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智冉醫療」完成超3億元A輪融資,加速侵入式腦機接口臨牀轉化 | 36氪首發

2025-08-12 08:00

36氪獲悉,智冉醫療宣佈完成超3億元A輪融資,由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君聯資本擔任管理人)、君聯資本、IDG資本聯合領投,老股東元生創投持續追加大額投資,國壽資本、北京市醫藥健康產業投資基金、聯想創投及老股東美團龍珠、BV百度風投跟投。

自2022年成立以來,公司累計融資額已接近5億元。本輪資金將主要用於推進新一代技術研發及開展大規模臨牀試驗。

智冉醫療由方英博士和宋麒博士共同創立。方英博士為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研究員/博導、科技部腦專項「神經記錄與調控新技術平臺」牽頭人,長期從事柔性高通量電極與神經記錄調控研究。宋麒博士畢業於愛荷華大學電子計算機工程專業,連續創業,曾任國內 AI 醫療頭部企業創始人、CEO,主導國內首張AI醫療三類證的臨牀轉化與註冊工作。

據介紹,智冉醫療團隊在柔性電極領域有多年積累,早在哈佛大學合作期間便研發出可應用於動物實驗的超薄高通量柔性電極,並實現了全球首例自組裝神經流蘇電極的公開發表。

腦機接口(BCI)技術在近年來獲得政策與產業的雙重關注。根據科技部發布的《腦機接口研究倫理指引》,腦機接口是在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建立信息通道,實現直接交互的交叉技術。2025年3月,國家醫保局首次將腦機接口技術設立為獨立收費項目,涵蓋侵入式、非侵入式等多種類型,為商業化臨牀應用奠定基礎。

在多種技術路線中,智冉醫療自成立起便專注於侵入式腦機接口方向。該方案通過將電極直接植入大腦,實現原位採集高分辨率、高信息量的神經信號,並可對神經元進行精準調控。儘管該路徑在植入手術及長期穩定性方面存在技術挑戰,但被認為是目前唯一能夠從單個神經元到百萬級別神經元實現全面記錄與調控的方式。

智冉醫療的核心競爭力集中在柔性電極、全植入式硬件系統及解碼算法等方面。公司自主研發的侵入式高通量柔性電極獲得中美兩國專利授權,該電極具備超高神經元採集效率,支持平均每通道採集超過一個活躍神經元;同時,採用可拉伸設計,以減少植入后電極與腦組織的相對位移,降低免疫炎症反應,突破了傳統電極長期採集信號不穩定的瓶頸。

基於該電極,公司研發了全植入式高通量無線信號採集系統,支持最高1024通道的神經元動作電位精準採集,搭載植入式可充電電池,並已通過國際安全標準認證。配套的神經信號芯片體積縮小至硬幣大小,系統功耗降低75%。

在算法方面,智冉醫療自研深度神經網絡算法以提升信號質量、提取高維特徵,並通過自適應網絡提升解碼精度和通用性。公司自建高精度腦電數據平臺,擁有20TB+動物神經元數據和6TB+人類深部腦區數據,用於預訓練神經元腦電模型,加快模型訓練速度並提高解碼性能。

為提升植入效率與安全性,公司還研發了多自由度植入機器人,支持微米級定位精度,可自由選擇植入點數量、自動規避血管並規劃安全位置,精準控制植入深度,以實現快速、自動化的電極植入。

在產業化佈局上,智冉醫療在北京昌平自建了千余平方米的臨牀級微納加工車間和GMP車間,形成從核心器件研發到產品製造的完整能力,實現了臨牀級產品的自主可控與規模化生產條件。智冉醫療表示,將繼續依託政策與資本的支持,加快核心技術迭代和臨牀轉化,推動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在更多醫療場景中落地應用。

近期,全球腦機接口產業進入加速期,馬斯克創立的Neuralink等企業相繼披露人體植入臨牀試驗進展。初創的科技企業團隊也在推動更薄、更柔性的可植入電極進入臨牀。在技術層面,腦機系統的信號採集質量、長期穩定性與植入安全性等,依然是行業核心焦點。從硬質電極向柔性電極的演進,提高了神經信號採集的分辨率與穩定性,降低了免疫反應風險,被普遍認為是推動臨牀化的關鍵。未來,侵入式腦機接口在治療脊髓損傷、漸凍症、乃至抑郁症等方向,有望取得突破性進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