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國傻眼了,中國釜底抽薪!

2025-08-10 17:16

(來源:大公館)

楊風

中美兩國經過三輪的對等關税談判,之前曾經的中美90 天暫緩、協商期,於第三輪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談判時又再度暫緩90 天。

中美兩國的談判,會是本世紀以來,甚至是從上世紀美蘇談判以來,最為精彩,最為鬥智、鬥力的談判

雖説中美雙方並沒有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然而美國用上了前所未有的招數,這是高額關税+ 外圍包抄 + 心理戰術。

並且,美國還採取談談打打的策略。打不過,打不下就延期、暫緩,談后積極備戰。

中國方面呢?中國採取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之策,雖是被動地應對、接招,但最近使出了一招釜底抽薪之策,歎爲觀止。

1 特朗普的「高明」戰術

特朗普的高額關税,使用極限施壓策略,大家都知道。雖然在關税戰初期的進展不是很順利,大多數國家並不理會美國,特朗普不得不於一個星期后,單獨宣佈90天的緩衝期。

其后,美國只和英國簽下協議,其余國家都還在等待,等待協商。

有人因此小看了特朗普的招數,認為是昏招,是草臺班子。

等到7月2 日美國和越南達成協議后(雖然沒有正式簽訂),不少人又改變觀點,再度認為各國都會對美國「跪」。如此情形是來回反覆。

其中,更是穿插了特朗普的心理戰,不斷放話,假消息、恫嚇、忽悠的話語滿天飛,讓各國猜忌,心有忌憚。

這方面不得不説,特朗普還是有一套的,不管他是威嚇也好,恫嚇也罷,總之臉不紅氣不喘,有時候又洋洋得意。

但特朗普團隊的招數中,最為厲害,最為精華的一招是,透過外圍突破,予以各個擊破。然后又回過頭來再和中國談判,企圖以外圍的談判成果來逼壓中國。

的確,儘管一些和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其協議內容並沒有完全對外公佈,或正式簽訂,但美國還是和日本、歐盟、韓國等達成了協議。

對美國有利的部分,例如到美國投資,和採購美國的商品部分,特朗普會率先予以公佈。其中若有不實的部分,各國也不會公開予以反駁,只是含蓄地迴應。

再加上美國本就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每年有龐大的商品進口需求,在策略和實力不濟下,多數國家難以接招,因而落居下風。

這是特朗普團隊的高明策略。但所謂的高明,只是美國相對於其他的國家,相對於美國的盟友們。

2 特朗普不幸遇上中國

然而,當特朗普遇上了中國,情況大不相同啊!

中國的經濟體量以購買力計算(PPP)還超越美國,每年從全球的進口金額僅次於美國。

軍事實力呢?除了核彈頭、核潛艇,以及航空母艦的數量遜於美國外,其他甚至有超越美國的勢頭。中國並不怕美國發動軍事打擊

既然如此,中國和美國的博弈就不是其他國家可以比擬。

論智謀,中美兩國的較量就精彩了。

特朗普在談判的時候干起沒本錢的買賣,往往於談判前夕加碼,作為談判時候的籌碼。例如,限制中國留學生,禁止芯片設計軟件EDA 對華銷售等。

特朗普這沒本錢的買賣招數,難道中國不知道嗎?中國當然清楚。

但中國也不點破,我們就以美國開放英偉達H20 AI 芯片的銷售來説,美國以為放開 H20 芯片這種次貨,對中國就是莫大的恩惠嗎?

看看美國商務部長的説法:「我們不會賣給他們(中國)最好的,也不是第二好的……而是第四好的芯片。」

美國賣第四好的芯片,對中國就是大恩惠了?那也太小看中國了。

3 中國不點破

雖然中國不點破,這就讓美國以為計策得逞。當中美兩國於7月28日到29日在斯德哥爾摩商談結束后兩天,中國網信辦約談英偉達,要求英偉達説明該芯片設置后門的安全隱患問題。

說穿了,美國的算盤不就是

一、藉由這種小恩小惠,換取中國放開對美國的稀土元素管制嗎?

美國拿着H20 芯片這種次貨,想要換取中國對稀土元素管制的大戰略,那真是想得太便宜了。

二、美國是存着賣次貨,又整中國的心理。比如説,當H20 芯片察覺一些芯片被用於軍方的時候,美國可以振振有詞地指責中國。

還可以將其擴大,指責中國「一直」違反美國的出口規定。

三、向中國傾銷次貨芯片,打擊中國AI 芯片的發展。

中國有自己的國產AI 芯片,可以對標 H20 芯片的性能,例如華為的升騰 910C、升騰 920,海光信息的 DCU 系列,寒武紀(Cambricon)思元系列等多家 AI 芯片產品。

這是特朗普的「一箭三雕」之策。

4 中國的變招

由於中國還是有一些科技公司習慣於美國的產品,認為美國的產品就是好,喜歡用英偉達的AI 芯片。這種名牌心理,外國月亮個比較圓的心態,使得H20 這種次貨芯片還是能夠在中國暢銷。

但如此,會阻礙中國AI 芯片產業的發展。這樣的情勢其實不利於中國。

對此,中國雖然沒有點破,卻反將一軍,網信辦於兩天后約談英偉達。

有關美國政府對芯片后門的設置規定,例如定位和遠程關閉等功能,大家都已經知悉了,我們不再詳述。

重點是,網信辦一次約談,同樣獲得數個效用,這同時是對美博弈,以及保護、促進中國AI 芯片產業的作用

一,這等於是間接拒絕了美國乾沒本錢買賣的忽悠策略。

特朗普團隊用這種次貨,就要換取中國放開稀土元素的出口管制,門都沒有。

雖説是間接拒絕,但其效果和直接拒絕沒有什麼不同。

美國想要換,那就全面放開對華芯片管制,用這種次貨來打發中國,把中國當什麼了?中國有那麼好忽悠嗎?

二,同時也是「間接」支持國產 AI 芯片產業。

美國、歐盟、日本可以不講世界貿易組織的公平貿易原則,美西方可以不顧市場經濟,但中國是支持的。中國政府不會公開迫使國內市場不使用美國的芯片。

但經過網信辦這麼一查,抖出了美國芯片安置后門的事實,按照中國的網絡安全法規,國內企業就不宜使用、採購美國的芯片(H20)。

再者,民間輿論壓力也會臨到這些企業身上。美國和中國打貿易戰,加徵高額關税,國內企業如果還是不管不顧地購買美國芯片,那可違背了國家、社會、民族的利益。

如果對美採購的芯片,其功能和效用高於國內的產品,那還沒話説。但如果國內有同等級的產品,為何不用?

中國這招是,依照國家法律,考慮國家安全的適宜做法,是完全合法,考慮國家安全,又尊重市場機制的公平原則。

這樣的做法沒有破綻,也是在國際上的正面宣示。中國雖是被動接招,但沒有破綻,不損傷國際視聽,又在國際上揭露美國的不良行為,也符合國內民意。以策略來説,此招完美。

三,雖説這一次的約談是針對英偉達H20 芯片,對其他的 AI芯片,甚至是非 AI 芯片也具備宣示作用。

美國的芯片都安置了后門,國內企業還敢用嗎?就算不考慮國家法律規定,民意的壓力,採用美國芯片很可能在自家產品留下安全后患,這就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企業機密有外泄的可能,這些企業還敢用嗎,還敢在往后繼續採購美國的芯片嗎?

因此,美國方面就無話可説。當特朗普團隊還以為自己的談判策略奏效,中國被忽悠了,但兩天后情況急轉直下,美國可就啞口無言。

2020年5月,美國對華為實施零技術的芯片封鎖后,美國在芯片領域一直壓着中國打。

現在,連這最厲害,最有效的一招都沒用了,(除了「臺灣牌」外)美國就沒什麼牌可以打。

中國這是側面地告訴美國,你那些限制招數沒有啦,要來跟我談判,就得拿出誠意,拿出實質的東西來交換。

美國這一招被瓦解,中國將繼續對美國管制出口元素,雖然商用稀土元素會開放一些,但軍事用途會繼續管制。

5 時機很重要

説句后話,中國約談英偉達的「時機」很重要。除了剛剛説的幾個原因外,這也意味了,中國在相關領域也有了相當的進展,這包括 AI 芯片,製造芯片的光刻機設備等產業。

中國這時候出手正是時候,時機的拿捏恰到好處。

英偉達要當心了!過去,你們沒有競爭對手,什麼AMD 和 Intel 的 AI 芯片等都不是對手。

預估,如果美國不全面開放對中國的銷售,中國國產AI 芯片將會於兩年內站穩、佔據國內市場,然后再向外拓展。

如果同時間,國產高端芯片製造技術有了實質進展,會加速這個過程。

6 中國是外圍戰的老祖宗

特朗普團隊忽悠中國被破解了,接下來肯定會回到「外圍包抄」中國這條路線來。

但中國本就是「鄉村包圍城市」策略的高手,是這方面的老祖宗,不會放任美國跟中國打外圍戰,必然會有相應的動作。

這方面誰會勝,誰會負呢?

7 結論

八月份,中美對等關税戰進入第二階段。關税戰初期我們説,這會是一場「鏖戰」,不會在短期內結束。

對美國來説,這一場關税戰也打得很「辛苦」。不要認為有這麼多國家「跪」了,就以為美國大獲全勝,因為最終的決戰還沒有到來。

雖説美國和一些主要經濟體達成了協議,但迄今為止,詳細的清單並沒有正式對外公佈,其中還存有許多待商議、敲定的部分。

正是由於存在不少模糊地帶,特朗普徑自宣佈的協議內容並不能完全作數。

也因此,各國都會懷有心思,會另謀打算

美國和世界各國關税税率的部分可能會定案,就算沒定案,按照我們以前的説法,特朗普會單獨設定關税税率。

有問題的部分是各國對美投資,和對美採購的部分。這是全球關税鏖戰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部分。這部分打個一年都打不完。

往后,大家可以看到,烏克蘭衝突還在持續進行,巴以衝突也不會快速解決。另一方面則是美國和中國的關税博弈,和世界各國的關税鏖戰。

上星期我們談論了特朗普打關税戰的真實目的,以及其后的招數,我們將繼續探討中國的戰略、招數,以及這一輪中美關税鏖戰的結果預測。

過去四個月,我們看到特朗普團隊從關税戰初期的灰頭土臉,不得不主動宣佈90天的暫緩期,到近來的得意洋洋。接下來他們將回到灰頭土臉,還是保持洋洋得意呢?

請大家繼續保持關注。

今天的分析和推理就説到這里,謝謝各位的收看,再會。

來源:楊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