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周末讀物 | 馬斯克解散Dojo!特斯拉AI芯片失敗了嗎?

2025-08-09 15:09

馬斯克解散Dojo

今天彭博突然爆料説,特斯拉的Dojo項目解散了。這可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轉向。有很多媒體認為這是特斯拉的重大挫折,畢竟馬斯克就説過,Dojo會為自動駕駛、Optimus機器人等AI模型,提供強大的訓練能力。那現在是放棄了嗎?我們又應該如何理解這個消息呢?

首先,據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已經決定解散Dojo,原本掌舵這項計劃的負責人Peter Bannon也將離開公司,而且這個決定也是馬斯克已經親自下令的。剩下的Dojo團隊成員,將被重新分配到其他數據中心和計算項目,而特斯拉也將更多依賴外部合作伙伴,比如英偉達、AMD以及三星,用他們的技術繼續推進AI研發。

馬斯克在X上隨后確認了這個消息。他表示,特斯拉不應該把資源分成兩份,來搞兩個不同的芯片設計。特斯拉的AI5、AI6,以及之后的芯片會有非常好的推理表現,訓練方面也還不錯,所以所有的經歷都會在那上面。

Image

而我們都知道,AI芯片分為兩種,一種用於訓練,一種用於推理。它們非常不同,訓練芯片通常計算強度高、能耗大、需要支持大規模並行處理,而推理芯片則更注重延迟低、功耗小、響應快。雖然訓練芯片也能用於推理,但是不划算,有響應不及時等問題。而推理芯片通常浮點計算能力和帶寬有限,很難勝任高強度的訓練任務。

那為什麼馬斯克會説特斯拉的AI芯片訓練也不錯呢?因為它可能適用於FSD特殊的使用場景,小模型或微調的本地訓練,但是大型訓練任務還是需要依賴真正的訓練芯片。那既然需要訓練芯片,為什麼特斯拉要放棄Dojo呢?答案非常現實,根據彭博和路透社的各種報道,截止到今年年中,Dojo的訓練效率遠遠落后於英偉達的H100和B100,導致投資回報低,而且進展緩慢。這就説明,特斯拉在自研訓練芯片上,並沒有任何優勢,既然如此,不如索性放棄,把資源放在自己有擅長的地方。

其實早在今年年初,馬斯克就已經釋放過信號。他説Dojo只是一個「long shot」,成功概率並不高。而Dojo團隊的核心人才,也已經提前做了選擇。據報道,Dojo原團隊負責人Ganesh Venkataramanan,以及其他兩位特斯拉老員工,已經跳出來並一起創辦了一家新的AI基礎設施公司,叫DensityAI,專攻芯片、硬件和數據中心繫統,瞄準的還是AI、機器人和車載智能這些熱門方向。

馬斯克建立Dojo之初也是基於一個現實考量,那就是買不到英偉達的芯片。爲了掌控進度,他就要求特斯拉團隊打造Dojo,而Dojo一直以來也只是英偉達芯片集羣的補充,並沒有説過要完全替代。

阿吉就發現,媒體對這件事的解讀非常負面,基本上是把這個事件上升到特斯拉AI徹底失敗,或者是從一個特斯拉技術能力不行的角度來呈現。但是從一個更根本的角度來説,Dojo的解散其實就是一個造不如買的管理決策,並沒有那麼嚴重。本身,FSD的訓練還是以英偉達芯片為核心,現在芯片供給問題也沒有以前那麼緊張,所以Dojo的迫切性就減弱了不少。再加上,Dojo本質上就是在和英偉達競爭,而英偉達並不是一個容易對付的對手,即便消耗了很多財力物力也不一定能追上,及時收手可以降低公司的負擔。

另外,Dojo的投入也不是白費的,根據X上馬斯克背書的一份分析,Dojo的技術會被轉移到AI6系列芯片上,以另一種形式呈現。對於股價來説,我們也可以思考一下,特斯拉的估值有多少比例是給Dojo的呢?可以説非常少,這一直以來就是一個背后的隱藏項目,所以對於股價的衝擊會非常有限。總體而言,阿吉認為,Dojo解散這個事兒,被媒體渲染的太大了,本身並不值得擔憂,甚至可以説是一件好事,特斯拉可以把錢花在刀刃上。

Image

今天反而是另一件事更值得關注。特斯拉已經正式拿到德州的網約車運營牌照了,和Uber、Lyft一樣被列入州政府登記系統。這意味着,特斯拉可以在德州以合法身份,運營RoboTaxi服務。這一步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從9月1號開始,德州就要實施一項新規:所有用自動駕駛汽車跑網約車的企業,都得和人工駕駛一樣接受官方監管,必須拿牌照才能運營,也就是説特斯拉掃清了合規上面的障礙。

這也是特斯拉Robotaxi擴張關鍵的一步。馬斯克在財報會議上就説,如果監管審批順利,那麼特斯拉可能可以在年底覆蓋美國一半的人口。現在德州拿下來了,接下來就看灣區,內華達州、佛州和亞利桑那州的審批。每一次監管的獲批,肯定對於股價是一次利好刺激,值得注意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