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0 16:49
文/ 金錯刀頻道
如今在上海,「主理人」徹底被玩壞了。
這個詞本是從潮流圈而來,最初與安福路的精品咖啡館、買手服裝店深度綁定,就是逼格的代名詞。
但其規矩多、高傲不理人、喜歡大談品味和理念等,最近被不少網友犀利模仿。甚至還有人簡單粗暴定義:「留學歸來+家里給錢+突發靈感=開個不賺錢的店」。
要説起藝術品位和優越感,這些「主理人店」們比起這位上海「女裝一姐」地素時尚,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很多人或許沒聽過地素,但你逛商場一定會偶然看到這些英文牌子「DAZZLE」、「DIAMOND DAZZLE」、「d'zzit」等,門店里面也是相當高端,這些牌子背后的公司就是地素。
地素在圈內的地位也是不容置疑。它家的產品在很多80后90后的心里,就是集少女心、高端、浪漫的代表。曾經一件黑色蕾絲長裙,誰穿,誰就是弄潮兒的代表。
更不用説,還有無數明星的站臺背書,從劉雯到舒淇,這種效應甚至在明星里形成鏈式反應——唐嫣、劉詩詩等相繼自發穿起來,連明星都頂不住,更不用説普通人的影響力。
然而比起網上簡單調侃「主理人」,如今「女裝一姐」的日子卻是實打實過得相當刺激。
去年,它就交出了上市以來最慘淡的成績單:營收暴跌16.2%,淨利潤斷崖式下滑38.5%。更嚴峻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頹勢未止,營收再降10.9%,淨利潤下跌24.98%。
門店也在不斷關閉。去年一年就關了147家門店。
如今市值相比巔峰期蒸發百億,昔日女裝一姐怎麼了?
曾經的地素,逆襲説到底就是圍繞五個字:
不走尋常路。
它能干到如今的地位,離不開一個叫馬瑞敏的女人,她一開始跟賣服裝八竿子打不着,學傳媒出身,當温州電視臺的時尚女主播。
1991年,馬瑞敏的婆婆葉女士,帶着兒子錢維和兒媳在一條小衚衕里開了家服裝店。就此,命運的齒輪也徹底轉動。
本來是家平平無奇的小店,沒想到因為樣式夠獨特新穎,這家小店發展迅速,生意一路越做越大。后來還成立了公司,截至1999年,這家公司已經擁有員工300多人,並且年銷售8000多萬。
就像曾經廣東女生對淑女屋的仰慕,地素也是江浙滬女生的白月光。
如此兇猛背后,地素最驕傲的王牌就是產品夠獨特。
光説一個細節,地素還曾開創一個歷史:用婚紗面料做衣服,在當時因為太過稀缺直接看傻很多人,也成了爆款。
靠着設計細節豐富,工藝複雜且高級白領感強烈的衣服,直接迷住不少女生。最風光的時候,還曾牽手國際頂流劉雯,甚至給面料拍紀錄片。
然而誰都想不到,曾經最驕傲的產品王牌,不過幾年時間卻成了現在消費者吐槽的重災區。
小紅書搜「地素」,有不少關於「醜」的吐槽帖子:繁複剪裁、誇張裝飾,顯得不合時宜。
還被人詬病,產品風格過於舞臺化,難以融入日常辦公場景。
「不好看」就算了,更致命的是穿着體驗的硬傷。很多職場女性發現,鑲滿亮片的連衣裙「坐着硌屁股,靠着牆硌背」,通勤舒適度近乎為零。大量只能乾洗的嬌貴面料,讓疲憊的白領還要被迫支付額外護理成本。
人們不是光吐槽,還會用腳投票。在某些二手平臺上,原價數千元的連衣裙被標價300-500元拋售,消費者自嘲:「買地素不如買優衣庫,至少穿舊了還能當抹布」。
更扎心的是,「全新帶吊牌」的備註,更是顯得相當諷刺。
都説現在年輕人在哪,品牌就要在哪。
曾經,地素可謂是線下之王,靠的就是當地人傳人的口碑安利。
但如今,00后成為消費主力,他們的購物路徑顯然早已從商場專櫃轉向直播間、短視頻,這也是地素的非舒適區。
想要刷出更多的存在感顯然不能光靠門店,地素也不是沒有自救過,但動作還是太慢了。
在大連、上海開設的形象店反響平平,2025年線下搭建的「時鍾花」系列,也沒能激起更大浪花。
另一邊,地素也沒放過線上,積極佈局會員體系,但從現實來看,新推積分商城效果有限,會員貢獻率也沒能拉動營收大盤增長。
年報顯示,地素時尚大部分營收依然源於線下渠道,營收佔比高達83%以上。
地素的電商轉型舉措,一度還差點自曝軟肋。在某些平臺上地素原價近千的價格動輒1折賣,讓不少消費者直呼「怨種」,線上線下巨大的價格差,更加動搖了對地素的高端品牌認知。
反映到銷量,天貓618女裝銷售榜顯示,同爲主打設計的中高端女裝品牌,moco、cos、edition、江南布衣均進入前十名。地素時尚旗下d’zzit排名第十四,集團主品牌DAZZLE無緣榜單。
當UR等同行們已經實現全渠道融合,地素仍深陷線下依賴症,線下成本太大,單店坪效還持續下滑,於是關店就成了最無奈的選擇。
2024全年淨關147家店,主品牌DAZZLE砍掉103家門店,2025上半年再關99家,總門店數跌破900家。
幾個親女兒幾乎都沒逃過。DAZZLE關店103家;d’zzit關店44家。8月底前,旗下男裝線RAZZLE更是徹底關閉所有門店。
不少網友感嘆,曾經高高在上的地素,也支稜不起來了。
曾經的地素,成功之路除了產品夠「獨特」之外,還少不了一件事:
刷存在感。
比如在2013年接受雲鋒基金1.8億投資,有了錢后,地素開始「秀肌肉」。
2016年與國內歌手那英攜手成立NA BY DAZZLE品牌,又接連拉來各種當紅明星合作,主打一個明星嚴選。
總之,營銷上只走高端,從產品到門店都是耀眼張揚的氣質,甚至集團還為新品建立嚴格的創意保護機制,就怕山寨品牌模仿。
同時,地素的佈局也是越來越大。2017年9月新推出男裝品牌RAZZLE……一度成為當時中產行走的「硬通貨」。
然而,這也成了地素日后的一個束縛:定位尷尬。
「仙女風」「重工」「設計感」「公主風」等標籤,這種小眾定位曾獲得成功,但當經濟下行、消費趨於理性時,顯得相當尷尬。
此外,價格也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軟肋。
地素的主打價位是1000-3000元的價格帶,這個價位可以説是妥妥的中產標配,但在消費降級浪潮,卻顯得相當格格不入。
麥肯錫2025年調研顯示,中國中產家庭收入增長預期僅1.4%,儲蓄率攀升至38%,消費者的精打細算下,地素的性價比短板暴露無遺。
如果向上比,加1000元可購Max Mara等經典款,保值率還比地素高。
再向下比,淘寶CHICJOC等品牌用奢侈品同源面料,價格卻比地素便宜多了。
中產嫌設計繁瑣不夠簡潔,更年輕的女生又嫌太貴,最后兩頭不討好。
零售獨立評論人馬崗一針見血,過去依靠「信息不對稱」建立的設計優勢正在消失,設計師的時尚認知未必高於消費者。
成也優越感,敗也優越感。
如今,多少昔日大牌女裝都放下優越感苦苦求生。拉夏貝爾搞出「貼牌」玩法,歌力思等抱緊直播大腿,為的就是更貼近年輕人。
刀哥覺得,對於地素時尚而言,產品力是基礎,但是更要有與時俱進的打法策略。
資源分散導致創新乏力。研發投入本就已經不足,還要分攤給四個品牌,可想而知最終很難形成硬核市場競爭力。
平心而論,有研發底子在,哪怕線下門店全軍覆沒。抓住直播、短視頻,設計向現代年輕人的需求看齊而不是自嗨,地素也不是不能重新翻身。
歸根結底,地素的困境,也警示所有依賴「中產溢價」的品牌:
當消費者開始用「值不值」代替「是不是名牌」時,任何脱離產品本質的品牌光環終將消散。
躺在鄙視鏈高高在上,只會離羣眾越來越遠。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The End
本篇作者 | 江源 | 內容運營| 博文
主編 | 張一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金錯刀」(ID:ijincuodao),作者:江源,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