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今天,浙江民營星鏈第四次衝上太空

2025-08-09 19:34

夜幕中,一道耀眼光芒劃破蒼穹。

今日(8月9日)00時31分,吉利星座第四個軌道面,在山東日照附近海域,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發射,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11顆衞星狀態正常,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締造眼前這一幕的,正是來自吉利控股旗下的商業航天企業時空道宇,從星座啟動設計的「一張藍圖」到浙江民營「星鏈」的持續建設,這一程路走了7年,而隨着此次發射任務成功,時空道宇在軌衞星增至41顆。

某種程度上,這是中國商業航天崛起的一抹縮影。回望2015年,中國商業航天元年開啟;十年過去,屬於這里的故事愈發激動人心。

剛剛,一箭11星

浙江民營「星鏈」浮出水面

歷時三年,一幅由浙江民營企業建設並運營的「星鏈」版圖悄然浮現。

衆所周知,衞星軌道和頻譜資源十分有限,一場全球範圍內的近地軌道爭奪戰不可避免。根據賽迪顧問數據,預計到2029年地球近地軌道將部署總計約57000顆低軌衞星,全球衞星星座組網建設進入密集部署期。

然而衞星星座建設是一個長期且複雜的系統工程,動輒萬顆衞星的巨型星座看似「量大管飽」,實際進度反而滯后。梳理下來發現,穩紮穩打的企業更能獲得先發優勢。

時空道宇和吉利星座無疑是一個典型案例。從2022年6月發射首軌9星,到2024年的第二軌11星、第三軌10星,時空道宇此前已在600km軌道部署30顆衞星。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軌衞星發射完成后,時空道宇正式開啟為海外用户提供衞星通信服務,這也是中國商業航天企業首次面向全球用户提供低軌衞星物聯通信服務。里程碑意義,不言而喻。

隨着本次發射任務完成,時空道宇再次摁下加速鍵:時空道宇在軌衞星增至41顆,並預計未來兩個月內,在軌衞星數量將增至64顆。這意味着,到時吉利星座將實現除南北極外,全球任意地表實時無縫數據通信。

如此只是冰山一角。作為時空道宇規劃建設的全球低軌物聯通信星座,吉利星座通過軌道面級發射部署實現快速建設,星座一期將部署72顆衞星組網,實現全球實時物聯通信,提供全球商用低軌衞星物聯通信服務。

這背后,是一支硬核團隊逐夢太空的初心。時空道宇CEO王洋長期關注一點:儘管人類的地面網絡已足夠完善,但全球仍有94%的地方無信號覆蓋。面對這一冰冷的數字,建設衞星星座迫在眉睫。

王洋也曾被問到過,「花錢給沒有什麼人的地方通信號值得嗎?」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必然趨勢,因為人類會不斷拓展空間的邊界,例如征服無人區,甚至未來有一天走出地球,進行星際旅行。這些未來出行場景,都要依靠衞星去實現,吉利星座由此應運而生。

為何會選擇低軌衞星?相比於高軌衞星,低軌衞星的成本價格下降了一兩個數量級,而且時延更低。

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全球共識。放眼望去,最為人熟知的SpaceX「星鏈計劃」,同樣是通過部署大規模低軌衞星,實現對全球絕大多數區域,尤其是傳統地面網絡難以覆蓋區域的連接補充。

但兩者也有明顯的不同之處。星鏈提供的是衞星互聯網服務,是面向個人、家庭和組織機構用户的寬帶衞星網絡;而吉利星座提供的是衞星物聯網服務,則是面向車載、機載、船載、手持終端等「移動場景」設計的窄帶衞星通信星座,以「物」為核心,兼顧「人」的應急通信等場景需求。

換言之,兩者產生的商業價值各有千秋。衞星互聯網星座聚焦於固定場所的「高速上網」;吉利星座這樣的衞星物聯網星座則專注於低功耗、輕量級的通信能力,目標是「讓每一個移動終端連得上」,強調短消息、狀態回傳等IoT通信場景,類似於「太空微信」,是構建天地融合的物聯網通信新基建。

對比來看,吉利星座更「接地氣」一些,其目的是實現一套更普惠、更融合地面網絡、更貼近產業需求的商業低軌衞星物聯網。「把衞星能力嵌入日常生活中」,纔是時空道宇的終極目標。

一個商業航天獨角獸崛起

毫無疑問,技術創新是支撐一家企業生存的底盤。

眼下,隨着低軌星座系統的部署加速,衞星製造的需求大幅增加,市場對低成本、高效率的製造模式需求迫切。Mordor Intelligence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衞星製造市場預計將達到244.93億美元,到2029年將增長至389.69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約為9.73%。

「早期看產品,長期看量產」,這是新能源汽車發展路徑給市場留下的深刻一課,商業航天也不例外。如何做到規模化快速量產,是擺在商業航天企業面前的一道技術難題。

在衞星製造領域,經歷反覆探索后,時空道宇給出的答案是——「像造汽車一樣造衞星」。因為背靠吉利,時空道宇天生帶有汽車基因,創造性地將衞星製造與汽車自動化產線進行深度融合,率先在浙江台州灣新區建造了一座衞星超級工廠。

而時空道宇的大本營浙江,本身就坐擁汽車製造產業集羣,當地的智能裝備和流程體系,都是時空道宇的先天優勢。依託於此,吉利衞星超級工廠實現了衞星從總裝、集成、測試(AIT)的全流程智能化製造,衞星生產周期被壓縮至28天以內,年產能力可達500顆,製造成本降低約45%,不知不覺間成為浙江高端製造又一張亮眼名片。

而在衞星應用領域,時空道宇已實現衞星通信技術和高精定位技術的規模化應用落地。自2023年9月起,時空道宇自主研發的車載衞星通信技術正式實現規模化上車應用,首次搭載在極氪001 FR車型上,標誌着衞星通信能力從航天級專用向民用市場規模化落地。截至目前,極氪、領克、吉利銀河等多個品牌的量產車型,已標配或選配時空道宇提供的車載衞星通信技術。

在沒有地面網絡或地面網絡中斷的情況下,用户可通過車機連接衞星,使用雙向衞星消息或衞星電話通話功能,實現與外界的緊急聯絡、位置上報、求助呼叫等服務。這一能力為公眾出行提供了「永不失聯的安全感」,特別適用於無人區、山區、地震等極端場景下的通信保障,彰顯了衞星通信在智能出行領域的重要價值。

中國大航天時代

開始出海

長期以來,全球商業航天市場幾乎被美國和歐洲的龍頭企業所壟斷,中國商業航天企業難以在國際舞臺上獲得實質性突破。然而,隨着中國商業航天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產業鏈的完善,吉利星座正逐步打破這一格局,開啟了中國商業航天在全球市場的全面突圍。

吉利星座通過精準定位全球通信基礎設施薄弱、衞星通信需求迫切的新興市場,一邊建設星座,一邊已成功構建起覆蓋中東、東南亞、非洲、拉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商業合作網絡。這種「貼近需求、深耕本地」的戰略,不僅填補了傳統地面網絡覆蓋不足的空白,也推動了當地數字經濟與智慧產業的發展升級。

依託與當地電信運營商的緊密合作,吉利星座迅速完成了多項商業驗證與技術落地。以2024年為例,時空道宇與阿曼Azyan Telecom達成戰略合作,商業POC測試顯示通信成功率達99.15%,網絡可用性超99.97%,年底計劃為當地數萬漁船提供穩定的衞星物聯通信服務,極大提升海洋漁業的安全和效率。

4月,時空道宇與馬來西亞ALTEL共同成立合資公司ADISB,正式推動吉利星座在馬來西亞本地化應用落地。該項目獲得馬來西亞總理與通信部長等政府高層關注,未來將在數字城市、智慧農業、能源等領域推動衞星物聯通信服務落地。

同時,時空道宇與沙特ATSS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支持吉利星座在沙特的技術驗證、市場準入及商業應用,助力「2030願景」戰略的實施,促進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等關鍵領域的數字轉型。

此外,吉利星座積極拓展北非和拉美等市場,與擁有超過80%市場份額的摩洛哥海事通信巨頭Soremar合作,加速推進交通、能源、農業等行業的數字升級,體現了中國商業航天企業在全球範圍內打造數字基礎設施的綜合實力。

相比傳統依賴鉅額資本和長期周期的星座建設模式,吉利星座以更高效、更聚焦的方案,推動商業閉環的快速實現,體現出中國商業航天「彎道超車」的戰略優勢。隨着全球市場佈局不斷深化,吉利星座未來有望在全球衞星物聯通信市場中佔據重要一席,成為中國航天走向國際的重要標杆。

抬頭仰望蒼穹,滿天星斗之間,由商業衞星組成的璀璨星座熠熠生輝。用投資人的話來説,錯過「大航海時代」的中國人,決不能再錯過即將到來的「大航天時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投資界」(ID:pedaily2012),作者:劉博,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