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理想汽車率先落地VLA司機大模型,讓輔助駕駛成為「私人司機」

2025-08-12 10:49

智能化競爭的下半場,輔助駕駛作為兵家必爭之地,不同的技術路線相互競逐。去年末,由特斯拉率先引入的「端到端」模型直接推動智能駕駛進入AI大模型時代。而現在,理想汽車有望憑藉VLA司機大模型掀起新一輪的智駕風潮。

VLA司機,簡而言之就是讓AI成為「私人司機」。隨着理想首款純電SUV i8的上市交付,基於理想VLA司機大模型的下一代輔助駕駛技術也將同步升級至所有AD Max(Thor-U平臺和Orin-X平臺)。

VLA司機大模型也是理想汽車如今作為自研輔助駕駛引領者的又一創新落地。毫無疑問,它滿足了當前的用户價值。據麥肯錫公佈的報告顯示,2024年超半數中國消費者購車時會考慮車輛的智能化程度。

一如既往,理想汽車不為技術而技術,每一次的創新與迭代如理想汽車CEO李想本人所言都是「爲了解決問題」。就像理想決定先於純電推出的增程技術,是爲了解決電池成本高、用户充電難的問題;推出5C超充,是爲了解決充電慢、用户等待時間長的問題。

在輔助駕駛技術層面上,理想汽車希望輔助駕駛能與人類駕駛表現對齊,增加用户使用輔助駕駛功能時的安全感。

在全量推送「端到端+VLM」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理想先於一眾車企又推出了VLA司機大模型。持續進化的背后依然是理想對「用户體驗」的堅持。「(理想)首先讓之前用過理想輔助駕駛的老用户有個非常好的體驗升級,其次也希望有更多沒有用過的用户一上來就會對輔助駕駛有很好的感受和新鮮感。」理想汽車自動駕駛研發高級副總裁郎咸朋博士表示。

理想輔助駕駛技術持續進化,VLA司機大模型可真正實現像人一樣思考

理想汽車自2021年起自研輔助駕駛,從最早的2D、3D感知開始研發,到BEV(鳥瞰圖)、NPN(先驗網絡)、無圖,再到「端到端+VLM」雙系統架構和如今的VLA司機大模型,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了技術儲備。

其中,「端到端+VLM」被視為區分智駕技術的分水嶺。在此之前,NPN輕圖、無圖均是人工時代的技術,而人工時代的最大特點是「規則算法」,需要工程師設計算法並編寫程序,因此提升輔助駕駛性能依賴於工程師的能力和經驗。

然而,從「端到端+VLM」開始,車企不再用傳統的方式做,「端到端+VLM」架構的本質是模仿學習,指的是用人類駕駛數據訓練模型,數據數量和質量決定性能。

不過,在自研「端到端+VLM」方案的過程中,理想又發現端到端在訓練過程中遇到了性能增長放緩的瓶頸,因此又推出了VLA司機大模型。VLA不是簡單地將端到端模型和VLM模型結合在一起。VLA司機大模型的本質是強化學習,具備自主思考的能力,用生成數據結合仿真環境訓練模型,性能則由仿真迭代的效率決定。

需要指出的是,VLA司機大模型的誕生不只是爲了解決性能方面的挑戰。理想汽車董事長兼CEO李想曾表示:「端到端模型像猴子開車,它能夠學習人類行為,但並不理解物理世界。因此也無法根據場景做出預防性判斷。」

這些掣制到了VLA司機大模型階段將不復存在。由VLA司機大模型賦能的車具備了感知、思考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從而真正實現像人一樣思考的智駕:能夠聽得懂、看得見、找得到。

具體來説,用户現在可以通過語音指令改變車輛的路線和行為,比如直接跟理想同學説「開太快了」、「應該走左邊這條路」等,車輛能夠理解並執行這些指令;再比如如果用户在商場地庫找不到車位時,可以跟理想同學説「找個車位停好」,車輛便可以自主尋找到車位,整個過程不依賴地圖或導航信息,靠的是它對空間的理解和邏輯推理能力。

VLA司機大模型重塑用户體驗,舒適度與安全感是重要考量指標

如前所述,VLA賦能的車輛將使其成為一個更好的「私人司機」。與此同時,理想認為就現階段而言,在輔助駕駛的用户體驗上,比起使用效率,他們更追求的是安全感和舒適度。「比如走錯路,雖然效率有所損失,但我們不會通過一些危險的動作立刻糾正,還是要在安全和舒適的基礎上追求效率。效率是排在安全和舒適之后的。」郎咸朋稱,「這是我們現在想做的事。」

近年來,隨着智駕能力的提升,其下限低的弊端也隨之暴露。當智駕行為與人的駕駛行為不相符時,用户容易產生不安全的感覺。VLA司機大模型上車之后,因其具備思維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或將增加用户應對極端場景的信心。

據悉,理想車主的人駕數據是60萬公里左右出一次事故,而在使用輔助駕駛功能的情況下是350到400萬公里發生一次事故。「等到VLA模型提升后,我們希望在輔助駕駛功能下能做到600萬公里(人類駕駛的10倍)纔出一次事故。」郎咸朋表示。「除了安全性之外,我們重點提升了行車舒適度。如果體驗了理想i8的輔助駕駛功能,會體驗到舒適度比之前的版本有很大的提升。」

VLA作為i8的核心賣點之一,有望成為用户購買i8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理想官方公佈的輔助駕駛相關數據可以看出,理想輔助駕駛不再是用户購買決策中的弱勢項,而是驅動品牌銷量增長的重要因素。截至2025年上半年,理想汽車的輔助駕駛試駕率已超過80%,試駕滿意度達到92%,用户試駕佔比連續10個月攀升。

「我認為有了VLA模型的加持,輔助駕駛會往更好的,一個移動空間的思路去發展。這個車能在安心、安全的基礎上,幫你去做其他的事情,我相信那天很快就會到來。」郎咸朋説。

理想AllinAI,VLA不只用於智駕,有望賦能更多行業

李想在兩次AI Talk採訪中均表明了理想汽車要「成為一家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的決心。為此,理想汽車在內部也成立了四支AI團隊,並且研發投入近一半都投在了人工智能。又經過長時間的調研和探索之后,理想團隊明確將VLA作為其長期的技術方向。理想汽車認為VLA與人類思維和思考能力是相似的,是最有可能實現L4級別的架構。

在i8上首發的VLA模型是理想第一版能上路的產品。不可否認,在某些長尾工況下,VLA仍存在不符合人類價值觀的問題。爲了讓VLA模型在絕大多數場景下都能實現更接近人類的駕駛水平,需要企業有更好的數據、算力、工程部署支撐。

得益於銷量增長,截至2025年7月,理想已經累計12億公里的有效數據。12億公里數據確保了場景多樣性,再配合仿真環境來進行強化訓練,理想將持續提升VLA體驗。與此同時,理想所擁有的領先的工程落地能力也將支撐其VLA模型的快速迭代。自理想2021年開始自研智駕至今為止五年的時間里,其硬件平臺已經從最初的基於地平線雙J3芯片的硬件平臺,升級到現在基於Thor-U芯片和地平線J6M芯片的硬件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VLA技術方案,並不是只適用於輔助駕駛相關,因為它的架構思路來源於機器人和具身智能領域。理想認為,VLA也是未來機器人領域的通用技術框架。某種程度上看,自動駕駛也是一個機器人,是帶了四個輪子的自主行駛的機器人。「VLA架構會延續到機器人繁榮之后,纔可能被其他技術替代。它的技術潛力非常大,也更像人類的智能發展規律。」郎咸朋表示,「VLA成功整合了空間智能、語言智能和行為智能,一旦跑通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結合的範式后,將有望賦能多個行業協同發展。」

衆所周知,李想堅定地將AI視為未來所有業務的基石。其中,算法、算力、數據都是做好人工智能的前提。而基礎訓練算力和推理算力的支撐則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理想有錢,如今他們手握超1000億現金。同樣重要的是,在抵達那個終極目的地之前,理想團隊仍將保持着對前沿算法的探索,堅守他們所相信的,對抗捷徑。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