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維梧資本,落地首箇中國加速器

2025-08-11 16:24

(來源:投資界)

位於北京海淀。

作者 I 楊繼雲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創投圈嶄新一幕出現。

今日(8月11日),北京海淀,維梧加速器(Vivo Accelerator)正式啟動——這是由維梧資本(Vivo Capital)創辦的一個支持全球Biotech(生物技術)企業加速研發的平臺,旨在搭建出一種全球合作基礎下的創新葯開發新範式。

一家醫療投資機構為何要設立一個加速器?據悉,該平臺將利用維梧獨特的生態系統資源,與合作方一起篩選藥物研發各階段的優質項目,進而發揮中國在臨牀前和臨牀階段的資源、效率優勢,助力全球Biotech公司的加速發展。

深耕生物醫藥領域近30年,維梧資本迄今已在全球投資超過430家公司。投資界在維梧資本北京辦公室見到了維梧資本管理合夥人、聯席CEO兼亞太區CEO付山,「現在中國有着培育first-in-class(首創新葯)的最好土壤。」親歷全球醫療投資變遷,付山看到一個趨勢:中國過去二十年間所積累的系統性優勢,從此刻開始爆發。

解碼維梧加速器

維梧加速器落地,我們看到一種全新的生物醫藥商業模式。

回望過去20年間,VIC模式逐漸發展成為全球藥物研發的典型模式,即由風險投資(VC)、知識產權(IP)和合同研發組織(CRO)三方協同構成。這一資本、技術、外包的三方組合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主流。

然而最近幾年,美國源頭+中國CRO的藥物模式面臨地緣政治風險和核心專利/技術訣竅(know-how)外泄的挑戰;與此同時,全球藥企和Biotech均面臨研發回報率持續下降、成本上升和同質化競爭加劇的系統性問題,打破瓶頸迫在眉睫。

由此,維梧加速器應運而生,將彌補此前業內短板——基於中國市場資源和效率的系統性優勢,推動創新和first-in-class的快速開發,同時解決IP保護問題。

「維梧加速器並非傳統的孵化器。」維梧資本董事總經理劉衞東博士向投資界詳解當中的具體運作:

首先,維梧加速器從全球範圍內篩選優質生物醫藥項目,引入從藥物發現到IND(臨牀試驗申請)階段的創新葯資產。這些資產可能來自Biotech公司、科學家團隊、科研院所、甚至全球範圍內的早期基金等,通常是從數千個候選項目中精選出最具潛力、技術一流但可能缺乏資金支持的項目;

其次,將這些項目的核心資產剝離,給予一個合理估值,進而在維梧加速器中與具備臨牀開發能力的藥企團隊結合,形成獨立的項目公司——合作方往往來自與維梧資本生態圈的成熟公司,雙方建立靶點/技術排他的合作關係。

整個過程中,維梧加速器作為開放的國際化運營平臺,將為新的項目公司提供全面支持,包括但不限於IP策略、藥物研發和CMC(化學成分生產和控制,藥品生產的關鍵環節)顧問、臨牀開發顧問等。而維梧資本則作為投資方,對加速器中的項目進行資金上的支持。

IP和know-how歷來是醫藥公司的生命線。沿着這樣的方式,可以將每個項目的IP封裝為獨立的子公司,與母公司和其他新項目完全隔離,確保IP歸屬清晰。同時,科學家、CRO、臨牀團隊、投資機構均持有新項目公司的股權,通過利益一致化,隔絕IP外泄的風險。

最后,利用中國在臨牀前開發和臨牀轉化上的資源和成本優勢,維梧加速器將推動項目快速完成概念驗證和臨牀,實現創新葯資產的價值躍升,最終實現退出——比如license-out、併購或IPO等多元方式。

衆所周知,臨牀試驗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和資源支持。如果一家現金流上捉襟見肘、但做出first-in-class的醫藥企業需要融資,投資人或許會因為公司早期風險太高而不敢下手,如今這些項目除了等待或尋找IP外泄風險頗高的CRO外,進入維梧加速器則成了一個新選擇。

投資界瞭解到,隨着維梧加速器落地北京海淀,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基金已成為維梧資本人民幣基金的新LP。目前,加速器中已有兩個項目入駐,計劃每年至少新加速4-5個項目,一張版圖悄然鋪開。

他們,專注醫療投資30年

縱觀全球醫療投資圈,維梧資本(Vivo Capital)歷來不容小覷,也是長期被國內同行所研究的對象。

時間回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正值美國生物醫藥創新蓬勃發展之際,生物醫藥領域兩位知名科學家和創業家——美籍華人孔繁建博士和美籍猶太后裔Edgar Engleman博士,共同創辦維梧資本,希望通過投資生物醫療,把海外先進的醫療技術帶到亞洲。

進入新世紀后,深感「全球生物科技的未來在中國內地」,維梧資本開始把重心向中國轉移,並於2006年在中國大陸進行了第一筆投資。

幾年后,曾任黑石全球合夥人、中國區首席代表的付山加入維梧資本,極大地深化了維梧資本在中國市場的本土化程度。此后,他主導多數重大中國項目和中美跨境項目的投資和孵化,包括科興生物、藥明康德、和睦家醫療、諾誠健華、維昇藥業、鞍石生物等明星公司,使得中國市場成為維梧資本全球醫療策略的重要基石和增長引擎。

近30年的時間里,維梧資本已在全球範圍內形成自己的生態系統,並投出生態內眾多舉足輕重的公司。當中一組數據最值一提:2014-2024年的10年時間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共批准了530余款創新葯,而維梧資本投資了其中的65款——要知道,FDA被視為全球藥品監管的「黃金標準」,其批准的新葯不僅代表科學前沿,更直接影響全球醫藥行業的格局。

此次維梧加速器首次落地北京,也得益於維梧資本一直以來的「橋樑戰略」——幾十名專業投資人士分列在中國、美國各半,建立成熟的兩地團隊協作,形成少見的可以兼顧中美市場各自特點,從而對全球最先進的創新技術、產品進行挖掘和落地的能力。

可以説,在海外市場,維梧擁有廣泛的科學家人脈、項目資源等技術儲備;而在中國,除了資源儲備外,維梧更能透徹理解何為本土市場,並將中美兩地資源進行很好地結合。毋庸置疑,技術、生態、地緣等方面的優勢,都是開放性、國際化的加速器平臺所必須的。

説起來,加速器的模式在維梧早「有跡可循」。2018年,通過買下一家海外被投企業的核心業務,維梧資本聯合創辦了維昇藥業,成立、融資、引進三管齊下,通過JV(合資公司)將海外優質資產引進來。直到今年初,維昇藥業成功在香港IPO,成為2025年港股創新葯第一股。

早在維昇藥業成立前,維梧就為這個團隊找到了CEO的最佳人選——時任武田製藥大中華區總裁的盧安邦。正如付山在介紹維梧加速器時所説:「利用維梧在全球業已形成的生態系統,找到最好的人,來彌補搭配公司發展過程當中的缺陷。」

如今,面對市場中不斷涌現的投資機會,維梧資本依舊堅持不追風口,自主挖掘項目。嚴格來講,它更像是一個產業投資人,紀律嚴明。回想中國生物醫藥投資最瘋狂的2021年,上百億的資金砸在了估值山頂。當在大多同行「犯錯」的時候,不跟風的維梧成了「踩雷」甚少且跨越周期持續創造價值的那一個:維梧自21年市場高點以來在國內孵化和領投的早期Biotech如維亞臻生物 (Visirna)、艾博茲醫藥 (Ablaze)和轉錄本生物 (RiboX)等,目前均通過資產出售獲得了可觀回報,管線價值和公司估值實現了顯著躍升。

回暖序幕

中國生物醫藥新徵途

維梧加速器的啟動,正值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回暖。

過去幾年行業浮沉,生物醫藥在2021年經歷高峰,2022年起開始跌落,2024年進入了谷底。然而今年以來,全球資本重新定價中國創新資產,港股醫藥IPO火熱;科創板重啟第五套標準,生物醫藥公司率先「破冰」。

悄然間,春風拂面。

回暖效應開始傳導至一級市場,但付山強調——這和十年前那一波用投資人的錢砸估值的企業不一樣,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真正創新的資產

這背后,是中國乃至全球生物醫藥產業邏輯的深刻變革。過往多年,中美絕大部分VC支持下的生物醫藥公司,大多做的是同一件事:me-too/me-better(仿創新葯),VC們一輪一輪地投,最后公開市場上市或讓MNC(跨國製藥公司)來買單。

但現在,這樣的故事變了。熱門靶點被過度開發,me-too藥物氾濫,同質化競爭十分嚴重,導致MNC的收購意願也在下降,與此同時,其他的資本退出渠道也在萎縮。

當然,還有一條更重要的原因——中國更便宜。憑藉過去20年積累的系統性優勢,無論是產業體系、供應鏈、人才儲備,還是依託於此的成本優勢和臨牀效率,這導致不少MNC來中國「淘金」,他們跳過海外VC和biotech,直接與中國本土藥企和Biotech合作。

維梧資本分享了一組數據,過往MNC超過5000萬美元的BD交易中,來自中國的資產的佔比從5年前的5%左右升至2024年的超過30%。這些頻繁發生的BD交易,藴藏着兩個深刻的意義。付山解釋:一方面解決這些創業公司的現金流問題;另一方面,中國新葯獲得國際認可,證明了中國研發體系達到了世界水平。

傳統VC的路徑走不下去了,聚焦first-in-class(首創新葯)纔是破局的方向。不可否認,美國在藥物原創性研究和生物技術創新上長期佔據主導地位,過去90%的新葯都出現在美國,但今天,憑藉長期積累的系統性優勢,中國長出了最適合first-in-class誕生的土壤。

「Biotech公司只有在中國纔有批量試錯的可能,我們甚至可以像流水線一樣去做(臨牀試驗)。」無疑,這意味着我們有機會做出更好的產品,從而挑戰美國的主導性地位。

然而也並非高枕無憂。如今,中國生物醫藥的發展依然面臨知識迭代、人才儲備和組織能力的不足,以及新葯研發工具、原材料等的掣肘。這仍將會是一場漫長馬拉松,一場跨越山海的追逐之旅,一場仍需全行業共同努力的戰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