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歸國后回上海養豬,「都市麗人」執掌千畝生態園,年迎客30萬

2025-08-11 06:37

(來源:上觀新聞)

和父親沈維高站在一起,沈燕燕並不像「做農業的」。

老沈皮膚黝黑,雙手粗糙,不太會用智能手機。女兒沈燕燕則是「都市青年」模樣,化着淡粧,英語流利,一件黑色工作服都穿得利落颯爽,在人前侃侃而談。

可別「以貌取人」。上海的「農二代」,早就衝破了刻板印象——既能保持時髦優雅的形象,又吃得起地里的苦。

沈燕燕就是這樣。2017年,從英國留學歸來的她從父親手中「接棒」,成為上海瀝江生態園負責人,執掌千畝新型農業生態園區。比起父輩「埋頭苦干」的做法,沈燕燕更像「品牌主理人」,一邊提升自己,一邊建立團隊、調配資源、多面開花。

一晃8年過去。她收穫了厚厚的榮譽,如第六屆全國農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二等獎、上海市巾幗建功標兵等;生態園也在變化中贏得更多市民遊客的喜愛,獲評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五星級園區,年入園人次達到30萬。

在沈燕燕看來,想做的、能做的還有很多,生態園的改造升級之路,得堅定地走下去。

瀝江生態園的稻田和「小山」。 吳越攝

瀝江生態園的稻田和「小山」。 吳越攝

「眼光要放長遠」

瀝江生態園坐落於嘉定工業區北端,一河之隔就是太倉。2001年沈維高選擇在此創業,看中的是土地、環境、交通優勢。憑藉着勤奮與努力,生態園一直平穩運行,不少當年「入坑」的老顧客,現在還會帶家人來吃飯。

但沈燕燕面對的,是「注意力經濟」時代更為激烈的競爭。當越來越多點子多、執行力強的「農二代」開始接班,要在上海郊區農業賽道持續「擁有姓名」,並不容易。她的選擇更是出人意料——養豬。

瀝江生態園養的可不是普通品種,而是上海本地四大名豬之一的嘉定特產梅山豬。2013年,嘉定梅山豬獲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2021年,嘉定梅山豬入選上海市地理標誌保護工程項目。

梅山豬從30公斤長到100公斤的生長階段,會在生態園度過。在這里,它們有冬暖夏涼的居住環境,吃得好、睡得好。南瓜、捲心菜、大白菜、桃子、梨……園內種植的各種應季蔬果,殘果、落地果都會成為豬豬的加餐。經過生態園與科研人員、養殖專家的共同研究,豬豬們還睡上了以木屑和礱糠作為墊料、噴灑了微生物發酵菌的「無臭」發酵牀。

現在,每年會有約5000頭梅山豬從這里出欄。「養殖所產生的糞污也是寶貝,轉化為營養豐富的有機肥,反哺蔬果與水稻生長,提高農產品品質。」説起這些,沈燕燕興奮起來。難怪人們給她起了個暱稱,「佩奇姐姐」。

其實,養豬並不是一件收效很快的事,但沈燕燕想得很明白,「眼光要放長遠」。她覺得,能與專業機構保持深度合作,引進特色品種,培育並延續承載本地鄉土文化和歷史的農產品,實現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是「正確而有意義的事」,值得投入與深耕。

也是懷着這樣的想法,她與專業農技人員合作,開展嘉定白蠶豆的提純復壯,通過温差實驗讓種植歷史悠久但一度沒落的白蠶豆提早上市,增強市場競爭力。

梅山豬在這里生長,遊客可參觀文化館。 吳越攝

梅山豬在這里生長,遊客可參觀文化館。 吳越攝

從「賣產品」到「賣體驗」

研究課題、考證、參加比賽,當了生態園總經理之后,沈燕燕在處理大小事務的同時,也沒耽誤自身的學習成長。

「接下來要考什麼證?」記者提問。

「植保無人機操作證。」沈燕燕不假思索地回答。隨后,她又特意説明:「也不是事事都要親力親為,畢竟時間、精力都不允許。但我會盡可能地讓自己多掌握些技能,輔助決策。」她對自己的定位,是農業經理人。

2024年,第六屆全國農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首次設立農業經理人賽項,考察的並非單個技能,而是涵蓋農業基礎知識、合作社經營管理、財務分析在內的綜合能力。沈燕燕在比賽中發揮出色,斬獲了二等獎。

成績背后,是多年積累和不間斷的思考。拿經營管理來説,除了建立農場自身的標準化體系,以農產品質量標準為核心,從源頭保證品質,沈燕燕還特別注重品牌打造與營銷。「身在上海,我們要服務的就是追求高品質生活的都市生態農業消費者。」

為此,瀝江生態園經歷了從「賣產品」到「賣體驗」的轉變,更大程度釋放農業的生活與生態價值。

百花爭艷的春天,園內百畝油菜花、桃花、梨花先后盛放。聚焦都市人羣踏青、出片的需求,生態園連續幾年舉辦「三花節」。除了拍照,園內還有豐富的體驗項目。老人可以在古色古香的竹橋老街品嚐手工年糕、梅山粽、草頭餅、婁塘塌餅等民間小吃,瞭解古法醬油的釀造過程,還可上手體驗蒸糕製作。孩子可以動手擠牛奶、摸雞蛋、挖春筍、採摘蔬果,做「小小農夫」。一家人還可以乘坐觀光車遊覽,「邂逅」兔子、孔雀、大鵝……

推陳出新,不斷改進。2025年「三花節」,生態園接待了超過8萬人次。對於明年的活動,沈燕燕更是信心滿滿:「我們最新打造的鄉村民宿很快就會開放,接下來希望聯動周邊的莓麗樂園和採摘點位,吸引更多遊客在這里多住一晚、多玩一天。」

新打造的民宿區域。 吳越攝

新打造的民宿區域。 吳越攝

「頭雁」帶動百姓增收致富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沈燕燕是嘉定的「頭雁」學員之一。對她來説,這是一份榮譽,更是沉甸甸的責任——不僅要有要有情懷和夢想,更要圍繞上海建設「高端農業、精品農業、品牌農業」的目標要求發展好產業,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帶動當地百姓增收致富。

為此,瀝江生態園通過「家庭農場+農户」的助農新模式,不斷優化價值鏈,有效解決了本地農户的就業難題。在此基礎上,生態園還組織近百户本地農户利用自留地和零星土地種植油菜、花生、芝麻等經濟作物,再以訂單回購的形式對這些農產品進行深加工。

「這樣既滿足市場需求,又能增加農户的收入。」沈燕燕介紹,僅這兩項措施,每年就能為本地農户帶來超過200萬元的收益,形成農場與農户共贏的格局。

「我嘉生鮮」紅火的背后,也有她的力量。這是嘉定區的特色線上農產品銷售平臺。2020年,在嘉定區農聯會支持下,沈燕燕運用自己在市場營銷領域的專業知識,與其他5位「農二代」共同創立「我嘉生鮮」,將華亭「三白」(即白米、白蒜、白瓜)、黃渡番茄、外岡大米等嘉定優質地產農產品從田間地頭搬上市民的餐桌,拓寬地產農產品銷售渠道,實現地產農產品24小時內快速流通。

經過用心運營,「我嘉生鮮」已經吸引了本地50多家優質合作社和農户加入,年銷售額超過800萬元,銷售訂單量突破10萬份。

在國外留學期間,沈燕燕參觀過不少農場,令她感觸最深的,是消費者對本地農產品的信任度。增收離不開這份信任,而信任的建立需要時間,也需要每個農人的共同努力。因此,她在提升自己的同時,不忘為員工和本地農户提供農技培訓機會。

儘管眼下瀝江生態園員工仍以中年人為主,但青年人的數量也在增加。「希望接下來能有更多對農文旅感興趣的年輕人加入,為這個充滿希望的事業一同奮鬥。」沈燕燕説。

沈燕燕在稻田。 受訪者提供

原標題:《歸國后回上海養豬,「都市麗人」執掌千畝生態園,年迎客30萬》

欄目主編:周楠 題圖來源:嘉定區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吳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