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剛剛,一個江蘇IPO開盤大漲150%

2025-08-11 11:3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天天IPO)

市值超130億港元。

投資界-天天IPO獲悉,今日(8月11日),江蘇中慧元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慧生物」)正式登陸港交所,發行價為12.9港元/股,開盤漲幅達155.81%,創下今年港股新股漲幅紀錄。

公司掌舵人是現年58歲的安有才。早年在工程界打拼,他瞄準流感疫苗的技術空白辭職創業,直到第一款產品慧爾康欣獲批上市,覆蓋全國1100家疾控中心。歷經輾轉,公司成功登陸港交所

「生物醫藥的春天來了。」這是投資人的普遍感受。今年以來,港股醫藥「打新」熱情高漲,10倍牛股涌現,恆生生物科技指數年內漲幅更是逼近90%。隱隱中,一場史詩級的估值修復大戲正在上演。

58歲,他赴港IPO敲鍾

開盤大漲150%

安有才,1967年出生於河北秦皇島,早年畢業於唐山工程技術學院(現為華北理工大學)。曾在秦皇島二建任職十多年,后在北京一家生物科技企業擔任高管。48歲那年,他看到國內疫苗與國外存在巨大差距,便毅然辭職,南下在江蘇泰州創辦了中慧生物,並請來陳則博士等病毒學專家擔任研發高管。

做藥難,做疫苗更難。不僅研發耗時長、投入大,疫苗還是生物製藥領域審批標準最嚴格的醫藥產品之一。一般情況下,從研發到上市要花費10到15年時間。

更難的是,中慧生物首款產品瞄準了針對流感病毒的亞單位疫苗,而非傳統的裂解工藝疫苗。這里做下簡單科普,兩者最大的區別是亞單位流感疫苗僅提取有效抗原——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對抗原純度要求高,接種后不良反應風險低。業內常説,5支裂解的原材料才能生產1支亞單位。這意味着技術難度更大,成本更高。

這條路,中慧生物一走就是8年。直到2023年,公司研發的慧爾康欣正式上市,成為中國首款且唯一獲批的四價流感病毒亞單位疫苗,當前已覆蓋全國30個省份、1100家疾控中心。

如今,公司產品研發管線還覆蓋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重組帶狀皰疹疫苗、重組RSV疫苗等十多種疫苗。中慧生物也已從一間小小辦公室發展成中心化驗室、動物房以及研發綜合樓、動力中心、倉儲中心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的規模化企業。

在這背后,VC/PE的力量不容忽視。「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只能通過自籌、融資等途徑支持疫苗創新研發。」安有才曾如此感慨。

招股書顯示,自成立以來,中慧元通已完成3輪融資,共籌集人民幣約9.9億元。早在2019年4月,中慧生物完成1.3億元A輪融資,南京高特佳、泰州金泰弘毅基金參投。

次年,中慧生物完成1.7億元A+輪融資,國海創新資本、泰州醫藥城研發投資基金、上善若水、東淇投資、株洲國創、利田新葯、江蘇現代服務基金、泰州轉型升級基金、益慧創投等參投。

到了2021年,中慧生物的B輪融資額為6.9億元,投資方陣營豪華——盈科資本、國海創新資本、廣西國富創新、杭實基金、文周投資、弘暉基金、松禾資本、承樹投資等參與其中。

實際上,在籌劃港股上市前,中慧生物曾於2023年6月尋求科創板上市,但三個月后就主動撤回上市申請,轉道港股。

今天,58歲的安有才敲響港交所的鑼聲。身后相伴多年的投資人迎來了收穫時刻。

坐落泰州

一座隱祕藥都崛起

翻開招股書,中慧生物位於江蘇泰州,總共擁有13條產品線,主營疫苗的研發、製造和商業化。

近年來疫苗行業競爭激烈,價格戰此起彼伏。為應對內卷,中慧生物加大產品推廣力度,慧爾康欣®在全國30個省份完成市場準入,獲超過1100家區縣級疾控中心選用。

也因此,公司2024年收入同比大幅增長397.65%——招股書顯示,2023年、2024年和2025年1-3月,中慧生物的營業收入分別為0.52億元、2.60億元和41.3萬元,其中年內第一季度收入偏低,主要源於流感疫苗銷售存在季節性波動。

商業化進程剛剛推進,當前中慧生物仍處於「燒錢」階段:2023年、2024年和2025年1-3月,公司淨虧損分別為4.25億元、2.59億元和0.87億元,相應研發開支分別為2.83億元、2.06億元和0.47億元。據此計算,今年一季度公司研發開支達到收入的112倍。

與此同時,受回款周期影響,公司現金流有所吃緊,2024年和2025年第一季度經營活動現金淨流出分別為2億元和0.2億元,同期貿易應收款分別為2.8億元和2.2億元,遠超當期總營收規模。

伴隨着中慧生物上市,一座不太起眼的江蘇小城映入眼簾——泰州。

時間回到去年3月,歷經6輪融資的荃信生物赴港敲鍾,以逾160倍的超額認購,成為「港股自身免疫第一股」,背后雲集了倚鋒資本、經緯創投、同創偉業、朗瑪峰創投、遠致富海等一眾投資方。引人矚目的是,公司總部同樣位於泰州。

再往前,不得不提到泰州醫藥,這家創立於1955年的老牌藥企,早已成為泰州的產業名片。除此之外,「板藍根大王」揚子江藥業、濟川藥業、江山製藥、蘇中藥業等全國醫藥百強成員,都有一個共同的座標:泰州。

日積月累,從泰州跑出的IPO名單不斷延長:亞虹醫藥、瑞科生物、康為世紀金迪克生物、亞盛醫藥……近六年間,超10家公司陸續登上了資本市場舞臺。

素有「藥都」之稱,泰州已成為醫藥投資避不開的目的地。作為江蘇「十三太保」中最年輕的地級市,泰州聯結了南北文化、吳頭楚尾,歷經十余年發展,孕育出醫藥、船舶兩大支柱產業,經濟總量始終穩居全國前50強。

「這里幾乎每周都會誕生醫藥領域的新成果。」醫藥行業向來長坡厚雪,具有投入高、周期長、回報慢的特徵,泰州能夠將其打造成吸金板塊,與一塊名為「中國醫藥城」的高新區密不可分。

據悉,泰州醫藥高新區規劃於2005年,是全國唯一「部省共建」的國家級醫藥高新區。這里匯聚了1300多家國內外醫藥大健康企業,包括阿斯利康、武田製藥、葛蘭素史克等14家知名跨國公司,形成「4+2」特色產業集羣。悄然間,「大健康」和「泰州」兩個名詞走得越來越近。

今年港股創新葯爆了

今年,創新葯有多火爆?

你可能不知道,中慧生物在打新階段就獲得約4000倍超額認購,認購金額超過2100億港元,成為迄今為止今年超購王第三位,僅次於布魯可和蜜雪集團。

港股破發明顯少了。如你所見,港股對今年上市的映恩生物、維立志博、藥捷安康等醫藥股報以同樣熱情——它們都漲幅驚人。其中,維立志博首日大漲超100%,映恩生物首日漲116.7%,藥捷安康上漲78.71%。

2025年,港股醫療板塊上演着一場史詩級的估值修復大戲,漲幅傲視羣雄。今年上半年約70%企業股價上漲,超過30家創新葯企的股價實現了翻倍。恆生生物科技指數年內漲幅更是逼近90%。

最新一幕出現在上周,北海康成意外成為港股生物醫藥板塊的領頭羊,最高漲幅超過30%。從今年4月8日低點算起,北海康成用了4個月時間,股價漲幅超10倍,可謂兇猛。

成立於2012年,北海康成專注於罕見病治療。此前因上市以來股價累計跌幅達98%,一度被稱為「最慘18A」。轉折出現在今年,其自研藥物戈芮寧獲批上市,有望進入新版醫保目錄,點燃了市場信心。

還有「醫藥一哥」恆瑞醫藥。7月底,其港股單日市值暴漲超1100億港元,總市值突破5600億港元。原因很簡單,公司與GSK達成一筆潛在License-out交易,總金額約125億美元,業內一片沸騰。

印象深刻的還有和鉑醫藥,被稱為「中國BD(對外授權)數量之王」。僅今年上半年,和鉑醫藥就完成兩筆與跨國製藥巨頭的重磅交易,股價也從1港元一路漲到了10港元,翻了10倍,市值超過80億港元。

今年港股十倍醫藥股的名單,還在不斷增加。市值邁向3000億港元的藥明康德、轉戰減肥藥的歌禮制藥、佈局AI的德琪醫藥……無不漲勢兇猛。

究其原因,不斷刷新的大額License-out交易印證了「中國智造」的價值,今年醫保政策新變化則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間,市場信心隨之提升。恰逢全球資本回流的結構性窗口,長期被低估的港股創新葯資產迎來了重新定價的契機。

「當下的國產創新葯正處於產業紅利釋放的前夜,而最終能穿越周期的,一定是那些真正具備硬科技實力、能持續創造臨牀價值的企業。」一位深耕港股的投資人表示,中國創新葯的升級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細看下來,這些企業無不經歷過兩年前中國創新葯的至暗時刻。彼時,恆生創新葯指數跌至歷史最低點,大部分創新葯企跌破了發行價,行業一片慘淡。

而如今,扶搖直上的股價,再次説明一個朴素道理:行業雖有周期起落,唯有創新纔是真正的生命線。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