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近期增量資金來自哪里?

2025-08-09 17:20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興證策略張啟堯 作者:張啟堯團隊

引言:7月市場情緒快速升溫、上證指數站上3600點。在本輪上漲行情中,各類資金有何新變化?哪類資金是上漲的驅動?后續哪些資金值得期待?

核心結論:市場逐步進入牛市思維,風偏更高的資金在7月淨流入更加顯著,而風偏較低的資金則擁抱結構性機會,在主線內部積極尋找和挖掘尚未被充分定價的細分領域。

隨着市場對於當前市場牛市共識的逐步形成,在7月份,風險偏好更高的資金淨流入顯著,主要以槓桿資金、私募基金等為主,而作為逆向資金的ETF則有所淨流出,在ETF內部的行業主題ETF則貢獻結構性亮點,聚焦流入周期+TMT。險資延續大幅增配權益資產的趨勢,同時在配置中也從金融、公用等狹義紅利資產中逐步擴圈至更寬泛的紅利資產。主動權益基金的新發、申贖在7月份均延續邊際改善,負債端的負循環低谷期或已悄然走出。同樣外資在7月迎來積極變化,EPFR反映外資開始迴流,北向成交佔比提升反映外資對於A股的參與度、配置意願均有回升。融資端來看,7IPO與再融資規模均有較為明顯上行,但仍處於極低水平。增量資金源源不斷疊加融資需求有限,或是驅動市場交投情緒回暖、指數估值持續修復的重要因素。


一、 主動權益:新發、申贖邊際改善,低谷或已悄然走出


主動超額迴歸疊加市場賺錢效應顯著,7月主權益基金在新發與申贖兩方面均有所邊際改善,資金端的負循環低谷期或已悄然走6月份新發規模296億元,為主動權益近年最大單月發行規模,而其中首批浮動管理費產品227億元為主要貢獻,傳統費率產品新發70億元。7月份主動權益權益基金新發規模97億元,與對等關税衝擊前的3月份發行規模接近。從傳統費率產品角度看,月均發行規模已回升穩定至100億元左右,此外近期第二批浮動管理費產品也已經逐步開啟募集,有望驅動主動權益基金新發進一步向上改善。

投資者對於權益基金的偏好已有明顯提升,隨着后續對於主動創造超額信心的修復,基金持有人在主動權益與被動指數之間的配置選擇或迎來再平衡3月份以來,權益基金(主動偏股+被動指數)在公募基金整體發行規模的佔比已經回升至45%左右,反映在市場賺錢效應改善下,基金持有人對權益基金的接受度與偏好已經有明顯修復改善,若后續主動維持穩定超額,持有人在主動與被動之間的配置選擇或迎來再平衡。

從主動權益基金申贖角度看,伴隨市場由熊市的反彈思維轉向牛市的反轉思維,主動權益基金以往的上漲贖回趨勢已經減弱。基金業協會每月公佈基金份額,其中的混合基金對應wind分類下的四類基金,除了偏股混合以及靈活配置兩類主動權益以外,還包括平衡混合以及偏債混合,考慮到后兩者的管理規模佔比不到混合基金整體的10%,並且偏債混合基金作為固收+類型,大部分是在2021-2022年期間發行做大,也深度綁定主動管理理念。因此基金業協會公佈的混合基金份額變化,在剔除掉新發基金帶來的增量后,可以較好反映主動權益基金的申贖情況。根據測算,6月主動權益基金單月淨贖回已經收斂至121億元,較3月以前大幅收斂,再加上單月100-150億元左右新發規模,主動權益基金負債端已經維持穩定,資金端的負循環低谷期或已悄然走出。


二、 ETF:寬基面臨止盈贖回壓力,行業主題成為亮點


7月寬基與行業主題ETF呈現出相反的交易特徵,其中寬基ETF作為逆向資金,隨着指數上漲逐步止盈淨流出,而行業主題ETF則成為佈局市場結構性機會的增量資金亮點。7月份,ETF淨流出767億元,其中寬基指數ETF淨流出1084億元,行業主題ETF淨流出317億元。寬基指數ETF中,中證A500(-468億元)、滬深300(-228億元)淨流出較多。行業主題ETF中,周期(+142億元)、製造(+78億元)、金融地產(+65億元)、紅利/低波(+53億元)淨流入較多。

2023年以來,行業ETF顯著淨流入大致對應市場活躍度改善,同時市場主線共識初步形成,行業輪動強度處於階段性回落,而ETF的淨流入進一步強化並加速了共識的形成。2023年以來出現三次行業ETF顯著流入, 20234月至5月圍繞消費醫藥與TMT20252月至3月圍繞TMT與金融地產,7月以來市場共識聚焦於「低位周期修復」與「科技產業趨勢」兩條主線。

中證A500ETF7月流出加速,並且呈現出淨值表現更好的贖回壓力更大的逆向選擇。中證A500ETF在去年四季度密集發行與淨申購后,管理規模一度超過2700億元,但今年年初以來面臨持續贖回壓力,7月淨贖回468億元,進一步加速。截至81日,中證A500ETF管理規模1765億元,較年初高點下降1000億元。

基金二季報反映,中央匯金僅在4月初大規模增持寬基ETF4月下旬以后國家隊並未再增減持ETF,指數持續上行修復的韌性為市場自發驅動。按照基金二季報中的匯金投資與匯金資管增持ETF份額,以及47日淨值,估算在二季度國家隊增持ETF金額為1920億元,而ETF47日、8日、16日的淨流入總規模為1937億元,兩者基本可以相互印證。


三、兩融:7月以來淨流入提速,聚焦TMT、高端製造、醫藥、非銀、有色


7月以來槓桿資金加速流入,並突破3月兩融余額高點,8月第一周兩融余額突破2萬億元,為2015年以后的首次超過2萬億元。7月兩融資金淨流入1344億元,前后連續7周穩定淨流入,是本輪行情的重要助推力量。從行業資金流向上看,7月淨流入居前的分別為醫藥生物(+152億元)、電子(+145億元)、電力設備(+116億元)、計算機(+107億元)、有色金融(+106億元)、非銀金融(+87億元)、機械設備(+83億元)。

四、保險:長期考覈掃清制度障礙,險資入市方興未艾

近年來保險資金成為資本市場重要邊際增量資金,2025年僅一季度保險持有股票規模增長3893億元,持有股票比例更升至有數據以來最高水平。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數據,今年一季度保險運用資金余額持有股票規模增長3893億元,持股規模佔運用資金余額比例大幅提升0.82pct8.4%,持股比例升至2022年有數據以來最高水平。

7月以來多項政策助力險資入市,險資持有股票比例有望持續抬升。711日,財政部印發關於保險公司長周期考覈通知,明確國有商業保險公司全面建立三年以上長周期考覈機制,以降低市場波動對國有商業保險公司當年績效評價結果的影響,發揮險資作為長期資本的優勢。731日,財政部宣佈對新發國債、地方債、金融債的利息部分開始徵收增值税,利息增值税恢復將88日起執行,按照債券收益率1.7%左右計算,6%增值税對新券的影響約在10bps左右,考慮長期利率中樞下行以及保費增速仍維持高增,險資對於權益類資產、特別低波紅利資產的資配需求進一步提升。

今年年初以來,險資舉牌上市公司較去年進一步提速,並且舉牌港股佔比大幅提升。截至731日,險資今年舉牌上市公司21次,已與去年全年舉牌數持平,其中港股舉牌數16次,佔比相較往年明顯提升,今年南向資金持續大幅流入,險資是其中重要組成。


五、外資:7月轉為淨流入,在A股參與度回升


今年資本市場呈現「以內為主」的特徵,槓桿資金、保險資金是市場邊際重要增量資金,但隨着市場回暖,外資在A股的參與度也持續回升。根據EPFR數據,7月投資於A股的海外基金淨流入200億元,其中被動型基金是外資迴流的主要貢獻,主動型海外基金仍有淨流出。值得注意的是,北向資金佔全A成交比例從7月初以來開始呈現趨勢上行,外資在A股的參與度提升。


六、私募:管理規模與股票多頭倉位均有明顯上升


7月私募倉位進一步上行,突破2024年以來倉位箱體上沿,與此同時,私募基金管理規模今年以來已增長3458億元,私募倉位與管理規模同步上行,指向私募多頭同樣是本輪市場上行的重要邊際增量資金。根據華潤信託數據,6月股票多頭私募倉位環比上升3.3pct61.1%,突破從去年9月底以來處於55%58%的窄幅區間,若后續回升至20222023年上半年65%左右的中等水平,或20202021年的75%左右的高倉位水平,有望帶來大量新增資金。與此同時,截至6月底,證券私募基金管理規模55588億元,環比5月增長191億元,較年初增長3458億元。


七、散户:7月新增開户數上升,但增幅相對此前偏緩


7月上證新增開户數上升,相比年初科技行情、或對比去年924以后,開户數增長相對偏緩,或説明個人投資者並非本輪行情的核心增量資金。7月上交所新增A股賬户開户數194萬戶,較5月份156萬戶、6月份165萬戶有所上升,但相較於2月、3月,以及去年10月、11月仍有較大差距。

八、上市公司&產業資本:融資與減持均有所邊際上行

7月上市公司IPO與再融資規模均有較為明顯上行,但如果從全年維度看,當前A股融資端仍處於極低水平。7月上市公司IPO融資8起,再融資25起,分別募資242億元與420億元,環比6月份分別增長150億元與182億元。從全年維度來看,當前A股上市公司融資仍處於極低水平,按照融資額/日均成交額、融資額/A總市值維度進行觀察,今年融資端需求與過去幾輪牛市上行期明顯偏低,基本與去年保持一致。

7月產業資金淨減持有所增長。7月產業資本淨減持333億元,相較5月份淨減持173億元、6月份淨減持207億元有所上升。

風險提示

本報告為歷史數據分析報告,不構成對行業或個股的推薦和建議。


注:文中報告節選自興業證券2025年8月9日發佈的《近期增量資金來自哪里?》,分析師: 張啟堯  S0190521080005;程魯堯  S0190521120004;耿安川  S0190525050002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