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6年虧損380億、月銷跌至個位數,極星汽車保得住中國市場嗎?

2025-08-11 12:29

一個月只賣了6輛車,北歐豪華電動車品牌極星汽車(Polestar)在華遭遇「滑鐵盧」。

多方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極星汽車在中國市場僅售出69輛汽車。其中,3月僅賣了1輛,4月和5月未有銷售記錄,6月銷量為6輛車。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極星汽車財報發現,該公司在2019年至2024年的6年間累計淨虧損超5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0億元),且虧損額從2022年的4.7億美元擴大至2024年的20.5億美元。

隨着銷量和業績持續下滑,8月以來,極星「退出中國市場」傳聞甚囂塵上,極星中國對此迴應稱「業務正常運轉」。而另一邊,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不久前通過旗下公司向極星緊急注資2億美元,能否為極星中國帶來轉機呢?

注資2億美元「拯救」極星

極星是由沃爾沃和吉利控股集團合資打造的電動豪華品牌。「在極星,天空纔是極限」是極星汽車進入中國市場之初的口號。如今,曾對標特斯拉的極星銷量呈大幅下滑趨勢:今年1月售出56輛,2月售出6輛,3月降至1輛,6月小幅回升至6輛;4月和5月則無銷售記錄。

在不久之前,李書福試圖拯救極星汽車。

今年6月17日,極星汽車發佈消息稱,李書福通過旗下PSD Investment向極星注資2億美元,以每股1.05美元價格認購1.9億股A類美國存托股。交易完成后,李書福對極星的控股比例升至66%,沃爾沃持股則從18%降至16%。

這筆資金對於極星當前的財務狀況至關重要。截至2024年底,極星淨資產為負33.29億美元,總負債達73.83億美元。不僅如此,注資消息還為極星帶來了短暫利好。注資前,極星股價在1美元附近波動,面臨納斯達克退市風險。注資消息短暫提振了股價,但截至8月初,股價較2022年高點仍下跌約90%。

這種利好並不持久,極星首席財務官Jean Francois Mad公開表示,極星每月現金消耗約為1億-2億美元,2億美元僅能維持較短時間的運營。

對於李書福的注資,在業內看來,吉利控股集團正推進「迴歸一個吉利」的戰略整合,在完成極氪與領克合併后,需要穩定旗下品牌架構,而極星是吉利高端電動車全球化佈局的重要部分,對吉利集團而言有着獨特價值。

但需要注意的是,隨着吉利集團內部資源競爭加劇,極氪吉利汽車合併,集團資源向核心品牌傾斜。吉利汽車高管桂生悦曾明確表示,極星、Smart、路特斯屬於集團品牌,不會由吉利汽車收購,劃定了資源支持的邊界。

從對標特斯拉到月銷個位數

曾對標特斯拉的極星,為何會在中國市場陷入困境?究其根本,還在於產品定位和價格策略搖擺不定。

2019年4月12日,極星Polestar 1在上海車展前夕上市,定位為限量超跑,中國配額每年100台,售價高達145萬元。

但在短短一年后的2020年7月22日,極星Polestar 2上市,首發版41.8萬元,次月下調價格至29.8萬元,雖然這是走量車型,但依舊給消費者留下了「價格腰斬」的印象。

到了2023年7月10日,極星推出重返高端的車型Polestar 3,售價69.8萬元起,定價高於蔚來ES8、理想L9(45.98萬起)。在各家造車新勢力崛起的衝擊下,該車型上市半年累計銷量不足200輛。

時間來到2023年11月16日,極星推出重返30萬元級別的「最后一搏」車型Polestar 4,定價29.99萬元起,但沒有搭載激光雷達,最后在2024年3月因銷量低迷暫停中國產線,僅靠庫存維持。

回顧極星來到中國的這些年,品牌定位的頻繁調整影響了消費者的認知,而在這背后,極星更換了七任中國區首席執行官,也對管理團隊的穩定性造成了一定影響。

否認退市,押注輕資產轉型

實際上,就在2025年8月初,業內出現「極星年底退出中國市場」的傳聞。8月5日,極星中國官網發佈聲明:「中國市場業務正常運轉,用户服務及渠道運營不受影響」。

但目前極星汽車的中國區員工從2024年初的320人裁至86人,上海總部退租3層辦公樓。此外,2023年6月19日極星與星紀魅族分別持股49%和51%成立極星時代科技(寧波)有限公司,被視為本土化的重要嘗試。但在今年4月,該公司已停止運作。

面對上半年僅69輛的銷售「冰點」,極星中國正倉促啟動輕資產轉型。新任負責人胡世聞將賭注押在「直營+線上」模式上,計劃砍掉冗余經銷商網絡,僅在覈心城市保留體驗店。

需要注意的是,這場轉型有着嚴格的時間窗口。據報道,接近極星中國的人士透露,四季度是極星的最終考覈期,如果銷售模式切換后仍無起色,會有更深層的調整。

可以説,李書福的2億美元注資為極星爭取了時間。由於極星本身還面臨負33億美元淨資產的挑戰,因此極星品牌的市場走向仍需觀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