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0 05:50
教育部近日透露,卓越工程師培養認證標準正在研製,將於今年下半年對外發布。該標準是保障卓越工程師培養從「樣板間」走向宏大隊伍的基礎,標準研製工作的啟動意味着我國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工程師是推動工程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的重要力量,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嫦娥」攬月、「神舟」飛天、「蛟龍」入海……一個個大國重器的誕生,一項項超級工程的落成,無不凝結着工程師羣體的智慧與汗水。
港珠澳大橋工程總工程師蘇權科,C909飛機系列總設計師陳勇,天問三號任務總設計師劉繼忠……進入新時代,一大批卓越工程師矢志愛國奮鬥、鋭意開拓創新,為我國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了突出貢獻,也為廣大工程技術人員樹立了典範和標杆。
卓越工程師就是大國重器。強國建設需要培養一大批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
要厚植家國情懷。「只有做到世界最好,才能不負國家和時代」,這是中國中車集團總工程師王軍的赤子之心;「氣象衞星事業發展好了,實際上就是在為民奉獻」,這是風雲二號和風雲四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張志清的使命擔當;「手握‘金剛鑽’,纔不會受制於人」,這是湖南科技大學教授萬步炎的報國誓言。細看卓越工程師的成長軌跡,胸懷「國之大者」是其共同底色。要引導廣大工程技術人員自覺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偉業,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破解「卡脖子」難題為己任,在科技報國的壯闊實踐中書寫人生華章。
要創新培養模式。卓越工程師不僅要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更要具備突出的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當前,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與產業鏈匹配度較低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工程科技發展的瓶頸。破局的關鍵是要推動培養主體從高校「單兵作戰」轉向校企「協同作戰」,努力構建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享成果「四共」和師資互通、課程打通、平臺融通、政策暢通「四通」的新機制,深化產教融合。
要優化成才環境。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只有約37%的理工科畢業生從事工程類相關職業,且有下降趨勢。為此,既要想方設法切實提升工程師的社會地位,完善符合工程人才特點的評價激勵機制,讓更多實干者脫穎而出,也要加快建立工程師認證制度體系,搭建更廣闊的事業平臺,提供更充足的資源保障,讓工程師們心無旁騖地投身創造。
期待更多德才兼備的工程師淬火成鋼,不斷譜寫工程科技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