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被端上餐桌的歐洲,幻夢碎了一地

2025-08-11 20:15

(來源:華山穹劍)

現在這國際棋盤上,歐洲的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憋屈——活脱脱成了大國博弈的"自助餐",這邊被美國夾兩筷子地緣利益,那邊被俄羅斯挑走塊能源蛋糕,最后還得自己掏錢買單。什麼"戰略自主"?聽着跟菜單上的"兒童餐"似的,看着花哨,咬下去全是虛的。

一、地緣牌局里的"透明人":歐洲連説話的份兒都沒了

要説這歐洲的尷尬,先看烏克蘭這桌"鴻門宴"。美俄坐主位,一個端着能源大棒,一個攥着核武籌碼,歐洲呢?連個正經椅子都沒混上,只能蹲在餐桌底下撿掉下來的麪包屑。

今年3月,拜登和普京通了個電話,歐洲各國領導人守着電話機等消息,結果呢?梅德韋傑夫直接在社交媒體上甩出個"餐廳梗":"這桌上就倆主兒——美國和俄羅斯,歐洲頂多是盤開胃小菜(布魯塞爾芽菜),烏克蘭纔是主菜基輔炸肉排。"您説這話説得多扎心?歐洲本來想當"調停者",結果連上桌的資格都被剝奪了。

到了8月更離譜。美國特使威特科夫和普京關起門來聊了三小時,談的是歐洲安全紅線、東歐軍備部署這些要命的事兒,歐洲外交官們扒着門縫兒聽,連杯茶都沒混上。事后美國扔過來份"會議紀要",跟"已閲"似的,法德領導人急得跳腳,聯合發聲明抗議,結果被俄媒嘲成"菜市場大媽吵架"——合着您老費勁巴拉發聲,在人家眼里就是噪音?

現在的歐洲,在美俄眼里就是個"提線木偶"。你説你想自主?先問問大西洋對岸的航母戰鬥羣答不答應。

二、經濟鐮刀下的"待宰羔羊":錢袋子被掏空,產業被搬空

地緣上被拿捏也就罷了,經濟上歐洲更成了美國的"提款機"。這兩年美國的操作,簡直比高利貸還狠——先給你挖個坑,再逼你往里跳。

先説能源。俄烏衝突一鬧,歐洲跟着美國喊"制裁俄羅斯",結果呢?自家天然氣田封了,俄氣斷了,轉頭就得買美國的高價LNG。您猜怎麼着?美國LNG到歐洲的價格,比俄氣貴了整整四倍!2023年歐洲光能源賬單就燒了5000億歐元,德國工廠的電費漲了一倍,中小企業成片倒閉,老百姓冬天連暖氣都不敢開。更絕的是美國還搞"長協綁定",逼歐洲籤新協議,未來三年必須買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這數兒比美國全年能源出口總額還翻了五倍!合着歐洲不是買能源,是給美國能源企業"交保護費"呢。

再看防務。歐洲軍工體系早被美國"卡脖子"了:德國的愛國者導彈芯片得從美國進,沒了這玩意兒,導彈成了廢鐵;法國的戴高樂號航母,彈射器技術攥在美國手里,人家説檢修就檢修,説延迟就延迟。俄烏衝突后,歐洲各國急着補軍備,結果只能高價買美製武器——F-35貴得離譜,德國買了100架,花掉200億歐元,夠建20座醫院了。美國副總統萬斯還陰陽怪氣:"歐洲的自主防務?就是個沒發動機的空殼戰車。"您説這臉打得疼不疼?

最狠的是經濟收割。美國36萬億美元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怎麼辦?找歐盟當"接盤俠"。新《美歐貿易協議》里寫得明明白白:美國對歐盟商品統一徵15%關税,汽車這種"大件"直接干到25%-50%。算下來,美國每年能多收900億美元——剛好夠還新增債務利息的一半!更損的是,協議還逼歐盟買7500億美元LNG(上文説過這數兒多離譜),再"投資"6000億搞美國基建——説是"投資",明擺着是把歐洲企業的錢往美國兜里趕。德國車企首當其衝:大眾被要求把35%的電池產能搬去北美,老本行汽車製造根基都快被挖沒了。

還有數字霸權這一手。谷歌、Meta在歐洲賺得盆滿缽滿,光數字服務順差就有1100億歐元,可交的税連10%都不到。歐洲本來想搞數字税反擊,結果談判時被美國拿商品貿易逆差一壓,直接認慫。現在倒好,歐洲企業被抽血,美國科技公司躺着數錢,這事兒鬧得跟"搶錢不帶髒字"似的。

三、妥協換不來和平:歐洲的"軟柿子"越捏越扁

被欺負成這樣,歐洲就沒想過反抗?想過,但反抗起來比泄了氣的皮球還軟。

去年歐盟憋了個大招:擬了份930億歐元的對美報復性關税清單,準備狠狠懟回去。結果呢?清單公佈前三天,突然宣佈"暫緩執行",説要"用讓步換穩定"。這操作把歐洲企業氣炸了——德國萊雅、賽諾菲這些巨頭早就在琢磨"跑路",現在更堅定了:與其在歐洲被美國割韭菜,不如把工廠搬去美國。您看,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最近宣佈削減本土產能,轉而在得州建新廠;美國電動車企特斯拉更絕,直接把歐洲市場的重心從德國移到美國。歐洲的產業,就這麼被"吸"走了。

更慘的是主權被一點點啃噬。歐盟本來攢了420億歐元"戰略自主基金",打算搞芯片和氫能研發,結果被美國一嚇唬,全轉成"對美投資擔保"了。您説這錢還能用來搞技術突破嗎?難嘍!沒有核心技術,歐洲拿什麼談"自主"?現在連"戰略自主基金"都成了美國的"人質",這主權丟得可真是徹徹底底。

四、破局?難,但不是沒機會

短期看,歐洲怕是還得接着被按在地上摩擦。特朗普已經放話了:要是歐盟不兑現投資承諾,就再加35%關税。這威脅跟懸在頭頂的刀似的,歐洲能不妥協嗎?

但話說回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歐洲不是不懂。這些年美歐矛盾越攢越多:美國偷油(頁岩氣搶歐洲市場)、搶錢(關税吸血)、拆臺(破壞北溪管道),歐洲人心里能沒點數兒?

機會也不是沒有。全球多極化這事兒不是説着玩的:東盟在搞供應鏈韌性儲備,印度在南美談自貿協定,中東土豪也在找新夥伴。歐洲要是能把眼光從大西洋挪一挪,跟這些新興經濟體多合作,未必不能殺出條血路。

防務和能源領域要是真能團結起來,也還有戲。德國總理朔爾茨最近老提"歐洲需自主",馬克龍喊着要建"歐洲軍隊",要是這些口號能落實成具體行動——比如聯合研發戰機、共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至少能少受點美國的氣。

現在的歐洲,活像個被端上餐桌的"大菜":美俄分食地緣利益,美國獨吞經濟紅利,歐盟在中間賠笑臉、割肉。什麼"戰略自主"?早成了菜單上褪色的菜名,看着好看,吃不到嘴里。

要是歐洲再這麼當"軟柿子",今天被美國割層皮,明天被俄羅斯踩把腳,迟早有一天會被捏成"番茄醬"——連當配菜的資格都沒了。

總之,刀叉已擺好,歐洲正被端上餐桌。美俄分食地緣利益、美國收割經濟紅利、歐盟妥協自保的三重困局下,歐洲「戰略自主」已名存實亡。若不能以短期對抗風險換取長期主權重建,歐盟恐徹底淪為大國博弈的「盤中餐」。

歷史從來不等人。歐洲要想不被"吃干抹淨",要麼咬碎牙爭口氣,要麼繼續當"沉默的羔羊"。這道選擇題,他們該好好想想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