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9 23:23
在人工智能的淘金熱中,它依然是那個 「賣鏟子」 的人
《彭博》報道,從被竊取商業機密,到對半導體發出的關税威脅,對臺積電(2330)來説,是個漫長的一周。
一、臺積電一周遭遇的雙重挑戰
《彭博》報道,對臺積電(2330)而言,剛剛過去的一周格外漫長,公司接連遭遇商業機密被竊和關税威脅兩大挑戰。
近日,臺積電被爆出員工竊取機密並流向日本東京威力科創。這一事件凸顯出臺積電的重要地位,其先進技術成為各方覬覦的目標,導致人人都想從中分一杯羹。目前,泄密的範圍、肇事者和動機尚未揭露,但臺積電表示,得益於公司建立的全面及完備監控機制,得以儘早發現問題。臺積電已對涉事違規人員進行嚴厲懲處,並採取了相關法律行動。此事正根據臺灣的國家安全法進行調查,且有可能演變為更廣泛的地緣政治爭端。
在竊取技術消息出現不到 1 天時間,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又宣佈擬對半導體課徵 100% 關税。不過,由於臺積電已有承諾在美國投資,因此極大概率可以避免最新的關税。但特朗普在受訪時透露,臺積電將在亞利桑那州投資 3000 億美元(約新臺幣 8.9 兆元)打造全球最大工廠,這一説法引發不少熱議,因為此前臺積電僅承諾投資 1650 億美元(約新臺幣 4.9 兆元)。
二、關税威脅背后的多方考量與臺積電的應對
《彭博》分析,特朗普可能已意識到,對臺積電徵收新的高額關税,將對美國科技野心造成打擊。輝達、蘋果等美國本土巨頭是美國維持領先地位的重要核心,而這些企業同時也是臺積電的大客户。更重要的是,新關税恐對特朗普今年稍早宣佈的 「星際之門」 人工智能(AI)基礎設施計劃造成不利影響,該計劃依賴數十萬塊先進晶片。
臺積電在美國斥資數十億美元的擴張計劃,在臺灣也引發討論。一些人希望臺積電將核心技術留在臺灣,以防範北京方面的潛在攻擊。但報道指出,在對抗中國方面,臺積電和硅谷是站在同一邊的。
不過,報道也強調,關税或許並非該公司最大的困擾,潛在的企業間諜活動纔是當前重點。
三、臺積電的霸主地位難以撼動
《彭博》指出,要取得較先進晶片製程生產的關鍵技術,可能需要耗費數百億美元的研發成本,同時即使擁有研發知識,仍需在製造工廠和工裝設備上進行大量投資,還要獲得規模化競爭所需的訓練有素的工程師,資源非常有限。臺灣和臺積電花了數十年時間打造這一基礎,各國和各公司雖已投入數十億美元試圖打破臺積電在先進晶片製造領域的壟斷地位,但臺積電這些來之不易的成果不可能一夜之間被複制,目前也尚無明確捷徑可以超越臺積電的主導地位。
數據顯示,臺積電第 2 季 3 納米制程的營收佔比為 24%,且新一代製程的需求已經很高,預計今年稍晚投入生產。這樣的技術優勢不僅對臺積電的業務至關重要,還通過所謂的 「半導體外交」 賦予了臺灣政府影響力。
對於此次潛在的泄密事件,《彭博》呼籲臺灣政府依法進行調查並做出全面迴應,以震懾未來任何類似企圖。報道總結,從歷史來看,技術機密和壟斷很難長期維持,但目前臺積電在全球 AI 淘金熱中大展身手,即便面臨關税威脅和間諜活動,也無法玷污它的半導體霸主地位。
需要明確的是,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將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企圖和言論都是錯誤的,我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四、泄密核心人員背景與行為軌跡
此次臺積電 2 納米技術泄密案的核心涉案人員為 3 名工程師,均具備深厚的技術背景與行業資歷。陳姓前工程師曾在臺積電 F12B YED 部門任職 8 年,深耕 5 納米、3 納米制程的缺陷改善與良率分析,2022 年底離職后加入日商東京威力科創(TEL),擔任與臺積電蝕刻設備相關的營銷職務,成為技術泄密的關鍵樞紐。
仍在職的吳姓與戈姓工程師為陳姓前工程師的 「學弟」,均任職於臺積電 F20 YED 部門,深度參與 2 納米制程開發的核心環節。其中吳姓工程師 2016 年入職,擁有 9 年蝕刻製程與良率優化經驗;戈姓工程師則以清大化學系學士、交大材料所碩士的學歷背景,在臺積電快速晉升爲首席工程師,曾公開表示將缺陷改善率提升至 99.9%、良率提升 10%,技術能力備受認可。
三人利用疫情居家辦公契機,通過公司配發筆記本電腦登錄內網,在瀏覽機密文件時用個人手機拍攝屏幕畫面,試圖規避電子數據監控。但其異常行為模式 —— 登錄時間高度一致、翻頁速度過快且規律,完全不符合人類正常閲讀節奏,最終被臺積電資安系統捕捉,成為泄密案曝光的關鍵線索。
五、TEL 高層緊急來臺 「負荊請罪」
作為全球半導體設備巨頭,東京威力科創(TEL)與臺積電保持着長期深度合作,臺積電更是其最重要的客户之一。在泄密案曝光后,TEL 迅速做出反應,第一時間解僱了涉案的陳姓工程師,切斷與違規行為的直接關聯。
據披露,TEL 高層早在 7 月初便緊急飛赴臺灣,專程拜會臺積電執行副總經理、共同首席運營官秦永沛,以 「負荊請罪」 的姿態試圖挽回雙方關係。但這一舉措未能改變事件走向,臺積電已就泄密案向高檢署提告,3 名涉案工程師已被羈押禁見,最高法院亦駁回其抗告,案件正式進入司法程序。
TEL 官方發佈聲明稱,目前未發現商業機密外流至第三方,並強調將全力配合臺灣司法調查。但業內普遍認為,儘管該公司可能未直接參與泄密策劃,但其員工利用前任職脈獲取商業機密的行為,已對雙方長期信任關係造成衝擊,后續合作恐面臨重新評估。
六、外界態度與事件影響
法律界對涉案人員的前景持悲觀態度。林智羣律師明確指出,3 名工程師不僅將面臨鉅額賠償,其公開的姓名已被臺灣科技產業核心園區(竹科、南科)的人力資源部門列入黑名單,未來在行業內立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吳姓工程師在社交媒體高調炫耀財富,以不深資歷購入近億元豪宅的行為,更引發公眾對泄密動機與利益輸送的諸多猜測。
產業層面,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公開表態,強調臺積電 1.4 納米及 2 納米高階製程仍將留在臺灣,研發人才與核心技術未受根本影響,目前臺灣在建工廠數量遠超海外,技術安全可控。但此次事件也暴露了遠程辦公狀態下的資安漏洞,促使科技企業進一步強化內部監控機制。
專家分析認為,TEL 作為臺積電關鍵設備供應商,並無主動破壞合作的動機,但此次泄密案無疑將加劇雙方合作的不信任感。由於 2 納米制程涉及半導體產業最尖端技術,攸關全球科技競爭格局,日臺兩地政府均已對案件調查進展保持高度關注,事件后續發展或將對半導體產業鏈的區域合作模式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