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董明珠怒懟的這個寧波人,賣空調賺了300億

2025-08-10 18:13

  來源:鹽財經

作者 | 閏然

視覺 | 顧薌

  剛過去的這個夏天,持續的高温天氣把空調銷量推得噌噌往上漲。但細究下去,熱鬧背后藏着冷意,銷量往上衝,空調行業均價卻在往下掉。

  價格戰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過去三十年來,這甚至都是空調行業的日常。畢竟,天再熱,消費者掏錢時也得掂量掂量錢包。在需求被高温點燃的當口,誰能在保障質量的同時把價格壓得更低,誰就能多搶一口飯吃。

  格力在董明珠的帶領下,依然在與行業中的不良現象作鬥爭;此前海爾周雲傑火爆出圈后,自家的各類產品包括空調在內等官方賬號集體應援,重構了與用户的對話方式;一向低調內斂的美的方洪波也在近期罕見露面迴應了與小米的競爭。

  頭部品牌紛紛亮劍,奧克斯也來攪動行業——董明珠的「死對頭」奧克斯又衝資本市場了。作為最早打響空調行業低價戰的品牌,奧克斯曾經靠着低價策略,在空調市場里取得過輝煌成績。

  奧克斯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擴大融資渠道,提升品牌形象,是奧克斯接下來想走的路。但這一切的背后,有野心,也有焦慮。

上市夢

  近日,奧克斯這家號稱「全球第五大空調供應商」的企業,二次向港交所遞了招股書。要知道,奧克斯創始人鄭堅江的上市夢,已經做了整整十年。

  2015年,奧克斯想闖A股,被攔在了門外,2016年曲線登陸新三板,屁股還沒坐熱就摘牌了。2018年,奧斯克捲土重來,啟動A股上市輔導,好不容易在2023年6月輔導完成,最終還是未能如願上市。

如今,奧克斯又把目標瞄準了港交所,可謂執着。對於放棄A股轉投港股這波操作,奧克斯在招股書中表示是因為監管環境變化,A股上市時間表變得不確定,而港股能更好地契合公司發展戰略,比如吸引國際投資者,提升融資能力等。

  這話直白點説就是:A股等不起也耗不起了,港股門檻相對松點。但國際投資者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資本市場的水,可比空調里的水深多了。

  那麼,奧克斯這幾年的業績到底咋樣,給了它這麼折騰的底氣?

  翻開招股書一看,2022年到2024年,奧克斯的收入從195億漲到298億,三年漲了52.8%。淨利潤更猛,從14.4億飆到29.1億,三年直接翻倍,增長102%。

  2022年到2024年,奧克斯的收入從195億漲到298億

  這增長速度,放在空調行業里,確實能吹一陣子。而這業績增長的背后,海外市場堪稱「功臣」。2022年到2024年,奧克斯海外收入分別為83.9億、104.1億、146.8億,幾乎貢獻了近半的收入。到了2025年一季度,海外市場依舊強勢,在總營收中佔比飆升到57%。

  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資料顯示,按2024年空調銷量計算,奧克斯排名中國第四,市場份額為7.3%,僅次於格力、美的、海爾。不過,奧克斯與龍頭企業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顯示,2024年按銷量劃分的中國前五大空調公司,奧克斯排名中國第四,市場份額為7.3%

  去年,美的集團實現營收4090.84億元,其中,光智能家居這塊收入為2695.32億元,還比前年多漲了9.41%。格力也不含糊,1891.64億的營收里,消費電器(空調加生活電器)佔了1485.60億,差不多是總收入的78.54%。

  2024年奧克斯研發投入為7.10億元,佔營業收入比例2.4%。而同期美的集團研發投入162.33億元,佔營業收入比例3.99%;格力電器研發投入69.04億元,佔比3.77%。

  這差距,就好比奧克斯還在騎自行車,人家已經開上跑車了,而它的價格優勢還正遭遇美的、海爾副牌的圍剿。

價格屠夫

  早在1994年,奧克斯的創始人鄭堅江就看上了空調市場。當時空調還是個奢侈品,鄭堅江眼饞這塊肥肉,拉着家美國公司合資搞了寧波AUX電器,名字聽着還挺洋氣。

  鄭堅江1961年出生於寧波一個貧困家庭,初中畢業他就開始闖蕩社會,修五金搞汽修。25歲那年,他接了個爛攤子——負債20萬的鍾表零件廠,這就是奧克斯的前身。鄭堅江也靠這一次逆風翻盤,積攢了人生第一桶金。

  不過奧克斯剛開始是沒啥浪花,畢竟當時空調江湖的大哥是春蘭的陶建幸。

  這陶建幸也是個狠人,1985年接了個淨資產465萬的破產小廠,愣是一門心思搞空調研發,填補了國產空白。上世紀90年代,春蘭空調直接「封神」,1994年銷量突破百萬台,那叫一個風光。正是奧克斯創立這一年,春蘭股份成功登陸資本市場。

  但鄭堅江顯然不想當陪襯。1999年奧克斯開始自己說了算后,2001年直接甩出王炸——價格戰,「比進口貨便宜60%,比國產貨便宜30%」。奧克斯當時還請了米盧代言,買空調送簽名足球,搞得球迷排着隊搶,營銷玩得很溜。

  想想看,新玩家一進場就砍價30%,那些走高端路線的老炮們瞬間懵了——這哪是來競爭的,這是來砸場子的。

  2002年更狠,奧克斯直接甩出《空調成本白皮書》,把行業底褲都扒了:1.5匹冷暖空調成本才1800元,然后接着降價。這下全行業炸了鍋——賣得比奧克斯貴?你黑;賣得比他還便宜?你假。

  奧克斯《空調製造成本白皮書》顯示,以1.5匹空調為例,奧克斯僅賣1880元,其中包括生產成本1378元,銷售費用370元,商家利潤80元和廠家利潤52元

  鄭堅江「價格屠夫」的名號就此坐實,同行罵他「擾亂市場」,但架不住人家銷量瘋漲。與此同時,春蘭從2003年開始斷崖式下跌,市佔率從40%跌到3%,速度比坐滑梯還快,當然了也跟春蘭當時的多元化佈局失敗有關。

  更絕的是奧克斯的線上佈局,2010年奧克斯就跟京東蘇寧勾搭上了,那時候其他大廠還在線下慢悠悠喝茶。就靠性價比死磕,奧克斯硬生生在線上殺出條血路,在當時也算是空調界的小米了——別人看不起線上渠道,它就把這里當成主戰場,專撿漏那些大廠看不上的市場。

  不過風水輪流轉,現在的奧克斯有點尷尬。行業龍頭們也學乖了,線上產品價格跟奧克斯持平甚至更低,小米空調的競爭力也很強,當年的成本優勢和渠道紅利,現在基本沒了。

説到底,鄭堅江這一路就是靠「敢」和「狠」,用價格戰把行業攪成一鍋粥,自己趁機爬上桌。但江湖規矩就是這樣,你能用的招,別人迟早也會。

恩怨不斷

  格力和奧克斯這對冤家,那可不是一天兩天結下的樑子,可謂空調圈里的「世仇連續劇」,每一集都透着股火藥味。

  二者戰爭的火苗,早在2015年就被點燃了。

  那年,格力直接把奧克斯拽到了法庭上,理由簡單粗暴:侵犯了三項實用新型專利。格力的訴求也很明確——奧克斯必須立刻收手,還得掏出真金白銀賠償損失。結果沒什麼懸念,格力贏了。法院一拍板,奧克斯乖乖賠了230萬。

  2017年剛開年,格力就帶着一股子「新仇舊恨一起算」的狠勁,又把奧克斯摁到了被告席上。這次的理由更直接——「重複惡意侵權」。格力的訴求也比上次猛得多:不僅要奧克斯立刻停售所有沾邊的產品,還得掏出4000萬賠償款。

結果還是沒懸念,格力再次勝訴。這4000萬賠償一出來,直接刷新了當時家電行業知識產權侵權的判賠紀錄,給了奧克斯一記重錘。

  奧克斯也同樣以專利侵權為由多次起訴格力電器。2018年12月,奧克斯公司自東芝開利購買一項壓縮機專利,也就是購買了即將失效的國外專利,並以該專利為權利基礎,起訴格力。一輪又一輪的起訴,讓這場專利之爭逐步升級。

  真正讓奧克斯被架在火上烤的,還是2019年6月10日董明珠那波神操作。這位鐵娘子直接在格力官微上實名舉報奧克斯賣不合格產品,這一手「公開處刑」直接把奧克斯釘在了熱搜榜上。

除了專利戰,奧克斯最讓董明珠恨得牙癢癢的,還有它的「挖人術」。根據公開報道,從2010年開始,奧克斯就跟格力的人才庫較上了勁,挖走300多個研發、質檢的核心骨干,格力彷彿成了它的「人才培訓基地」。

  說白了,這倆的恩怨,早就不是簡單的商業競爭,而是從產品罵到人品,從法庭鬧到公開場合。只要家電圈還在卷,這齣戲估計還得接着演。

  董明珠炮轟奧克斯

  根據中怡康2025年上半年的監測數據,國內空調市場份額,美的、格力、海爾三巨頭佔據主導地位。但中間也出現了一些波動,海爾一度反超格力躍居第二。

  小米線上渠道表現也很突出。今年5月末的時候,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在業績電話會上表態,小米空調今年目標中國前三,從來就不擔心價格戰。

如果大家經常關注空調市場的新聞,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各家的宣傳數據維度五花八門。格力一度被譽為「空調一哥」,美的也通過數據證明自己是全球銷量第一,海信空調在新風賽道佔有率全網第一,海爾共享空調市場第一,而奧克斯是空調「大眾市場」國內第一。

  令人唏噓的是,昔日空調霸主春蘭去年空調僅賣1.9萬台,這一銷量在全行業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空調市場的戰爭不會結束,也不斷會有新的挑戰者出現。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