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零碳先鋒企業的共性: 動力、方法和願景 | 《財經》書摘

2025-08-10 18:33

《奔向零碳:中國企業 「雙碳」行動指南》

馬克 主編

東方出版社

2025年6月

低碳經濟立國已經成為中國的國策, 而企業則是踐行國策的主力軍。《奔向零碳:中國企業「雙碳」行動指南》一共寫 了22個案例,13個企業案例來自汽車、消費、快遞、互聯網、能源等行業,9個企業項目案例分佈於綜合能效管理,航空減排,零碳牧場,甲醇汽車,低碳供應鏈,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等領 域,其中最后一篇文章寫了建築業的三個碳中和標杆項目。

這22個案例給我們四點啟示:

第一,企業減碳路徑具有共性,體現在以下幾點:1.轉換能源結構,用風、光、水等綠電替換火電;2.提高能效,大部分企業的碳排放都來自能耗,提高能效是最好的減碳手段;3.硬減碳之外,碳中和手段,即碳匯交易不可或缺,以此對衝無法硬性去除的碳排放;4.龍頭企業和鏈主企業的表現,對供應鏈減碳至關重要; 5.減碳始於碳數據盤查,企業應首先摸清  自己的碳家底,排多少碳,在哪個環節排碳。

第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減碳也不例外。無論是碳數據盤查還是提升能效,數字技術的作用立竿見影。多家案 例企業都在將自身積累的經驗和技術產品化之后向供應鏈推廣,向全行業甚至跨行業推廣,這是此前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常見的一幕,如今又在碳中和過程中再現。

當然減碳技術遠不止數字技術。聯想的低温錫膏工藝,焊接温度比傳統方法低70℃左右,減少了35%的能耗;中國建築工程(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香港」)的低碳混凝土、固碳磚規模化應用后甚至比傳統建材更便宜;對於鋼鐵行業,氫冶金技術是減碳的終極解決方案;對於乳品企業,生產零碳牛奶需要上溯到牧草和土壤;對於快銷企業,物流和包裝環節的減碳是必須攻克的關隘。

同時,科學技術不是高不可攀。寶潔空氣膠囊電商包裝盒是生產第一線的兩個年輕人自己折騰出來的,並非企業管理層推動,但企業看這個項目做得有模有樣,就專門給了他們一個實驗室,將這項自下而上的發明創造推而廣之。

第三,減排動力何來?居然也是「開放倒逼改革」。減碳最早、最好的企業,都是率先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企業。我們在聯想採訪時,驚訝地聽説他們2006年就開始測算温室氣體排放量,這是因為 2004年聯想併購IBM個人電腦業務的同時也引入了IBM的供應鏈標準;寶潔蘇州太倉工廠2010年建廠時就在江蘇各級政府協調下采購了十年綠電,因為他們要與寶潔的全球標準保持一致,而當時國內還沒有綠電和碳中和的概念。時至今日、中國採購綠電、綠證的主體仍然是如下五類企業:跨國公司在華企業及其供應鏈企業、出口型企業、龍頭科技企業 和部分行業的頭部企業。

第四,減碳不只是政府和企業的事, 還應成為普通公眾的自覺行為。我們發現有的案例企業正在利用自己的強大影響力,向公眾做減碳的科普工作。例如, 互聯網平臺企業自身的碳排放量很少,但阿里巴巴創造了「範圍3+」概念,在消費者端推出「88碳賬户」,試圖讓其平臺上數以十億計的消費者參與減碳;騰訊和深圳市合作推出「低碳星球」微信小程序,試點開通和運營個人碳賬户,騰訊還開發了普及碳中和常識的遊戲產品。

2020年9月,中國提出「雙碳」目標, 此后幾年可謂多事之秋。俄烏衝突、能源危機、國家間的競爭加劇、全球性經濟衰退的陰影籠罩。但越是動盪不安之際,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利益攸關的人類共同議題,其紐帶作用就越凸顯。同時,短期經濟波動、能源供需關係變化完全不會影響碳中和這個大勢。

世界正在進入低碳經濟時代,這是至關重要的轉折期。中國也急需新的、原生的、更可持續的增長動力,低碳經濟就是這樣的增長動力。

(作者為《財經》執行主編,本文摘自《奔向零碳:中國企業「雙碳 」行動指南》前言;編輯:許瑤)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