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摺疊屏iPhone可能給市場和供應鏈帶來哪些影響?

2025-08-11 18:01

(來源:瑞銀全球研究)

Jimmy Yoon

瑞銀科技行業分析師

我們認為iPhone供應鏈接近最終敲定摺疊屏iPhone的配置,發佈時間可能為2026年下半年。雖然初期銷量可能有限,這將為摺疊屏零部件供應商帶來可觀的錢包份額機會。iPhone的入局也可能成為摺疊屏手機市場重新加速增長的轉折點。

摺疊屏手機市場或迎來轉折點

儘管自2019年第一款摺疊屏手機上市已過去5年多,但2024年全球摺疊屏手機渠道銷量僅為1700萬台,佔智能手機總渠道銷量的1.4%(Counterpoint數據)。

我們認為摺疊屏手機的滲透緩慢部分是由於:1)物料清單(BOM)成本仍較高,抬高了零售價,2)摺疊形態帶來摺痕、耐用性等問題。

高售價仍是主要阻礙

最新的2025年2季度UBS Evidence Lab智能手機調查顯示:

總體看,消費者對購買摺疊屏手機感興趣的淨佔比(感興趣減去不感興趣的受訪者比例)較低。按地區劃分,僅中國消費者的該指標為正。

不過,當受訪者被問及是否有興趣購買摺疊屏iPhone時,所有地區的消費者(37%),尤其是現有iPhone用户(57%,購買力通常更強)感興趣的淨佔比都更高。 

付費意願方面,在有興趣購買摺疊屏iPhone的受訪者中,18%表示願意為摺疊屏iPhone支付超過2000美元。但絕大多數受訪者(約60%)表示需要等到售價降至約1500-1700美元,纔會考慮購買。

根據我們的供應鏈調研,有關摺疊屏iPhone的討論傾向於認為第一個整年銷量在1000-1500萬部。

從中長期來看,隨着供應鏈逐步成熟以及推出售價更低的摺疊屏產品(如翻蓋式小摺疊),我們認為iPhone的降本幅度應足以支撐銷量增長。

摺疊屏手機市場可能重新加速增長

我們認為iPhone的入局可能成為摺疊屏手機市場重新加速增長的轉折點。短期內,假設2026年下半年/2027年摺疊屏iPhone出貨量約為700萬部/1500萬部,這有望帶動摺疊屏手機市場出貨量增長到約3000萬部/4000萬部,同比增長49%/34%。

優於預期的成本控制可能打開銷量增長空間

我們之前與Fomalhaut合作對Galaxy Z Fold SE進行拆解分析,我們估計該機型的BOM成本為790美元,而零售價為279萬韓元(約2000美元)。

我們認為Galaxy Z Fold SE的配置可作為參考,因此基於上述拆解分析,我們估算摺疊屏iPhone的BOM成本可能約為759美元,低4%左右。對比Galaxy Z Fold SE,摺疊屏iPhone或能降低AP/BB、存儲、攝像頭和顯示面板的成本,從而抵消外殼、鉸鏈和蜂窩通信的成本增加。

雖然摺疊屏iPhone的零售價可能在臨近發佈前纔會確定,但近期媒體報道稱可能為2000-2400美元。這意味着邊際貢獻率約為58-64%(iPhone 16系列為47%)。我們認為優於預期的BOM成本控制可能使摺疊屏iPhone的零售價落在2000美元的區間低端,並可能逐步降至1800-2000美元(基於Galaxy Z Fold系列的邊際貢獻率53-58%)。

哪些零部件供應商將受益?

雖然具體配置尚未確定,但我們認為明年可能推出的摺疊屏iPhone或採用書本式摺疊屏(即大摺疊)。目前,摺疊屏iPhone在設計上的主要關注點可能包括:

1)

摺疊屏減薄:展開時的厚度可能為4.5毫米,內屏為7.8英寸,外屏為5.5英寸;

2)

減少或消除內屏摺疊區域常見的摺痕:初期可能使用UTG玻璃,之后或使用UFG玻璃;

3)

確保更強的耐用性,尤其是鉸鏈功能:可能使用液態金屬鉸鏈。

相較於直板智能手機,我們預計摺疊屏零部件供應商(尤其是顯示面板和外殼/鉸鏈供應商)有較大機會擴大錢包份額,因為平均售價和BOM份額會上升。從中長期來看,摺疊屏應用可能擴展到平板/筆記本電腦,這或將進一步擴大潛在市場空間。

在我們覆蓋的摺疊屏iPhone受益者中,我們預計外殼和顯示面板企業的增量盈利機會最大,之后是電子製造服務供應商。攝像頭模組、電池和連接器供應商的受益程度較小。

摺疊屏iPhone銷量的可見度提高也有利於提升整體iPhone供應鏈的市場情緒。

*UBS Evidence Lab 是一個賣方專家團隊,工作範圍覆蓋眾多細分研究室,致力於提供深入洞察的數據集。 每個月,專家會利用一系列工具和技術來收集、清洗和關聯數十億項數據,進而將其轉化為可用於投資研究的論據。從2014年起,瑞銀研究部分析師一直都得到UBS Evidence Lab的專業支持,並基於后者對公司、行業及市場熱點問題富於洞見的數據集,撰寫了數千篇特色鮮明的瑞銀研究報告。UBS Evidence Lab本身不提供投資建議或意見,僅為瑞銀研究部及其客户提供富於洞見的數據集以進行進一步分析。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