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隱形正畸需求崩塌了

2025-08-09 19:59

(來源:氨基觀察)

轉自:氨基觀察

作者 | 沙曉威

一家曾主導全球細分賽道的巨頭,在三年內跌去了逾80%的市值。這不是某個新興賽道爆雷的故事,而是成熟消費醫療市場的周期切換樣本。

7月30日,艾利科技發佈了一份不及預期的二季報,公司股價單日暴跌37%,收於129美元,創下5年來新低,相比2021年8月創下的737.4美元高點,市值蒸發超過400億美元。

作為消費醫療曾經的王者,艾利科技憑藉隱形正畸產品「隱適美」(Invisalign),開創並壟斷了全球透明牙套市場。

鼎盛時期,隱適美佔據了全球超過80%的市場份額,並憑此在美股創造了10年26倍的故事,市值一度高達565億美元。

但隨着消費醫療退潮,艾利科技也迅速墜落。CEO Joe Hogan的闡述看似平靜:「掃描儀銷售表現強勁,但被矯正器收入的下降所抵消。」這樣的解釋難掩背后瀰漫的陰霾。

從備受追捧的醫美科技範本到資本市場的冷眼相待,艾利科技的隱形正畸神話為何轟然倒塌?是對手內卷加劇,還是消費醫療的底層邏輯已然生變?

/ 01 /

持續下墜

艾利科技一己之力,帶動了整個隱形正畸賽道。彼時國內正畸尚未成熟,對隱形正畸的認知幾乎與隱適美劃等號。

而隱適美「時尚」、「高級」的消費噱頭,更是讓其被稱為「牙科界的蘋果」、「正畸屆的LV」。

然而,神話總是不可持續的。

2023年艾利科技的增長便已顯著放緩。當年營收微增3.4%,其中隱適美增長4.1%,但增速大幅放緩。2024年疲態加劇,四季度同比下降10.5%,而公司認為是三季度火爆后正常的營收下滑。

到了2025年,則是徹底「變天」,二季度隱適美收入同比下降3.3%,這也表示艾利科技的核心業務全面失速。

更重要的是,這場連續3年的衰退背后,是隱適美的全球市場份額如今已不足60%,並且,北美、歐洲、亞洲三大核心市場均同步告急。

其中,在中國曾經「一家獨大」的局面早已被打破,艾利科技如今的市場份額被時代天使、正雅、悦見等中國品牌蠶食,與時代天使成為並立的「雙巨頭」,甚至在某些領域,其已經變為「更小的那個」。

在北美、歐洲市場,艾利科技的情況同樣嚴峻,份額下滑,美國本土市場利潤更是首次出現負增長。這也是市場最不可接受的。

公司在電話會議中解釋,利潤下滑源於病例數量減少、轉化率不及預期以及消費者支付意願減弱。這背后,是低價競爭(如SmileDirectClub余波)和經濟壓力共同衝擊的結果。

種種因素之下,導致這家「消費醫療之王」正從高處急轉直下。

/ 02 /

暴跌背后

艾利科技的困境,根源可歸結為「貴是原罪」。

隱形正畸——尤其是主打高端的隱適美,雖被定義為「醫療行為」,但其本質仍是一個高客單價、非剛需的消費品。

這意味它的需求高度依賴於經濟周期與消費信心:在經濟繁榮期,人們願意為「變美」買單;但在經濟下行期,它往往成為預算清單上優先被刪減的項目。需求依然存在,但人們拒絕支付過高的品牌溢價。

市場空間的天花板也正變得清晰可見。在美國,青少年正畸滲透率達到70%,成人約30%。歐洲多國的青少年滲透率也已接近上限。這意味着核心市場的自然增量幾乎耗盡

在歐美人口增長停滯的背景下,艾利科技的增長更多是藥寄望於現有用户的「二次消費」(如牙套丟失更換)或「以價換量」。然而,降價策略在短期或許能刺激銷量,但在消費降級的整體趨勢下,將對公司盈利能力帶來持續壓力。

經濟壓力進一步引起「高端產品」的滲透放緩。性價比的迴歸,成為當前市場的首要邏輯。

這解釋了為什麼提供傳統託槽/鋼絲正畸的公司Envista,在二季度錄得超出預期的收益增長。Envista的CEO保羅·基爾將此部分歸功於傳統正畸業務的再次突圍。

顯然,眼下無論患者還是醫生,都在需求存在時更重實用。艾利科技管理層也坦言,全球多地患者轉化不及預期,高價位正畸產品的決策周期顯著拉長。

更深層的衝擊,則來自國產品牌的「出海反殺」。目前看,艾利科技依賴隱適美構建全球壟斷地位的「品牌壁壘」,正在被國產品牌以性價比武器,一步步削弱。

2022年,時代天使以1940萬美元收購了巴西品牌Aditek 51%股權,佈局南美;2024年后,又持續拓展東南亞、澳大利亞和歐洲市場。

在美國市場,面對關税壓力,時代天使已完成當地建廠和產品註冊備案。有業內人士表示,憑藉價格優勢,已有美國醫生開始向患者推薦其產品。

艾利科技在電話會中提到「關税與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影響收入」,表面是政治風險,實則是競爭正在全面重塑,特別是中國企業在海外的加速滲透,已經觸碰到其腹地。熬走了SDC,又來了一個天使。

除了經濟和競爭,曾經助推艾利科技實現指數級增長的營銷引擎正在失效。

通過DTC(直接面向消費者)模式和大規模社交媒體營銷(2018-2021年),艾利科技成功地縮短了消費者的決策路徑,實現了「看廣告即下單」的效率。如今,這種模式風光不再。消費者購買決策時間顯著延長,醫生轉化漏斗變得複雜、漫長。疫情期間被視為新機會的「遠程正畸」業務,紅利同樣消失

並且,艾利科技的技術溢價被快速稀釋,3D建模、個性化打印等專屬標籤,如今成了所有品牌標配,連低價國產品牌也能交出合格成果。

也正因此,艾利科技經歷的這場「崩塌」,表面看是二季度財報不及預期導致的,更深層的卻是多重系統性風險的集中爆發——消費下行、競爭加劇、行業結構重構,一個都沒能躲過。

/ 03 /

故事還能繼續嗎

艾利科技的困局,是全球消費醫療賽道整體降温的一個縮影。

從更廣義的消費醫療來看,口腔、醫美、眼科、二類疫苗等領域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以艾伯維的艾爾建為例,2025年上半年全球美容學淨收入23.81億美元,同比下滑9.8%,核心高端產品玻尿酸喬雅登更是同比下滑23.2%。

在二季度電話會上,艾伯維被分析師追問關於醫美與經濟周期的問題。

過去你們曾提到在不確定性期間這些品牌表現出極強韌性。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次的經濟不確定性不同於以往?這次低迷似乎比過去持續時間更長?

對此,艾伯維表示,與以往短期經濟衰退不同,這一次的經濟壓力更多是長期性的。消費者錢包受到的衝擊更持久,就連最近奢侈品領域的報告也反映出類似的問題。

無獨有偶,愛美客近十年淨利潤首次降至個位數。「可選型消費」轉向「必要性消費」,正是醫美行業冷卻的寫照。

就連醫療屬性更強的HPV疫苗等板塊,也早已崩塌。市場發現所謂的高增長黃金賽道,不過是提前支取了未來幾年的需求,碰上外部極速轉變的外部環境,導致整個消費醫療的下墜超出了市場預期,整個估值邏輯的系統性重估。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賽道終結:醫美市場還會發展,眼科醫療也在進步,口腔市場不會消失,隱形正畸仍是趨勢,只是難再複製過去的高增長。

消費市場已告別「野蠻生長」,轉向理性發展,下一輪競爭的核心不再是「廣告響、故事好」,而是「降本增效」,尤其是降低營銷成本。

艾利科技本身也意識到問題,財報中提出「將於2025年下半年推進組織重整、重新分配資源」,未來增長更依賴「降本增效與數字化整合」。

事實上,從掃描儀銷售反而成為亮點就可看出,艾利科技正在試圖把故事從「矯正器終端」轉向「數字口腔基礎設施」。當然,其能否靠數字化「續命」,尚需時間驗證。

也就是説,與其拼牙套價格,不如拼醫生對系統的依賴度,以及患者的信任感。

同樣的,國產品牌若想建立真正的全球競爭力,僅靠價格戰也非長久之計。他們亟需在海外建立完善的渠道網絡、綁定醫生資源、平衡產品質量與利潤率。

因為,當消費情緒迴歸理性,行業將被迫迴歸其醫療與消費結合的本質:在滿足用户核心需求的同時,建立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

在這個過程中,產業的發展自然也對企業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這不僅要求企業調整消費醫療的增長預期,更主要的是完成轉型,從原先粗放式的高度依賴營銷的新興市場模式,變成精細化管理的依賴復購的成熟市場模式。

泡沫退去后,消費醫療行業新的周期,纔剛剛開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