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廣核:踐行新發展理念 推動能源綠色轉型

2025-08-08 18:32

近年來,中廣核將新發展理念融入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的實踐中,主動承擔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責任與使命,在逐新向高中不斷書寫亮眼的時代新篇章。近期,《國資報告》雜誌第8期刊登了原創文章《中廣核:踐行新發展理念 推動能源綠色轉型》,特此分享。

在廣東汕尾,中廣核「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穩步推進,陸豐核電項目6號機組近日完成穹頂吊裝。

在山東煙臺,中廣核煙臺招遠400兆瓦海上光伏項目於今年5月實現全容量併網發電,為海上光伏規模化發展提供經驗。

在新疆烏魯木齊,由中廣核建設的天山國際機場「智慧海關」,可確保99%以上正常旅客實現「秒速通關」。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近年來,中廣核將新發展理念融入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的實踐中,主動承擔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責任與使命,在逐新向高中不斷書寫亮眼的時代新篇章。

創新發展 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中廣核伴隨着我國改革開放不斷發展壯大,從誕生之初,‘改革創新’的基因便已根植於企業文化之中。」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長利説。

作為我國核電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見證者與參與者,中廣核高起點起步建設了我國大陸首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成功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核電發展道路。過去30余年間,中廣核在不間斷建設運營核電站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人才和資源。

「華龍一號」成為中廣核近年在覈電領域創新發展的新標杆。2024年5月25日8時,隨着168小時試運行試驗圓滿完成,中廣核廣西防城港核電站4號機組正式投入商運,標誌着中廣核「華龍一號」示範工程全面建成。「華龍一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中國由此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國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我國核電技術水平和綜合實力躋身世界第一方陣。目前,「華龍一號」已成為我國核電發展的主力堆型,也是全球在運在建機組總數最多的三代核電技術。中廣核「華龍一號」技術先后通過歐洲用户要求(EUR)認證和英國通用設計審查(GDA),成為與高鐵齊名的「國家名片」。

中廣核「華龍一號」示範工程——廣西防城港核電站二期項目 中廣核「華龍一號」示範工程——廣西防城港核電站二期項目

「華龍一號」的批量化建設,帶動一系列創新應用從多維度展開。在覈電技術創新的同時,中廣核部署「智慧工地」,創新應用核電版「造樓機」、核電機器人、模塊化施工等先進建造技術。制度創新也在同步推進。中廣核積極配合推進民營企業參股建設核電項目,浙江三澳核電項目一期工程是全國首個民營資本參股的核電項目;2024年覈準的浙江三澳核電3、4號機組等多個「華龍一號」機組正在推動將民營資本比例提高到10%。

中廣核以核電為策源地,不斷拓展創新發展的版圖。在實現「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中廣核加速佈局新能源領域,建設了一系列具有標杆意義的新能源項目。例如,建設了當時國內在運最大陸上風電基地——中廣核興安盟300萬千瓦風電大基地,我國首個樁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項目——中廣核煙臺招遠400兆瓦海上光伏項目,我國首個光熱示範項目——青海德令哈50兆瓦光熱示範項目等。

基於清潔能源主責主業的良好發展,中廣核逐步構建「6+1」產業體系,在數字化、非動力核技術應用等方面,打造了一系列創新應用產品。

關鍵儀表控制系統是國產化攻堅的一道難關,中廣核迎難而上、持續攻關。中廣核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孫永濱介紹,中廣核自主核級DCS平臺「和睦系統」已應用於國內30台核電機組,核電站「神經中樞」的國產化、自主化,為我國核電工程建設和運行維護節省了近百億元資金。在大亞灣核電站30年大修中,該公司首次用自主研發的DCS平臺SH_N,將大亞灣核電站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組裝式模擬控制系統改造為國產全數字一體化控制系統,為全球在役M310機組提供控制系統成功改造樣本。

中廣核大亞灣核電供電超一萬億千瓦時 中廣核大亞灣核電供電超一萬億千瓦時

非動力核技術應用被稱為核工業領域的「輕工業」,是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戰新產業。中廣核在四川綿陽投資建設的國內首座商用多室質子治療設備生產基地於2024年6月竣工驗收,並完成首臺設備下線,初期具備每年3至4套質子治療系統的供貨能力。該質子醫療設備成功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首臺(套)重大技術設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2024年版)》、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的第十批《優秀國產醫療設備產品目錄》。

協調發展 拓展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在清潔能源發展中,中廣核高度重視結構和區域協調,以及產業鏈協同。能源結構上,實現從核電到覆蓋新能源的清潔能源多元化發展;區域佈局上,從廣東起步走向全國乃至全球;產業鏈協同上,發揮產業鏈龍頭作用,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2020年「雙碳」目標提出以來,中國新能源產業跑出加速度。國家能源局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36.1億千瓦,新能源總裝機突破16億千瓦,佔比從「十四五」初的25%提升至46%。在此過程中,發電央企紛紛以新能源為重點推動能源結構調整。中廣核注重核電與其他能源種類的協調互補,實現多種清潔能源的綜合利用,目前其境內外新能源裝機突破7700萬千瓦,規模效益居行業前列。

中廣核惠州10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 中廣核惠州10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

能源結構的變化帶動了區域佈局的調整。中廣核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等國家發展戰略,在沿海省份合理佈局了十大核電基地。同時,中廣核在近年新能源大發展的熱潮中加速向內陸省份擴張,其新能源項目覆蓋31個省區市,服務不同地區的能源供應。

值得一提的是,中廣核還將科技創新視為區域佈局調整的重要一環。該公司在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長三角地區建設三大創新中心,佈局核電安全技術與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一批重大核能科技基礎設施和示範工程,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中廣核並不滿足於自身版圖的拓展,而是致力於引領和推動我國核電裝備製造業水平全面提升。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寧小平介紹,「華龍一號」產業鏈全面實現核島主設備、核二三級泵、電氣設備、核級儀控系統等400多項關鍵設備國產化,設備總體國產化率超過95%。中廣核還通過召開「華龍一號」產業鏈大會、聯動廣東省能源局成立「廣東核能產業聯盟」等形式,持續帶動「華龍一號」產業鏈上下游5400多家企業良性發展。

業務結構的變化推動產業鏈協同的觸角伸向更廣闊領域。「中廣核攜手12000多家企業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鏈,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共同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未來新優勢。」楊長利説。他表示,中廣核將推進實施核能領先、核燃料安全保障、新能源倍增等七大戰新產業發展計劃,充分發揮產業鏈龍頭作用,引領「華龍一號」、光熱、質子醫療等產業鏈發展,進一步增強產業控制力。

綠色發展 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綠色是中廣核的底色。中廣核始終堅持積極有序安全發展核電,穩步高效推進新能源發展,推動國家‘雙碳’目標實現。」楊長利説。

1994年大亞灣核電站1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以來,中廣核累計向社會供應清潔能源超3萬億千瓦時,等效減少標煤消耗超9億噸,等效減排二氧化碳超24億噸,相當於種植森林超670萬公頃。

在覈電站建設中,中廣核高度重視保護生物多樣性,描繪出「大亞灣核電有白鷺、陽江核電有海豚、寧德核電有白茶園、紅沿河核電有格桑花海、防城港核電有紅樹林、台山核電有黑耳鳶」的生態畫卷。

中廣核還積極探索「新能源+」融合發展新模式,將清潔能源發展與鄉村振興、環境治理等相結合,打造海洋牧場、光伏治沙、漁光互補等示範工程。

「上可海風發電,下可深海養魚。」2024年9月4日,全國首個「風漁融合」型海洋牧場項目——「伏羲一號」在廣東汕尾正式投產。該項目建設在距離汕尾海岸11公里的中廣核后湖5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中心場區,養殖水體達6.3萬立方米,預計年產優質海水魚類約900噸。項目還同步規劃了海水制氫、海上綜合能源島項目,對國內「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產業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示範意義。

中廣核汕尾「伏羲一號」風漁融合網箱平臺 中廣核汕尾「伏羲一號」風漁融合網箱平臺

近年來,我國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設,中廣核積極融入這一大局,並探索「荒漠化治理+牧草種植+光伏發電」三態融合發展。

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中廣核和田洛浦縣萬畝沙漠治理項目如一柄鋒利的綠色之劍刺破漫漫黃沙。深藍似海的光伏板下,狼尾草、苜蓿等牧草濃綠豐茂。通過牧草種植,項目每年可新增優質乾草類飼料供應約3000噸,足以滿足400頭牛或5000只羊的全年飼草需求。

上述項目只是中廣核光伏治沙的一個縮影。中廣核還在南疆、庫布其、興安盟等地建設一體化治沙項目,累計治理面積近20萬畝。此外,中廣核還牽頭起草了《沙漠光伏電站技術要求》作為國家標準正式發佈,填補國內外該領域技術標準空白。

開放合作 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誕生於改革開放窗口的中廣核天然具有較強的開放合作基因。向法國電力學習技術,向香港中華電力學習管理,從建設大亞灣核電站開始,中廣核就已把目光瞄準世界舞臺。

近年來,中廣核在共建「一帶一路」能源領域合作不斷取得豐碩成果。該公司與法國相關企業攜手建成全球EPR首堆——台山核電站,共同建設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站,並在芬蘭奧爾基託洛3號機組、法國弗拉芒維爾3號機組等EPR項目上進行合作,實現了人才、技術和科技等領域的深化合作,中法核能合作範圍更加廣泛、形式更加多元、內容更加豐富。

借鑑中法核能合作的寶貴經驗,中廣核與更多國家、在更廣闊的能源領域加大合作力度。

在覈電產業鏈領域,中廣核面向全球配置資源,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同時,助力所在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納米比亞是世界三大產鈾國之一,中廣核投資建設的湖山鈾礦是中國在非洲最大實體投資項目之一,該項目得到納米比亞總統多次點贊。在另一大產鈾國哈薩克斯坦,中廣核建設的中哈核燃料組件廠推動哈薩克斯坦實現了產業鏈向高端轉移,於2024年完成年度達產目標200噸鈾,已向國內在運機組供應了10批次燃料組件,其中6批次已裝入反應堆,運行狀況良好。

在發展核電產業鏈的同時,中廣核進一步拓展境外新能源業務。2024年12月,隨着工程現場第一罐混凝土的澆築,中廣核老撾北部互聯互通清潔能源基地一期100萬千瓦光伏項目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是老撾首個大規模光伏項目,中廣核攜手超過70家中老企業共同參與建設。

中國廣核能源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超羣介紹,中廣核在海外構建起氣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多元綠電組合,在運在建裝機近1400萬千瓦,為馬來西亞、法國、巴西、韓國等16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超過3300億千瓦時清潔電力。

共享發展 強化高質量發展新擔當

中廣核秉承「建設一個項目、帶動一地經濟、造福一方人民」的理念,在廣東、廣西、新疆、內蒙古、四川等地紮實開展鄉村振興工作,累計派出掛職干部100名,投入無償幫扶資金6.8億元,連續6年獲得最高等級「好」的評價。

近年來,中廣核堅持科技幫扶、產業幫扶與教育幫扶同步,打造廣西百色農產品輻照保鮮項目、廣西樂業風電扶貧示範項目、中廣核「白鷺班」等標誌性工程,實現與當地的融合發展、利益共享。該公司在粵項目還深度參與「百千萬工程」,助力廣東城鄉區域協調發展,2024年共計投入約1.47億元,幫助解決周邊村鎮近7000人長期就業。

中廣核還將「共享發展」的理念融入境外項目建設之中。中廣核境外項目長期參與、支持駐在國的文化、教育、醫療、體育等事業發展。以馬來西亞為例,中廣核連續17年實施「埃德拉助學計劃」,該項目每年面向周邊小學開展助學捐贈,僅2024年就惠及26所小學近1600名學生。「埃德拉助學計劃」還面向當地大學生擇優發放「埃德拉獎學金」,一些獎學金獲得者在大學畢業后被選聘進入中廣核在馬來西亞的子公司。

通過上述努力,中廣核在境外打造了「共享發展」的朋友圈。2024年,中廣核在法國牽頭9家在法央企首次聯合發佈《中資企業在法國履行社會責任報告》,塑造了負責任的中國企業形象。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