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1 18:41
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又有新進展,險資入市加速。
近日,記者從太平資產瞭解到,中國太平旗下子公司太平資產獲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批覆,同意其投資設立太平(深圳)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這一「險資系私募」的落地響應了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是指保險公司出資設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主要投向二級市場股票,並長期持有。
目前,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正加速落地,至今已有三批試點,試點金額合計達2220億元(含已批覆和擬批覆試點規模),參與機構逐漸擴展至多家頭部險企及中小險企,包括: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太保壽險、泰康人壽、陽光人壽、人保壽險、太平人壽、平安人壽、中郵保險及相關保險資管公司等。
從數據看,險資入市步伐加快。今年一季度人身險公司股票持倉市值達2.65萬億元,長期股權投資規模2.60萬億元,合計佔比超16%,較2024年末顯著提升。
試點規模超兩千億,參與險企擴容
對於此次投資設立太平(深圳)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太平資產表示,旨在積極響應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截至2024年末,太平資產管理資產總規模超過1.5萬億元。
太平資產進一步表示,「下一步將嚴格規範基金運作管理,建立健全長周期考覈機制和符合保險資金特性的投資策略,充分發揮保險資金長期資本、耐心資本作用,進一步加大中長期資金對於資本市場的投資力度,堅定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發揮保險資金‘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
當前,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正加速落地,至今已有三批試點。首批於2023年10月獲批,由中國人壽、新華人壽聯合出資500億元設立鴻鵠基金,截至今年3月初,500億元已全部投資落地。
2025年1月啟動第二批試點,太保壽險、泰康人壽、陽光人壽及相關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獲准以契約制基金方式參與試點,規模為520億元。3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再批600億元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人保壽險、中國人壽、太平人壽、新華人壽、平安人壽獲准參與。因此,第二批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批覆規模共計達1120億元。
2025年3月啟動第三批試點,人保壽險、中國人壽、太平人壽、新華人壽、平安人壽獲准參與,規模合計600億元。至此,三批試點累計已批覆和擬批覆的試點規模合計達到2220億元。
「通過參與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設立私募基金將有利於保險公司更好地發揮其長線機構投資者的優勢並拓展保險資金參與資本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從而實現保險資金與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中信建投分析稱。
基金類型更豐富,重倉大盤藍籌股等
記者梳理發現,三批試點呈現出基金類型更加豐富、「國家政策+地方實踐」等特點,險資青睞的投資標的也呈現出「大盤藍籌股」「優質高股息」等取向。
首先,保險系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模式逐漸多元化。例如,鴻鵠志遠一期為「公司型基金」,但鴻鵠志遠二期、三期為「契約型基金」。
第二批試點中,太保壽險、泰康人壽、陽光人壽及相關保險資管公司等也以「契約制基金」方式參與長期投資改革試點。對比公司型基金,契約型基金具有易標準化、設立簡便、份額轉讓便利等優勢。
記者注意到,試點中還呈現出「國家政策+地方實踐」的特點。如深圳主動引入險資設立百億級基金,即深圳市政平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平安基金」),其中90%投向本地基建和產業項目,是「國家政策+地方實踐」的一次有效探索。
「這是深圳市首次成功主動引入險資長線資金。」深圳市財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一翔曾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平安基金規模100億元,其中平安方認繳94.5億元,深圳市引導基金認繳2.6億元,龍崗金控認繳2.4億元。平安基金採用雙GP模式,由平安創贏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與深圳市海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管理,採取「直投+母基金」的形式,將可投金額的90%投向深圳市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重大產業投資項目,10%投向深圳市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存續期限不超過15年。
再看險資系私募基金的投資標的,險企傾向於投資公司治理良好、經營運作穩健、股息相對穩定、股票流動性較好的大型上市公司股票。如鴻鵠志遠(上海)私募投資基金有限公司重倉了伊利股份、陝西煤業、中國電信等A股股票,截至8月11日收盤,鴻鵠志遠均現身這三家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投資的方向主要是包括公司治理良好、經營業績優良,同時也注重股東回報的這樣一些大型藍籌股。具體的產業包括金融、能源化工、公用基礎設施以及消費,還包括新能源轉型、新質生產力發展領域,能夠助力國家產業發展、助力國家經濟轉型。」今年3月,第二批試點獲批時,中國人壽集團旗下資產公司相關負責人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稱。
從參與試點到頻頻舉牌,險資入市加速
從去年至今,保險業也迎來舉牌潮。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信息顯示,今年以來險資舉牌已經達到22次,已超過去年全年舉牌次數。
此輪險資舉牌潮中,公用事業、銀行板塊格外「吸金」,被舉牌的上市企業普遍具備高分紅及相對穩定的ROE水平。據華泰證券研報,從股息率看,2024年至2025一季度的舉牌中,被舉牌公司歷史三年股息率平均約為5.3%。
國信證券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保險資金重倉A股流通股市值數據來看,在前10大重倉行業中,除房地產持倉市值同比下降28.1%外,非銀金融、銀行、公用事業、交運、電信服務、硬件設備、電氣設備、有色金屬、化工持倉市值均同比大幅提升。
其中,公用事業屬於盈利能力穩定、分紅率較高的行業,最新舉牌案例是,8月7日,弘康人壽公告稱公司參與舉牌港華智慧能源。本次舉牌后,弘康人壽直接持有港華智慧能源股票1.8163億股,佔其股本比例為5.00005%。
「資產荒」背景下,險企投資收益壓力持續增大,銀行尤其是國有大行H股,由於業績穩定性強、估值低、股息高等特點,也備受低風險偏好資金「偏愛」。截至7月末,年內險資舉牌上市銀行已達10次。
險資頻頻舉牌背后凸顯其普遍面臨的「艱難抉擇」,在新金融工具準則下,目前上市險企股票投資以FVTPL為主,股市波動對當期淨利潤影響較大,而通過配置長股投或者高股息(OCI)策略,可以降低權益工具投資的投資收益波動,優化資產負債管理。
從數據看,險資入市步伐明顯加快。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保險資金的股票投資規模、長期股權投資金額同比增長,如人身險公司股票投資佔比8.4%,較年初提升0.9%;長期股權投資佔比從7.77%升至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