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我們正不可逆地進入「倍速社會」

2025-08-11 11:19

原標題:我們正不可逆地進入「倍速社會」 來源:錦緞

「悦己」之后,第五消費時代的第二個關鍵詞,是「倍速」。

為什麼這麼説?以及什麼是「倍速」?

理解這個詞,我們需要藉着今年上半年3宗現象級消費事件:泡泡瑪特破圈,即時零售激戰,以及小米YU7改變中國汽車行業遊戲規則。

這三宗事件背后,對應着一個深刻的底層邏輯——一個「倍速社會」全方位重塑中國的消費市場形態,所與人都被裹挾其中,無可豁免。

01

「倍速化」社會

最直觀的理解「倍速」,莫非當下中短視頻大行其道之下,越來越的人選擇以二倍速的速度去瀏覽視頻內容了。

這只是一個淺顯的現象。追本溯源,「倍速」的概念,並不是數字媒體時代才被提出的。

最早的內容倍速,是以機械的形式展現的——留聲機唱片機可以通過機械調速(轉速)來改變內容的輸出速率。磁帶和CD時代,DSP技術與變速不變調算法的出現,夯實了「倍速」功能技術底座。

當技術脈絡演進至數字時代時,「倍速」這項功能逐漸趨於完善,PC時代第三方播放器Winamp、WMP、RealPlayer、QuickTime大多都支持「倍速」的功能。

但線上媒體的「倍速」功能發展較慢,我們已經很難考證,第 一個提出「倍速播放「功能的在線內容平臺是哪一家。但可以明確的是,倍速功能最早的應用場景並不是傳統影視內容中,而是利用瀏覽器插件,在帶寬允許的情況下,用倍速來跳過廣告——比如早期的YouTube。

從瀏覽器插件的例子我們能夠看出,在線內容平臺「倍速」功能,明顯晚於第三方播放器。究其核心原因,並不是缺乏用户需求,而是帶寬限制了內容的成倍速輸出。

也就是説,「倍速」一直以來都是部分內容消費者展現出來的真實需求,並不是數字媒體時代的特產,也絕非某一特定區域內時代產物。

隨着通信技術的迭代發展,2015年自然而然成爲了在線內容的「倍速元年」,國內的愛優騰三大平臺陸續上線了倍速功能,自此長視頻平臺打開了倍速化魔盒,從1.5倍速到4倍速,用户可加速的選擇越來越多。

到了2019年,這波視頻平臺的倍速之風颳到了海外,奈飛成爲了第 一個上線倍速功能的海外長視頻平臺。緊隨其后的國外的各大在線網絡平臺,甚至是數字點播電臺也都上線了類似的功能。

隨着短視頻的問世,TIKTOK全球性的爆火,越來越精簡、短小的展現形式,進一步加快了內容表達的節奏。而現如今,就連短視頻都可以兩倍速、三倍速的播放。

即便如此,二倍速、三倍速顯然已經不是數字時代內容傳播的天花板了。

AI時代的來臨也在進一步催化着倍速邁向新的臺階,如果大家經常觀看長視頻內容,就會發現今年以來,長視頻平臺甚至推出了「AI一鍵觀看高能內容」的功能,實測平均能夠將46分鍾左右的劇集,縮短至24分鍾左右,疊加倍速播放,進一步加快了倍速化的節奏。

內容平臺的「倍速化」浪潮,在悄然重塑用户的「消費形態」。

02

消費也在「倍速化」

去年年中,日本光文社出版了稻田豐史的新書《倍速社會:快電影、劇透與新消費文化》,全書採用了與三鋪展《第四消費時代》和《孤獨社會》類似的敍事手法,通過田野調查的形式,闡明全書主旨:

倍速社會是一種新消費文化的表徵,而新消費文化的內核可能是供給過剩大背景下,共感至上(追求社會共同的共識)驅使的結果。

對於稻田豐史的觀點,我們認為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看:

其一,倍速社會和悦己相同,確實是新消費文化的一種表徵。

其二,追求消費共識,確實也是現如今絕大多數爆款消費品出圈的核心邏輯(顯著降低消費決策力度和風險係數、降低交易決策時長)。

基於以上兩點,我們便可以從現如今暢銷的消費品中,找到「倍速化」的共因:

(1)圍繞「倍速」迭變的商業配套——典型案例「即時零售」

電商作為過去十余年覆蓋面和革新力度最廣的消費業態,有兩項數據非常直觀的展現了「倍速」化的變遷:

·2005年至今,我國的互聯網普及率僅為8.5%,而現在接近80%,平均網速下載速率達到了近百兆,移動互聯網基建非常完善,為倍速化的供給提供了基礎保障。

圖:過去二十余載互聯網普及率,來源:中經數據 圖:過去二十余載互聯網普及率,來源:中經數據

·過去二十年間,全國公路總里程從190萬公里增長至550萬公里,貨運量翻了一倍,過去8年單件物流快遞的時效下降了接近10個小時,目前我國的快遞平均時效僅為50小時左右。

今年以來,通過餐飲配送能力的外溢,即時配送的商業形態再次「倍速化」電商基建,一方面頭部玩家寄希望於通過餐飲基本盤來尋覓增長,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外賣戰場,完善即時配送市場的基建物流體系,為即將到來的零售新業態做足準備。

毋庸置疑,目前大火的即時配送體系,一定是因為市場頭部玩家認識到消費倍速化的邏輯和潛力,而下一階段零售業的新形態,也會將部分電商產品物流配送單位從「天」變為「小時」。

(2)圍繞「倍速」重塑的產品供給——典型案例「小米YU7」

在圍繞提速、提效構建的基建配套、即時配送體系之上,產品的形態也逐漸「倍速」化,最核心的體現就是共感至上的邏輯:優秀的產品都在減少交易的摩擦成本。

小米就是「倍速化」最典型的受益者,我們曾經在《「小米方法論」研究Ⅰ:雷軍何以通殺手機、家電、汽車三條賽道?》中分析過,小米的產品圍繞的都是更高級的審美、最 大的需求公約數、力出一孔的策略來設計產品的。

這麼做最顯著的好處就是減少交易摩擦成本,或者説減少消費者決策成本。選擇不多,功能不偏,成熟的設計複用,打造上至SU7、YU7,下至充電寶,插線板等一系列爆款產品。

現如今國內的消費供給側都在學習小米,圍繞的也是「倍速」化的邏輯。

比如美的董事長方洪波,前腳剛説完「十幾萬字深研小米」,后腳做的第 一個動作,就是關停並轉非核心業務,並全力推動OBM(自主品牌)戰略,精簡產品線。

其實這種減少交易決策成本,倍速化供給的邏輯,在零售市場早已得到了驗證。比如知名零售商開市客(Costco),大家都認為是精簡SKU幫助其獲得了更好的議價權,從另一個層面講,開市客擴品類,精簡單品類SKU,其實是大幅減少了客户的決策成本。

延展開來,拼多多的成功也有一定的因素,是依賴對消費決策做減法,用户不再需要繁瑣的篩選店鋪、品牌,而是直觀地瀏覽商品,本質也是一種倍速化的供給。

包括前文中提到的內容生態,短劇就是最 好的倍速化改變供給形式的印證,而即便是傳統影視劇,廣電總局公示的電視劇平均集數從巔 峰期的45集降至2024年的28集,用户用腳投票,短內容或許纔是未來。

(3)圍繞「倍速」改變的銷售模式——典型案例「泡泡瑪特」

除了基建配套、產品形態之外,消費廠商也在圍繞着銷售模式嘗試做「倍速化」的改變。在知萌諮詢發佈的《2024中國消費趨勢報告》中,即刻享受能帶來的消費慾望提升的受訪用户佔到了73%,「延迟滿足」似乎已經成爲了過去式。

圖:「即刻享受」能夠帶動心情愉悦的消費者調查佔比,來源:知萌諮詢 圖:「即刻享受」能夠帶動心情愉悦的消費者調查佔比,來源:知萌諮詢

延續着即時滿足的邏輯,頭部消費品企業也都在嘗試着銷售模式創新,比如今年表現甚好的泡泡瑪特,除了IP產品擁有頂 級的設計、製造、營銷水準外,「盲盒式」的銷售邏輯也不能被輕視。

盲盒的銷售本就是減少了用户的選擇成本,而拆開即享能夠帶動的多巴胺要遠高於普通銷售渠道,本質也是一種即時滿足。

就連現如今的奶茶行業也在卷即時滿足。筆者前段時間有幸去了趟茶飲名城長沙,消費了數杯早已成為當地特色和招牌的茶顏悦色,相較於口味而言,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即便大排長龍,茶顏悦色還是設置了覈銷5分鍾內必取首杯的服務承諾。當消費者喝上首杯時,后續茶飲出餐的速度其實並不影響消費體驗。

現如今,從基建、供給再到銷售模式,「倍速化」已經悄無聲息的重塑了整個消費形態。未來的消費市場,只有實現了倍速化的迭代進化,或許才能取得超額收益。

03

不可阻擋的時代敍事

行文至此,我們還是不可避免地探討下有關「倍速化」最 具爭議的一個點:加速主義是否應該被視為洪水猛獸。

「加速主義」一詞,源自於羅傑·澤拉茲尼小説」Lord of Light」(光明王),小説描述了一羣革命者,他們改變社會的方式是改變社會對技術的態度:即新興技術藴含的巨大力量,應該主張快速發展科學技術。

自加速主義誕生以來,一直飽受爭議,「倍速化」作為現代社會加速主義的一種具象體現,同樣也一直遭受着口誅筆伐。

還是回到行文伊始的內容平臺倍速化的案例,與國內倍速功能推廣的一帆風順不同的是,奈飛的倍速功能一經上線就引起了不小的爭議,部分好萊塢傳統制作人和內容出品方質疑,作為內容發佈方,奈飛是否有資格改變內容的基本形態(他們認為倍速會改變作品內核)。

無獨有偶,許多產品在走向工業化、預製化的同時,也總有反對的聲音冒出來,認為這種標準化、流程化的生產方式,本質上侵蝕了產品獨特性,也難以保證產品質量,是對工匠精神的背叛。

AI技術誕生以來,作為具有極大潛力改變生產效率的新技術,AI技術發展隨着加速主義的爭吵而邁上了巔 峰。有人認為應該不顧一切地迎接新技術,新生產力,也有人認為需要停下技術前進的步伐,確保社會生產關係不失衡。

關於所有針對加速主義,或者倍速化的反對聲,稻田豐史在其《倍速社會》的新書中,將這一類意見領 袖,統稱為——有文化的守舊派。

其塑造觀點的動因可能沒有錯,畢竟對於絕大多數消費者而言,產品質量永遠大於產品生產效率。但是他們搞錯了一個基本事實:技術累進與生產質量並不一定會產生衝突,甚至有可能帶動正面影響,比如流水線化生產的企業,對質量的把控要遠高於一兩個單獨的熟練工。

正如稻田豐史所言:「每當社會出現新設備、新點子時,總有人反對。電影藝術曾經被視為文化界的下里巴人、電視被認為會讓人思考水平下降,電子書會讓閲讀者喪失思考能力,新技術出現會讓人類都變成笨蛋。」

可事實是這些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演進,並沒有毀滅世界,相反帶動了社會經濟更高效的發展。

有文化的守舊派也沒有意識到,時代的敍事不會以個人意志轉移,趨勢鑄成之日,即是逆轉沉沒之時。

無論社會各界對「倍速」看法如何,其本質是人類骨子里那份對「更多、更快、更強」的執着,早已成爲了一種不可阻擋的新社會敍事。 

我們甚以篤定的説,未來商業形態一定還是會延循着倍速化的邏輯向前發展,甚至在AI加持下,無論是內容、產品都會邁入更快,更高效的新維度。

企業的掌舵者需要思考的,不應是「倍速化」的社會問題,而是企業發展和產品能不能貼合「倍速化」的敍事。只有接納倍速化的既定事實,積極面對,纔有可能創造更廣闊的未來。

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切的事物都顯得格外美好。但摧毀美好的並不是車馬提速,書信變短,或許只是固步自封的迟疑,導致最終失去青春。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