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昔日學生成老師!奔馳混動技術停擺,要請吉利注入靈魂?

2025-08-09 13:57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網易科技)

十年前,如果有人預言奔馳將採用中國品牌的混動技術,多數人會評價「痴人説夢、口出狂言」。今天,這一「狂言」可能將成為現實。

據36氪報道,奔馳正與吉利汽車密切洽談,計劃為面向中國市場推出的超長續航插電混動新車,採用吉利旗下蓮花品牌的「路遙」插混技術方案。

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在插電混合動力技術的應用上,中國車企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技術實力。奔馳等國際豪華品牌,在這個高速發展的市場中,不得不面對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技術的引進與合作。

當三叉星徽來到神祕東方取經的這一刻,全球汽車產業的天平已經開始傾斜。

混動技術停滯,奔馳東行尋救星

事實上,奔馳並非沒有自己的混動技術。其當前採用的P2並聯式方案,將電機置於發動機與變速箱之間,可實現雙動力單獨或協同驅動。

但這種所謂P2插混,網上罵聲一片,不少車主對P2插混的不滿意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油耗,車主實測,平均油耗普遍在6-8L/100km左右,相比之下比亞迪與吉利的插混技術已經將油耗降低到了2字頭;二是電池容量偏小,普遍只有50-80公里,日常當純電開也是捉襟見肘;三是價格貴,同樣的價位, 你可以買到配置更高、空間更大的國產混動車。

圖源:奔馳

圖源:奔馳

並不是奔馳技術不行,而是它自己放棄了插混系統的研發。2019年,奔馳研發部門主管曾在慕尼黑車展上直言:插電混動系統讓車輛結構變得複雜且成本高昂,公司決定停止開發新版本插混系統,專注於純電路線。

比較尷尬的是,當時間來到2025年,不少用户仍然為充電設施、續航里程等問題煩惱,因此,混動技術成爲了絕對的銷量密碼。根據乘聯會數據:2024年,中國插混車型銷量增速達80%,增程式更以103%的增速碾壓純電。

由於技術停滯於2019年,在插電混動這一領域,奔馳的技術明顯處於全球主流水平的下游,遠落后於中國本土車企,尤其是在與中國車企的技術對比中,奔馳顯得捉襟見肘。面對問界M8(純電續航310km)、極氪9X(純電續航380km)等中國對手的強勢表現,奔馳現有的混動方案已顯得力不從心。

自己重起爐灶肯定是來不及了,若想在中國市場佔據一席之地,依賴自家技術的侷限性已不再適用,只有通過與中國本土車企的合作,才能解決技術短板,實現彎道超車。

圖源:奔馳

圖源:奔馳

因此,向中國車企取經,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而之所以選擇吉利,是因為他們之間本身就有緊密的合作關係。2025年3月,奔馳發佈的第三代CLA車型中,48V混動版本已搭載吉利與雷諾合資企業生產的2.0T發動機。

更早的2019年,雙方成立Smart品牌合資公司,由吉利負責工程研發與生產製造。從這些先例來看,與吉利合作,確實是奔馳當下最高效的選擇。

根據吉利官方介紹,這套名為「路遙」的技術方案,核心在於以電驅動為主的設計理念。其渦輪增壓發動機具有雙重功能——既可為電池發電,又能在高速行駛時直接驅動車輛。綜合續航突破1100公里,兼容900V高壓快充系統。不僅支持靜態充電,更能實現行駛中的自主快充功能,直擊混動車型虧電狀態下的性能痛點。

奔馳戰略轉向,為何選擇「拿來主義」?

選擇中國技術合作夥伴的背后,是奔馳面臨的多重困境與業績壓力。

2025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奔馳營業收入下滑8.6%至663.77億歐元,税前淨利潤同比大跌40.7%至45.34億歐元,稅后淨利潤更是減少了55.8%,達到26.88億歐元。

銷量方面,上半年奔馳全球銷量下跌8%,至107.63萬輛,其中純電動車銷量下滑14%,為8.73萬輛。作為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上半年累計銷量僅29.32萬輛,同比下滑14%,其中二季度銷量同比下滑19%至14.04萬輛。

在中國市場遭遇滑鐵盧背后,是奔馳在新能源市場的轉型不利。今年下半年開始,不少城市出現了奔馳4S店關閉潮,在相關帖子底下的評論區,不少用户表示「傳統豪車光環徹底褪色」。

圖源:微博

圖源:微博

在這背景下,奔馳的自我改革迫在眉睫。

據外媒Motor1透露,奔馳的一份投資者文檔顯示,奔馳計劃明年推出至少18款新車,奔馳稱之為「史上最大規模新車發佈計劃」。根據這個計劃,奔馳將採用燃油車與新能源並舉的路線,全面覆蓋入門到高端市場。其中新能源車型達到10款,包括不少插混車型。

問題在於,奔馳的混動技術停在了2019年,要想重新趕上,技術研發的時間成本成為關鍵障礙。按照中國車企的經驗,奔馳若要獨立研發成熟的插混技術,至少需要3-4年時間,不僅需要重建架構,還要自研控制算法,以及在供應鏈上取得突破。

顯然,2019年關於插混與純電的戰略誤判,讓奔馳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對於奔馳來説,選擇與中國車企合作,看似是對自身技術能力的妥協,實則是一種深思熟慮的戰略決策,電車通認為,這個方向是對的,人在江湖走,該低頭就得低頭。

中國車企在插電混動系統上,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逐步摸索出了既適應市場需求,又能夠提供較高綜合效能的技術解決方案。比如比亞迪在最近更是通過OTA升級,將第五代DM技術車型虧電油耗降至2.4L/百公里。

圖源:BYD

圖源:BYD

根據乘聯會2025年上半年中國混動市場數據顯示,比亞迪佔據67%份額,日系品牌萎縮至12%。曾經的技術引領者,如今在中國市場節節敗退。而吉利的雷神AI電混2.0,搭載該技術的銀河A7車型,經媒體實測,全路況百公里饋電油耗同樣達到了2字頭,低至2.49L/百公里。

連曾經在全球叱詫風雲的日系混動,也打不過國產技術,豐田THS卡羅拉雙擎為百公里油耗4.1L,本田雅閣混動百公里油耗為4.2L,中國技術已經實現真正的遙遙領先。

奔馳與吉利的合作,確實是一種雙贏的選擇。對於奔馳而言,獲得了先進的技術支持,而吉利也藉此機會進一步拓展了全球化的市場空間,提升了中國技術在全球的影響力。

中國技術已進入「新航海時代」

從「市場換技術」到「技術輸出」,中國汽車工業完成了從追隨者到引領者的蜕變。

除了混動技術外,據36氪爆料,奔馳還與億咖通、星紀魅族達成合作,Flyme Auto即將進入奔馳中國車型序列。最先搭載Flyme Auto的奔馳車型是長軸距版E-Class。合作車型預計會在2027年推出。

從驅動方式到車機系統,均採用中國技術,奔馳幾乎等於把「靈魂」都交給了中國。

當我們跳出奔馳這家車企,將目光轉向整個汽車行業時,可以發現一個新的趨勢:中國技術的輸出正在形成「體系化能力」。這不再是單一技術的授權,而是從「三電」系統到智能座艙,從供應鏈到製造標準的全鏈條輸出。

舉幾個例子,小鵬汽車與大眾集團合作研發純電汽車,上汽集團攜手奧迪聯合開發智能數字平臺,中國自動駕駛企業與豐田成立合資公司,東風旗下嵐圖汽車等自主新能源品牌,向東風日產等合資品牌輸出技術,包括「三電」總成、混動技術等。

圖源:奧迪

圖源:奧迪

幾乎每一年,都會有曾經的海外汽車巨頭,來我們這尋求合作,而且是全方位的合作。

這種「體系化輸出」意味着,中國不再是全球汽車產業鏈的 「組裝車間」,而是規則的制定者之一。連豐田這樣的「混動鼻祖」,都要與中國自動駕駛企業成立合資公司,本質上是對中國在智能電動化領域能力的認可。

有人説,中國汽車技術的崛起是「站在新能源革命的風口上」。但風口不會偏愛任何一方,能抓住風口的,永遠是那些願意死磕技術的企業。吉利過去十年在混動領域投入超 300 億元研發費用,比亞迪堅持垂直整合構建從電池到芯片的全產業鏈,這些投入在今天終於轉化為「讓全球巨頭低頭」的底氣。

未來,中國技術的輸出還將向更深層滲透。當前中國汽車產業的研發投入連續五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全球每賣出3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來自中國品牌,這種「技術出海」的浪潮只會愈發洶涌。

從「師夷長技」到「夷師我技」,中國汽車工業的逆襲,是一個國家制造業從規模擴張到質量突圍的縮影。當全球汽車巨頭紛紛向中國技術「取經」時,中國汽車實際上已經成爲了「全球標杆的新定義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