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創新葯高位急剎,要熄火了?大V觀點刷屏:「創新葯或像過去10年新能源」、「2005年的房地產」……

2025-08-11 06:47

今年來,創新葯是絕對熱詞。然而,最近幾個交易日,創新葯板塊出現連日調整,市場情緒降温。

近日流出的閉門交流紀要里,某頭部賣方研究總監指出「銀行股走勢接近尾聲,創新葯可能複製過去10年新能源」,這一表述迅速刷屏;更早些時候,網紅私募機構負責人也曾稱「2025年的創新葯,像2005年的房地產」。

與此同時,8月9日,葛蘭管理的基金傳出限購消息。

周末兩天,雪球app里關於創新葯的討論,分歧加劇:是牛市主線還是階段性高點?

01 

港股創新葯突遭回調

8月7日、8日,港股創新葯ETF分別下跌3.05%、1.33%,市場情緒再度轉冷,此輪大跌源於多重利空共振:一方面部分醫藥股中期業績不及預期,是直接導火索;另外,特朗普威脅對進口藥品徵收最高250%關税,打擊出海型藥企預期。

衝擊最直接的是李嘉誠旗下和黃醫藥。8月8日,公司股價盤中最低至23.52港元,最大跌幅超16%,截至收盤仍跌逾15%。

前一晚,公司發佈2025年中期業績:收入2.78億美元,同比下降9.16%;淨利潤4.55億美元,同比暴增1663%,主要來自出售非核心合資公司部分股權帶來的4.16億美元一次性收益。

除和黃外,凱萊英、再鼎醫藥跌幅均超10%,東陽光藥、百濟神州、嘉和生物等也跌逾6%。

市場擔憂在於,特朗普的關税威脅若成真,將是迄今最高税率(此前曾威脅200%),雖然政策落地存在不確定性,但不安情緒已提前反映在股價中。

事實上,今年以來創新葯板塊已累積可觀漲幅,多隻港股醫藥股實現翻倍行情,獲利盤沉重,行情一旦轉向容易引發快速回調。交銀施羅德基金指出,近期「器械漲、創新葯跌」的格局更多是短期交易性調整,作為年內漲幅最大的板塊之一,創新葯存在明顯的技術性調整壓力。

周末,一則流出的閉門交流紀要再度引發熱議。東方證券研究所所長表示,滬指有望突破924新高,但在3900、4200點密集成交區將遇阻;銀行股行情接近尾聲,而創新葯可能複製過去十年的新能源走勢——上漲路徑長,但中途調整也會非常劇烈。

他認為,創新葯的走勢或許會複製過去10年的新能源。以鋰電池指數為例,2015年以來累計上漲約10倍,但其間的回撤同樣劇烈,過去三年尤為明顯。

02 

今年來轟轟烈烈的創新葯行情

自去年「924」低點以來,創新葯板塊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尤其是在港股市場漲勢尤為突出。

截至8月9日,港股恆生醫療保健指數自924低點反彈約90%,其中創新葯相關成分股貢獻顯著;A股創新葯指數同期漲幅約75%。

港股方面,藥明康德是最具代表性的標的之一,自低點累計漲幅超過130%,市值有望邁向3000億港元關口。另一隻熱門標的百濟神州同期上漲近100%,在美國市場的產品銷售持續增長帶動股價走強。

A股方面,恆瑞醫藥上漲約85%,邁瑞醫療漲幅在50%左右,依舊是機構核心配置的白馬品種。

細分領域來看,抗腫瘤創新葯是最活躍的賽道之一,尤其是PD-1、ADC(抗體-藥物偶聯物)等方向;CRO/CMO服務商受益於創新葯全球化訂單增加,也走出強勁行情,例如康龍化成年內上漲逾60%。

有券商研報指出,2025年以來港股創新葯漲幅整體高於A股,原因在於港股估值基數低、外資參與度高、資金更偏好主題性成長股。

03 

時隔4年,葛蘭再限購

回顧過去一年,在創新葯的帶領下,醫藥板塊上演大反彈,而一眾醫藥基金,也回了一大口血。

今年以來,醫藥板塊行情逐漸走高,頂流醫藥基金經理葛蘭掌管的中歐醫療創新公告宣佈限購:自8月11日起執行,單日單賬户限額10萬元。理由為「保證基金穩定運作、保護持有人利益」。

今年以來,中歐醫療創新今年以來的收益率為62.28%,近一年的收益率達80.12%,在同類基金排名中位居前2%。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中歐醫療創新基金的十大重倉股分別為三生製藥、科倫博泰生物-b、康方生物、藥明合聯、藥明生物、百利天恆、藥明康德、凱萊英、新諾威、恆瑞醫藥。

其十大重倉股全部來自創新葯及產業鏈,年內平均漲幅超過100%,其中頭號重倉股三生製藥漲幅最大,接近400%,漲幅最小的凱萊英也超過了30%。

作為專注醫藥板塊投資的基金經理,葛蘭長期看好創新葯板塊的發展前景。在最新發布的二季報中,葛蘭表示將保持對創新葯械產業鏈的重點配置。理由是,一方面國內企業在ADC、雙抗、多肽等領域的競爭力逐步獲得全球認可,已成為跨國藥企管線佈局的重要夥伴,后續仍有多個品種存在海外授權預期。另一方面,國內政策層面也在持續優化,支持研發效率與質量提升,完善多元化支付機制,以及投融資渠道進一步疏通,這些都有望持續支持創新葯企業的發展。

04 

分歧加劇:牛市主線還是階段性高點?

創新葯的風,從年初刮到了年中,在烈火烹油之后,現在似乎有了回調的跡象,最近幾天醫藥股風浪有點大。由此,也催生了比較多的聲音,聚焦點在:這一波行情到頂了嗎?未來醫藥股會如何演繹邏輯?

雪球用户@陳營長極品投資 持續高調唱多創新葯為:「2025年創新葯,就是2005年房地產」。近期提出了一個頗具爭議的類比:創新葯這波發展,就是新型的三來一補。上世紀的「三來一補,兩頭在外」,是中美合作最甜蜜的產業模式:先承接外部訂單,快速積累產業能力,再逐步掌握原創技術並替代進口。他認為,創新葯的國際化合作正走在類似路徑上,這意味着短期行情不會結束。

他還批評了怕高心態:「看到創新葯只漲了半年就不敢買,其實是認知不到位。想想沈南鵬,當年抓住互聯網的三來一補機會,用20年飽和投資中國互聯網,收穫驚人回報。如今新的範式纔剛剛開始。」

雪球用户@飛龍在天論道認為:本輪創新葯上漲基本面驅動,而非2021年的資金泡沫行情。創新葯行業正處於長期向上的基本面拐點,由政策、技術、資本與全球化共同推動。本輪上漲是從負預期到正常預期的修復過程(例如和譽醫藥的案例),估值修復+管線價值兑現帶來上漲空間;部分企業雖漲幅大,但核心管線價值尚未完全計入。此外,當前整體漲幅雖大,但多數公司的估值尚未完全反映未來潛在價值,行情將從普漲(Beta)轉向分化(Alpha)

雪球用户@焦易圈 秉持謹慎的態度,認為:「醫藥投資總有人凱旋,卻鮮有守擂者。」因為醫藥賽道多且邏輯獨立:成長股(仿創藥)、製造業(CXO、設備)、周期股(原料藥)、消費屬性(中藥、OTC)等邏輯迥異,賽道多、邏輯差異大、周期和政策變化頻繁,短期「勝負手」往往不可複製。與其捕捉每個熱點,不如掌握均衡與再平衡的能力。

港股創新葯自924以來上漲近一倍,A股創新葯上漲約80%,近期均在高位調整。隨之基金經理的觀點分歧愈發顯著。融通基金萬民遠在二季報中再次表示A 股創新葯太貴。國泰徐治彪、南方惲雷等多位基金經理持類似謹慎看法,甚至提出止盈建議。

更多基金經理在看好后市的同時,亦指出部分個股過於擁擠、估值過高、擇股難度加大等問題。在永贏基金單林看來,中國創新葯的升級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當下的國產創新葯正處於產業紅利釋放的前夜,而最終能穿越周期的,一定是那些真正具備硬科技實力、能持續創造臨牀價值的企業。」

單林同時提醒,創新葯雖然是一個具有長期邏輯的板塊,但前期已經累積了一定的漲幅,未來不可避免會出現調整與波動。建議投資者採用分散投資、基金定投等方式,從更理性的角度進行資產配置。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