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跨國藥企洞察|默沙東終止康方2億美元合作項目,跨國藥企如何「優中選優」?

2025-08-12 08:02

(來源:動脈新醫藥)

編者按:

全球視野下的跨國藥企深度洞察——創新、博弈與中國答卷

在全球醫藥產業發展的宏大敍事中,跨國藥企始終扮演着關鍵角色——他們既是科學前沿的探索者,也是大多市場規則的塑造者,更是各國醫療生態的重要參與者。從FDA到EMA再到NMPA ,從成熟市場到新興市場,跨國藥企的戰略抉擇不僅關乎企業自身的興衰,更深刻影響着全球患者的健康福祉。而在這一版圖中,中國市場也正從「可選項」到「必選項」再升級為「決勝場」,其獨特的政策環境、臨牀需求和創新潛力,為跨國藥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我們擬打造《跨國藥企洞察》欄目,致力於以全球視野觀察跨國藥企的發展邏輯,既關注MNC巨頭的頂層戰略——輝瑞如何平衡新冠紅利后的增長焦慮,強生怎樣通過拆分重塑競爭力;也聚焦區域市場的關鍵戰役——中國醫保談判中的定價藝術,ADC領域中日韓創新葯企的競合博弈;更試圖揭示行業本質問題:在細胞與基因治療、GLP-1等顛覆性技術浪潮下,未來諸多面臨「專利斷崖」的跨國藥企護城河是正在加固還是被瓦解? 

與此同時,中國篇章亦無疑是這一洞察的核心維度。無論是將中國納入全球早期研發體系,還是以「中國優先」策略押注中國市場,亦或是本土Biotech與MNC從License-in到License-out的範式轉換,這些案例無不印證:跨國藥企的中國戰略已從「規模遊戲」進階為「創新遊戲」。在這里,您將看到:默沙東如何憑藉HPV疫苗與K藥續寫「中國奇蹟」;諾和諾德怎樣將減重賽道「爆款」轉化為長期市場優勢;AZ、羅氏等巨頭又如何通過BD合作構建創新生態……

本欄目將記錄領軍者們的戰略抉擇,解析重磅管線的研發進展,剖析商業化排兵佈局策略,解碼本土合作的商業邏輯,觀察政策與市場共振下的行業變局。我們既記錄成功者的方法論,也分析折戟者的警示錄,試圖為行業提供真正具有全球座標系的本土洞察,以全球視野解讀中國機遇,以行業高度審視企業決策,呈現跨國藥企如何在中國這個廣袤市場的平衡速度與耐心、全球化與本土化、科學精神與商業智慧。 

變革已至,未來已來。我們期待與您一同見證!(朱萍)

近日,默沙東在其第二季度項目進展更新中,公開披露了多項關鍵研發項目的終止決策。這一系列調整,正是其推行成本控制與資源重新配置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引起行業關注的是,與中國創新葯企康方生物合作開發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治療用CTLA-4抗體MK-1308項目。

作為默沙東曾寄予厚望、計劃與其明星產品Keytruda聯合攻克NSCLC治療瓶頸的重點項目,MK-1308在推進過程中累計投入接近2億美元。此次終止的關鍵原因,源自一項於2025年6月完成的二期臨牀試驗,其主要療效指標未達到預期標準。

MK-1308的終止只是冰山一角,石藥集團、百濟神州等多家中國創新企業的合作項目也曾被境外合作方終止或退回。跨國藥企正通過嚴格篩選合作資產,採用分階段里程碑支付和條件觸發機制,強化風險管理,提升投資回報預期,推動本土Biotech提升創新能力和數據質量。

在全球藥企戰略調整的大背景下,中國市場的角色正發生深刻變化,從傳統的銷售終端和成本中心,逐漸轉型為全球研發戰略的重要樞紐。越來越多國際多中心臨牀試驗在中國同步啟動,甚至由中國研發團隊主導設計,產出的臨牀數據已成為項目是否具備全球推廣潛力的重要風向標。

對於中國創新葯企而言,這既是嚴峻挑戰,更是檢驗「創新含金量」的新標準。優中選優,具備較強全球競爭力的創新項目才更有可能贏得跨國藥企青睞,邁向更廣闊的國際舞臺。

01.

MK-1308項目終止,默沙東走向「多事之秋」

默沙東與康方生物的「牽手」可追溯至2015年。

康方生物將其自主研發的 CTLA-4 單抗(后命名為 quavonlimab,代號 MK-1308)授權給默沙東。據公開資料披露,雙方簽訂的合作協議總金額約 2 億美元,默沙東獲得該抗體除中國以外的全球開發與商業化權利。

至 2021 年,MK-1308 已進入多項與默沙東王牌產品帕博利珠單抗(Keytruda)聯合的臨牀試驗,適應症佈局涵蓋腎細胞癌(RCC)、肝細胞癌、MSI-H 結直腸癌、黑色素瘤等多種腫瘤類型,並推進至 III 期臨牀階段。

此前的數據庫記錄顯示,該藥物還在一項二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研究中接受評估,該試驗預計於 2025 年 6 月完成,共招募 245 名患者,以反應率為主要終點。

據瞭解,當前CTLA-4 抑制劑市場正經歷從首代產品向下一代療法的激烈迭代。百時美施貴寶的 ipilimumab 一度穩居市場主導地位,而 tremelimumab 和 durvalumab 等其他 CTLA-4 單抗也在臨牀試驗中探索用於 NSCLC 的治療。企業方面,默沙東、BioNTech、Agenus、BioAtla 等多家公司正競相開發親和力更高、安全性更優的新型 CTLA-4 抑制劑。

儘管 CTLA-4 抗體潛力巨大,其商業化仍面臨多重挑戰。其一是高昂的研發與生產成本,這直接導致終端售價居高不下。例如,ipilimumab 年治療費用可超過 10 萬美元,顯著限制了患者的可及性。其二是免疫相關不良事件等安全性問題,可能讓部分醫生與患者對這類療法望而卻步。

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便 MK-1308 在早期聯合治療中曾顯露一定協同效應,最終結果仍不足以支撐后續投入,成為默沙東在第二季度更新中披露的多項研發管線調整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該藥物在腎細胞癌方向的 III 期臨牀仍在繼續推進。

對於默沙東而言,當下可謂「多事之秋」,「調整」成為年度的核心旋律之一。

一方面,作為公司重磅免疫治療產品,Keytruda 在 2024 年實現 294.82 億美元銷售額,繼續蟬聯「全球藥王」寶座,但其核心專利將在 2028 年到期,屆時將同時面臨生物仿製藥競爭與醫保降價的雙重壓力。

有預測顯示,到 2033 年,該藥的複合年增長率或將因專利到期及仿製競爭而下降 3.12%。

另一方面,另一王牌產品 HPV 疫苗 Gardasil 的銷售表現同樣承壓。儘管全球需求總體增長,但在中國市場,2024 至 2025 年間銷量出現顯著下滑,公司甚至暫停出貨以消化庫存。

Gardasil 在美國的專利同樣將於 2028 年到期,一旦仿製疫苗入市,定價權與利潤空間都將大幅壓縮。

面對 Keytruda 與 Gardasil 的雙重專利懸崖,默沙東在管線佈局上必須優先押注那些能夠在較短周期內產出關鍵臨牀數據、支撐全球註冊與商業化的候選藥物。在這一標準下,相較於 MK-1308,那些在作用機制或臨牀療效上更具全球差異化(global differentiation)的項目自然獲得了更高的資源優先級。

MK-1308 的終止,折射出默沙東戰略重心已從「廣撒網」轉向更為嚴控成本與集中投放資源的精細化投資模式。

這一調整與其整體經營策略一脈相承。默沙東此前披露,到 2027 年底,公司計劃每年削減成本 30 億美元,並將節省資金「全部再投資」於新產品的推出。

例如,默沙東正在為 Keytruda 申請可皮下注射新配方的配套專利,以期延長市場保護期,抵禦 2028 年起可能出現的競爭。

今年早些時候,默沙東宣稱,其研發管線中有 20 款產品被寄予厚望,預計可在未來數年內為公司貢獻每年 500 億美元的收入。

02.

國產管線遭頻繁退回,「優中選優」帶來新考驗

實際上,MK-1308並非唯一一款被跨國藥企「按下暫停鍵」的國產合作管線。近兩年間,還有多項中外合作項目經歷了類似的「終止命運」。

2025年3月20日,美國一家專注精準腫瘤藥物研發的創新葯企 Elevation Oncology 發佈公告,宣佈終止其 Cladin18.2 ADC 新葯 EO-3021 的開發項目,決定將資源重點集中投入 HER3 ADC 新葯 EO-1022 的推進中。EO-3021項目源自石藥集團,是該集團自主研發的首款 ADC 藥物,也是同類首創的抗 Claudin 18.2 單克隆抗體偶聯物。這一終止決定不僅導致 Elevation 當日股價暴跌 41%,更引發市場對中國創新葯臨牀數據可靠性的連鎖質疑。

2024年8月,默沙東宣佈退回科倫博泰 ADC 平臺的代表性項目之一 SKB315 的權益。儘管該靶點備受期待,但截至 2024 年 4 月,全球已有 4 款 Claudin18.2 ADC 進入臨牀 III 期,而仍處於 II 期的 SKB315 顯然缺乏競爭優勢。

百濟神州的經歷更為典型,曾在一年之內連續兩款產品被「退貨」。

2023年7月,百濟神州發佈公告稱,其子公司百濟神州瑞士與跨國藥企諾華製藥簽署《共同終止和釋放協議》,終止后諾華不再擁有歐司珀利單抗的獨家許可權。歐司珀利單抗是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一款人源化 IgG1 單克隆抗體,適用於肺癌、肝癌、宮頸癌及食管鱗癌等多個適應症,且被公司譽為「當前開發進程中最先進的抗 TIGIT 抗體之一」。

僅兩個月后,2023年9月,百濟神州又宣佈與諾華終止替雷利珠單抗(商品名:百澤安)的合作,百濟神州瑞士重新獲得百澤安的全球開發、生產和商業化全部權利。值得注意的是,百澤安是中國第七款上市的 PD-1/PD-L1 類產品。根據百濟神州財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百澤安在國內銷售額達 18.36 億元,同比增長超過 40%。

此外,凌科藥業的 JAK1 抑制劑、基石藥業的 PD-1/PD-L1、諾誠健華的奧布替尼、天境生物的 CD47 抗體,以及加科思的 SHP2 抑制劑等多個項目,均經歷被海外合作方先后退回。

由此可見,跨國藥企「退回」國產合作管線已非偶發個案,而是在全球戰略重整、本土競爭加劇以及投資回報預期趨於謹慎的大背景下,越來越頻繁出現的「選擇性優化」行為。

此前,在PD-1、ADC等熱門賽道中,跨國藥企普遍將中國本土Biotech視為「性價比高」的合作對象——研發成本較低、臨牀推進速度快、資產估值相對合理。

在合作條款設計上,跨國藥企更傾向於採用分階段、帶有「條件觸發」的支付模式,即「里程碑節點」合作。通常,合作初期僅支付較小的首付款,后續根據項目在I期、II期、III期臨牀數據表現或監管審批進展,逐步釋放里程碑款項。若早期數據顯示客觀緩解率(ORR)顯著低於同類產品,或安全性問題凸顯,MNC則可根據協議迅速終止合作,以避免沉沒成本的進一步擴大。

例如,在部分ADC授權協議中,跨國藥企的首付款通常為數千萬美元,但若項目順利推進至III期並獲批,里程碑支付的累計金額則可達到數億美元乃至十億美元級別。這樣的合作模式,有效分散了風險與成本,使得MNC得以在項目早期保持「輕裝上陣」,同時激勵本土Biotech在關鍵節點提供更具説服力的臨牀數據。

過去,中國在跨國藥企全球戰略中的角色多以銷售終端(擴大市場份額)或成本中心(降低研發和生產開支)為主。然而,當前這種定位正發生快速轉變,中國正逐步成為全球研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越來越多的國際I/II期多中心臨牀試驗在中國同步啟動,且不少試驗由中國研發團隊主導設計。2025年全球製藥企業50強中,前十大藥企有六家在上海設立了研發中心或孵化器,分別是強生、羅氏、輝瑞、阿斯利康、諾華與賽諾菲。其余四家中,默沙東和諾和諾德的研發中心設立於北京,百時美施貴寶雖未設研發總部,但在上海等城市擁有研發團隊。

這些在中國產生的臨牀和研發數據,成為衡量項目是否能「在中國驗證有效」,是否能在全球開發的風向標。

MK-1308的終止,並不只是一個合作項目的消失,更是跨國藥企在華決策邏輯的一次轉彎。面對內部成本控制與全球競爭雙重壓力,跨國藥企正在對合作門檻、項目優先級進行深度重構。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市場的角色也在變化:從「份額目標」走向「價值創造」,從「產品終端」走向「研發源頭」。

對於中國藥企而言,這既是挑戰,更是檢驗「創新含金量」的新標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