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8 21:30
財聯社8月8日訊(記者 吳雨其)8月8日上午,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人亦創國際會展中心被三位會跳舞的機器人點燃了氣氛。伴隨着動感的節奏,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正式開幕。這一幕不僅吸引了現場觀眾的目光,也再次把「機器人」這個話題推上了資本市場的風口浪尖。
從春晚舞臺到馬拉松賽道,人形機器人早已不再只是科技展櫃里的「展示品」,而是正在逐步走進現實世界的應用「新人類」。
據悉,本屆大會匯聚了200余家機器人企業,超過1500件展品,展覽面積達5萬平方米。百余款首發新品集體亮相,涵蓋工業製造、醫療護理、家庭服務、應急救援等多元領域,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人、智能割草機等高人氣產品悉數登場。展館儼然變身「機器人主題樂園」,新品數量更是比去年翻倍,熱度可見一斑。
而在會展中心之外,資本市場對機器人的關注也正在同步升溫。從ETF資金流入到公募基金密集調研,再到多家產業鏈公司業績預告中的盈利修復信號,機器人概念正成為2025年中報季最受矚目的賽道之一。
多個維度的動向交匯,預示着這一輪機器人投資熱不再只是「炒概念」。市場的風,正在從故事吹向落地,從題材切換為結構,機器人產業鏈背后,正是資金與技術共振的新起點。
資金密集流入ETF,中報季機器人股被集中調研
從資金面來看,機器人主題ETF近期持續獲得增量資金支持。Wind數據顯示,7月以來,機器人相關ETF整體淨流入超過20億元,其中,易方達國證機器人產業ETF7月以來淨流入達22.19億元,景順長城國證機器人產業ETF、天弘中證機器人ETF均在近一個月獲得1億以上淨利潤,顯示出投資者對該主題的認可。
與資金同步上行的是相關基金的階段性表現。年內多隻以機器人主題的基金表現居前,部分產品回報率超過20%,顯著跑贏同期主要寬基指數。
具體來看,截至目前,全市場共有24只機器人主題基金(基金名稱中包含「機器人」),均為ETF以及指數型基金,年內淨值全數上漲,其中上述提到近期淨流入最多的易方達國證機器人產業ETF今年以來上漲25.29%,景順長城國證機器人產業ETF緊隨其后,淨值上漲24.38%。還有華安國證機器人產業指數、易方達國證機器人產業ETF聯接等12只產品淨值上漲超過20%。
業內人士指出,隨着A股結構性行情延續,機器人板塊具備政策紅利、技術迭代和產業擴張三重驅動,對應的基金產品也受益明顯。
與此同時,公募機構的調研行為也為這一輪資金熱潮提供側面佐證。根據公募排排網數據,上周調研數據來看,共137家公募機構參與A股調研,合計調研次數達800次,環比增長48.42%。其中,電子行業成為調研焦點,12只個股合計被調研190次,在所有行業中遙遙領先。
值得關注的是,機器人產業鏈概念股亦在調研名單中佔據一席之地。如東芯股份、勝宏科技、崇達技術、翱捷科技等公司均位列調研頻次前列,分別被調研22次、42次、25次和33次。上述個股多集中於半導體、PCB、傳感器、集成模塊等關鍵環節,構成機器人與AI硬件落地的底層基礎設施。
以東芯股份為例,該公司在2025年7月28日至8月3日這一統計周期內股價上漲53.68%,調研次數達22次;勝宏科技股價上漲23.03%,調研42次;崇達技術調研25次,股價上漲11.19%。機器人相關產業鏈的市場表現與機構關注度同步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業熱度正逐步轉化為投資信號。
「調研路徑本身就體現了機構資金的方向感。調得多的一般是做配置篩選,調得勤的是準備下手。」一位參與多家機器人企業調研的基金經理表示,「現在公募更加看重中報業績與未來業務結構的耦合程度,機器人產業鏈中部分企業的盈利彈性和產品演進方向已經開始得到驗證。」
基本面修復提速,產業鏈盈利能力加快釋放
從基本面來看,機器人板塊正在經歷從主題炒作向業績兑現的轉變。近期,多家機器人概念股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業績或業績預告顯示,產業鏈盈利能力正加速修復,部分公司已開始進入淨利潤改善甚至扭虧的階段。
據統計,目前涉及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概念股已達120只。截至8月5日,已有18家公司披露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長20%以上或實現扭虧為盈,部分企業如瑞芯微、金力永磁、寧波韻升、瑞可達、美格智能,預計淨利潤實現翻倍增長。
其中,瑞芯微預計2025年上半年淨利潤5.2億至5.4億元,同比增長185%至195%。公司稱,AI在端側應用的擴展,帶動其AIoT產品線在汽車、工業控制、機器視覺及機器人等領域持續成長,支撐整體盈利能力持續走強。
作為倉儲機器人賽道的代表性企業,極智嘉亦在中期業績預告中展現出盈利修復趨勢。根據公告,公司預計2025年上半年實現收入9.95億元至10.3億元,同比增長27%至32%;虧損淨額收窄至4500萬元至5500萬元,同比減少超九成;經調整虧損為1000萬元至2000萬元,降幅同樣超過90%。極智嘉方面表示,業績改善主要得益於AMR倉儲機器人解決方案交付提速,以及主營業務帶動毛利率提升和匯兌收益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極智嘉也在同步拓展「具身智能」業務板塊。公司於近期設立子公司北京極智嘉具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切入通用機器人與機械手揀貨等前沿方向,面向物流與製造等B端應用場景,尋求與現有業務形成協同效應。這一方向被視為AI技術從「雲端智能」向「實體交互」延展的重要路徑,越來越多企業開始佈局相關研發與商業化落地。
從產業整體趨勢來看,機器人行業正從早期的技術試驗和商業模式探索,邁入更加註重訂單兑現能力、場景複用性和盈利模型驗證的階段。機構人士指出,當前市場對機器人企業的估值邏輯,已從「能否起量」演化為「是否具備規模化盈利的閉環能力」。
「訂單量增速只是第一步,關鍵還要看毛利結構、研發轉化效率以及新業務與舊系統的協同程度。」一位關注先進製造方向的基金經理表示,「在當前階段,我們更傾向於配置那些在技術和財務兩個維度都有實質性進展的公司。」
機構怎麼看機器人?基金經理押注第二增長曲線
在機器人產業鏈的投資邏輯中,基金經理們不僅關注財務指標的階段性改善,更重視企業在技術演進與場景拓展上的持續力。尤其是隨着「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等概念熱度提升,行業對第二增長曲線的預期逐步升溫。
某頭部基金公司研究員指出,「未來真正打開天花板的,不再是單一場景的效率優化,而是跨行業的交互型機器人產品。這背后要求企業具備持續算法訓練能力、大模型適配能力以及更高水平的執行系統。」
在他們看來,從倉儲AMR到通用機器人,從工業視覺到動態協作臂,機器人行業正逐步走出「模塊整合」階段,進入「系統閉環」時代。產品從工具屬性向類人交互進化的路徑,正在成為機構押注的主線。
從市場表現來看,這一趨勢已初見端倪。無論是倉儲物流、工業控制還是人形機器人方向,部分率先落地的企業正逐步獲得資金側的重新估值。對於產業鏈上的投資者而言,機器人板塊的機會已不再侷限於題材輪動,而是進入由創新能力與商業兑現能力共同驅動的深度佈局階段。
在這一背景下,部分基金經理對機器人板塊的長期潛力給予高度評價。永贏先進製造智選的基金經理張璐在季報中預言:「人形機器人板塊是未來10年大級別beta機會。馬斯克設想人類與機器人比例將超1:1,有較大可能超過人類數量,滲透率的天花板高且想象空間大。機器人,可能是未來不可多得的,如同當年消費電子中蘋果產業鏈、特斯拉電動車產業鏈——現象級的長坡厚雪大方向。」
鵬華基金的基金經理閆思倩則更聚焦當下的現實應用價值:「機器人是製造業低碳轉型的關鍵抓手。單臺電力巡檢機器人可替代3—5名人工,運維成本降50%,故障響應提速80%。」在她看來,機器人不僅是結構性紅利的重要入口,也是提升產業運行效率的底層邏輯,尤其在電力、化工、智能製造等高風險或高密度場景中,替代空間巨大。
國新證券也在近期研報中表示,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的召開標誌着機器人產業從技術突破向商業化應用的加速過渡。短期看,市場情緒提振和技術落地將推動相關領域快速發展和相關板塊的走熱;長期看,產業鏈優化和全球競爭力提升將為行業帶來新的增長點。資本市場方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如減速器、伺服系統)、場景應用(如物流、醫療)受市場關注較多;優選具備核心技術優勢、市場潛力大的企業,如已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實現突破的標杆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