031年複合增長率為15.6%。

諾和諾德作為GLP-1領域的領軍企業,今年上半年實現銷售額1549億丹麥克朗(約合247.84億美元),同比增長18%。其中,三款司美格魯肽產品半年合計收入1127.56億丹麥克朗(180.41億美元),貢獻超七成收入。

具體來看,降糖用司美格魯肽注射液Ozempic上半年銷售645.20億丹麥克朗(103.23億美元),同比增長15%;口服司美格魯肽片Rybelsus銷售113.48億丹麥克朗(18.16億美元),同比增長5%;減肥用司美格魯肽注射液Wegovy創收368.88億丹麥克朗(59.02億美元),同比增長78%。

不過,因Wegovy在美國肥胖症市場增長預期下降、Ozempic在美國GLP-1糖尿病市場增長放緩,以及Wegovy在部分國際市場滲透率低於預期,諾和諾德已宣佈下調2025年營收和經營利潤預期。

面對市場競爭加劇,諾和諾德從戰略層面採取「雙管齊下」的應對策略:一方面通過管線升級與適應症拓展強化產品競爭力,包括計劃2025年下半年在歐盟提交更高劑量Wegovy的標籤更新申請,並有望同期獲得Wegovy治療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MASH)的監管決定等;另一方面則通過產能擴張佈局,為長期增長提供支撐。

禮來同樣依託GLP-1產品實現跨越式增長,2025年上半年營收282.86億美元,同比激增41%。其中糖尿病板塊四款核心產品Trulicity、Mounjaro、Humalog和Jardiance合計創收139.728億美元,佔總營收的49%。新一代GLP-1產品Mounjaro上半年銷售額達90.407億美元,同比增長85%;減肥版替爾泊肽Zepbound增速更達223%,上半年銷售額56.933億美元。

儘管GLP-1產品大有成為新一屆「藥王」之勢,腫瘤藥領域依舊是跨國藥企的「現金奶牛」。今年上半年,阿斯利康實現總營收280.45億美元,同比增長11%,其中腫瘤業務板塊收入119.54億美元,同比增長16%,佔產品總收入的43%,穩居第一大業務板塊。

強生製藥板塊實現290.75億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長3.6%。上半年,腫瘤板塊為強生取得了119.90億美元的營收,同比增長21.1%。具體來看,該板塊主要增長依然來源於Darzalex(達雷妥尤單抗)、Carvykti(西達基奧侖賽)、Erleada(阿帕他胺)和Rybrevant/Lazcluze(埃萬妥單抗/蘭澤替尼)等拳頭產品。

在腫瘤板塊,明星產品Tagrisso(奧希替尼)保持穩健增長,上半年實現收入34.88億美元,同比增長10%。Enhertu (德曲妥珠單抗)在今年1月和4月相繼在美歐擴大適用人羣至HER2超低表達乳腺癌,為阿斯利康腫瘤業務板塊提供了新的業績增長點,上半年收入12.62億美元,同比增長38%。

普利尤單抗(Dupixent)作為賽諾菲的核心產品,上半年銷售額高達73.12億歐元(約80.15億美元),同比增長20.7%。Dupixent的大賣得益於適應症的不斷擴增,包括特應性皮炎 (AD)、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等,上季度Dupixent再次斬獲大皰性類天皰瘡的適應症。值得一提的是,COPD適應症的獲批並未給Dupixent帶來明顯的二次增長。

在免疫領域,艾伯維免疫學領域上半年全球淨收入138.95億美元,同比增長12.6%。其中,Skyrizi(利生奇珠單抗)表現搶眼,上半年收入78.48億美元,同比增長65.8%。無論是在美國市場還是國際市場,Skyrizi 都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

在業內人士看來,醫藥行業高研發投入、高風險的特性決定了「重磅炸彈」級單品的核心地位。對於大型跨國藥企而言,只有依靠幾款具備強競爭力的重磅單品,纔能有效分攤前期鉅額研發成本與運營費用,支撐企業持續發展。從當前市場表現來看,跨國藥企正是憑藉GLP-1、PD-1等核心大單品,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實現業績穩健增長。

加速合作補位增長缺口

隨着專利到期潮的日益臨近,跨國藥企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市場挑戰,而併購與合作已成為其應對風險、尋找新的增長極的重要戰略選擇。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創新葯企憑藉其高質量發展迎來了更多的合作機遇,然而,如何實現長期穩定的合作仍需突破多重考驗。

彭博行業研究指出,隨着專利在2025年至2030年間陸續到期,多達133種藥品將失去獨佔權,美國和歐洲的大型藥企逾350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恐將受到仿製藥競爭的嚴重影響。在藥企面臨專利到期風險的收入中,容易仿製的小分子藥物約佔40%,而生物製劑的佔比則最高。根據市場的普遍預期,到2030年,歐美藥企的銷售侵蝕規模最高可達1370億美元,其中生物製劑的佔比接近一半。

具體到企業層面,大型藥企似乎比歐洲同業面臨的威脅更為嚴峻。由於可瑞達(Keytruda,帕博利珠單抗注射液)的專利將於2028年到期,默沙東的風險敞口最大;該公司與百時美施貴寶可能在同業中受到最大的衝擊。此外,輝瑞、強生和諾華等知名藥企也可能面臨仿製藥的嚴重侵蝕。

基於這一背景,跨國藥企紛紛通過併購來佈局潛力賽道。有數據統計顯示,2025年上半年,生物製藥領域共發生了約32筆交易,大多集中在10億至50億美元的規模。例如,今年2月,諾華以30.75億美元的協議總金額與Anthos Therapeutics達成了收購協議;4月,諾華再以17億美元收購了總部位於聖地亞哥的生物製藥上市公司Regulus Therapeutics;6月中旬,禮來以高達1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基因編輯初創公司Verve Therapeutics;同月,賽諾菲以約95億美元的潛在總金額收購了Blueprint。

在跨國藥企全球尋求增長的背景下,中國創新葯企的License-out(對外授權)合作也得以持續升溫。公開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葯License-out交易達72筆,數量佔2024年全年的76%;交易總金額已達600億美元,較2024年全年的519億美元高出16%,出海勢頭強勁。

博遠資本創始合夥人陶峰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創新葯產業鏈的特性為BD(商務拓展)合作提供了天然土壤,「歐美大藥企主導后期臨牀與商業化環節,這些階段需要鉅額資本和資源投入,中小型Biotech公司很難獨立承擔;但大藥企受限於內部創新的天然弱勢,必須依靠持續引入重磅產品才能維繫平臺運轉,因此‘自研 + 管線採購’成為行業的普遍模式。」

陶峰進一步明確,中國Biotech的BD合作潛力取決於其核心能力,「只要能持續產出高質量管線——研發進度領先、產品質量過硬,BD熱潮就具備持續的基礎。對國際大藥企而言,選擇最優管線是市場的理性選擇,當中國創新葯能提供‘最快又最好’的選項時,合作自然水到渠成。」

全球製藥行業的分化格局與轉型陣痛,本質上是創新迭代與市場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未來,無論是跨國巨頭的戰略聚焦,還是本土企業的國際化突圍,創新能力與商業化效率的雙重提升,將是支撐行業穿越周期、實現可持續增長的核心密碼。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