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給鄉親們一個精神煥發的村莊

2025-08-09 06:06

轉自:貴州日報

銅仁市印江自治縣沙子坡鎮韓家村召開院壩會,推進「兩清兩改兩治理」工作。

黔南州龍里縣灣灘河鎮殘破棚舍清理后改為小菜園。

貴陽市烏當區新場鎮組織鎮村干部開展村莊清潔行動。

黔西南州興義市木賈街道豐塘村徵求農户意願后開展廢棄危房拆除。

鄧鉞潔

時間奔騰不息,十年彷彿彈指一揮間,卻又彷彿一眼萬年讓山鄉發生了鉅變。十年前,山里的年輕人出了家門便不再願意回去。如今,「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持續深入,「兩清兩改兩治理」工作廣泛推進,貴州農村變成了令人向往的詩和遠方。

7月23日清晨,銅仁市印江自治縣新寨鎮團山村村民張桂花推開家門,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她拎着分類好的垃圾,走向村口的垃圾分類回收站。「垃圾分類投放做得好,村里還獎勵生活用品!」張桂花笑着説。一路上,白牆黑瓦的農家小別墅與大樹相襯成景,家家户户門前乾淨整潔,小花園、小菜園點綴其間,讓村莊顯得更加靈秀動人。「現在村莊漂亮了,居住環境好了,兒子從外地帶回來個朋友,我們臉上也有光。十年前完全沒想象過這樣的場景。」

這是貴州農村生活的真實映照,也是農村羣眾期盼的未來。

乾淨整潔,體現在方方面面、犄角旮旯。截至目前,全省完成改廁9.2萬戶、改圈9874個、生活污水治理率達57.2%、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運設施覆蓋率達90.7%。一場鄉村「美顏」行動正讓慕名而來的遊客豎起大拇指,讓深居山間的村民找到了自豪感。

「兩清兩改兩治理」及衞生家庭建設行動明白書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貴州省「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規範(試行)》為指導,以「兩清兩改兩治理」及衞生家庭建設行動為抓手,以乾淨整潔為目標,大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構建文明鄉風,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工作原則

始終堅持農民為主體,樹立為農民而建的思想。各地要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激發羣眾內生動力,防止政府大包大攬。尊重羣眾意願,帶領、引導羣眾主動參與人居環境治理,積極推動「兩清兩改兩治理」工作。

具體任務

「兩清」

1.清理亂堆亂放:清理公共區域農户房前屋后亂堆亂放,包括垃圾堆、糞土堆、柴草堆等。

2.清理殘垣斷壁:清理村莊內存在安全隱患和廢棄的殘垣斷壁,積極配合拆除廢棄危房、倒塌牆體、殘破棚舍等危險建築,消除安全隱患,對騰退土地及時進行平整、復墾。有條件的支持進行植綠美化,提升鄉村整體風貌。

「兩改」

1.改廁:穩妥有序推進衞生廁所改造,因地制宜選擇適宜技術模式,實施水衝式廁所改造的,積極推廣節水型、少水型水衝廁。不具備水沖廁所改造條件的,結合實際建設符合標準的衞生旱廁。引導農户落實户廁使用管護責任,加強日常保潔和維修維護,養成衞生如廁習慣。

2.改圈:對鄰近住房進行養殖的農户,圈舍達不到糞污處理標準,有糞污、糞液外流等情況的,發動羣眾進行改圈。設置通風透氣洞口,完善儲糞池,對簡陋的畜禽養殖圈舍進行標準化改造,改善養殖環境,推行「人畜分離」,將養殖區與居住區分開,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促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兩治理」

1.生活污水治理: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收集和處理,防止黑臭水體、地下水污染,做好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工作。

2.生活垃圾治理:完善農村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理體系,合理配置垃圾桶、垃圾收集點等設施,引導農民進行垃圾分類,做到垃圾日產日清,加強對垃圾處理過程的監管,防止二次污染,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消除垃圾圍村、污染土壤和水源現象。

衞生家庭建設行動

開展衞生家庭建設行動。組織開展家政培訓,鼓勵各地建立「積分制」等激勵引導機制,動員農户打掃居室、廚房、廁所、庭院衞生,收納整理牀鋪罩被、衣物鞋襪、桌椅板凳、衣櫃碗櫃、家用電器等,常態化保持室內室外乾淨整潔、窗明牆淨。組織羣眾參加衞生健康教育,宣傳普及衞生健康知識,幫助養成衞生習慣。

「兩清」

祛除沉痾舊疾 重塑村容筋骨

7月27日,清晨的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馬頭村,幾臺農用三輪車滿載着舊磚瓦、廢棄農具和朽木,從村民王德福家院角駛出。這個困擾他家多年的「雜物山」終於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小片剛翻整好的土地,幾株月季苗在晨光中舒展。

「堆了七八年的破爛,一早上清乾淨了!這塊地,我打算種上花,讓院子也亮堂起來。」王德福指着煥然一新的角落,笑容滿面。這場「雜物山變花園」的蜕變,正是烏當區強力推進「兩清兩改兩治理」工作中,聚焦亂堆亂放頑疾的生動縮影。

為根治村寨衞生頑疾,烏當區以「整髒治亂攻堅行動」為突破口,集中火力向亂堆亂放宣戰。該區農業農村、綜合執法、生態環保等多部門攥指成拳,組建聯合工作隊,開赴全區各鄉鎮重點區域開展工作。短短一個月內,一場場攻堅行動在村頭巷尾展開:水田鎮組織力量清運了盤踞在村道旁多年的建築廢料堆;下壩鎮發動羣眾合力移除了溪流邊叢生的廢棄秸稈與雜物;東風鎮則重點整治了農房前后隨意堆放的農具柴火。

與此同時,黔南州平塘縣者密鎮甲青村村民王磊已經和幾個同伴忙碌起來。他們用手中的工具,正利落地拆除着村道旁一處搖搖欲墜的土坯殘牆。「以前這破牆堆在這兒,娃娃們跑鬧都怕砸着,下雨天更是泥水橫流。現在好了,村里計劃在這里安上健身器材,大夥兒都盼着呢。」不遠處,村民楊秀英家門口曾經柴草、農具混雜的「小山坡」也被徹底清理,取而代之的是幾株新栽的桂花樹苗,在初夏的風里舒展着嫩葉。

「清」,是這場鄉村「美顏行動」的第一步。在黔東南州雷山縣郎德鎮南猛村,村干部楊志勇坦言,清理工作初期並非一帆風順。「有些老物件,村民覺得還能用,捨不得丟;有些老屋基,承載着家族記憶,不願動。」

如何破局?南猛村組織村民代表外出參觀整潔村寨,又多次召開院壩會,「讓大家親眼看看、親耳聽聽好環境是啥樣,比我們村干部磨破嘴皮子管用。」思想通了,行動就快了。村里不僅清理了陳年垃圾和危牆斷壁,更創新地將部分清理出來的石塊、老木料,用於鋪設步道、搭建涼亭,「廢物」變成了點綴鄉村的獨特風景。

在銅仁市江口縣太平鎮雲舍村,清理后的空間被賦予了更詩意的功能。村民李大爺家旁邊一處堆滿雜物的廢棄角落,如今變成了一個精緻的小菜園,竹籬笆圍着,辣椒、茄子長勢喜人。「以前這里又髒又亂,蚊蟲也多。現在自己種點菜,看着清爽,吃着也放心,鄰居們都愛來這兒坐坐。還有遊客專門來拍照。」李大爺的笑臉,映着菜園里生機勃勃的綠意。

遵義市湄潭縣在破解農村殘垣斷壁清理與權屬保障難題方面,用「一表三圖」精準確權,打消了村民怕拆了后「説不清」的顧慮。無人機拍下的拆除前高清圖傳入縣里儲存平臺,誰也「賴不掉。」

…………

清理公共區域農户房前屋后亂堆亂放,清理垃圾堆、糞土堆、柴草堆;清理農村殘垣斷壁,清理農房、圈舍等,並對需要維修的附屬農房、柴房等進行修繕,各地用實際行動讓鄉村煥然一新,用整潔清爽的面貌展現着新時代「新農人」的精氣神。

「兩改」

小空間大變革 提升生活品質

如果説「兩清」是祛病除痾,那麼「兩改」——改廁、改圈,則是提升村民生活品質的關鍵一步,觸及的是最傳統、也最需要變革的生活習慣。

在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68歲的老支書趙德貴成了「廁所革命」的堅定推動者和受益者。「以前是旱廁,夏天臭氣熏天,蒼蠅嗡嗡叫,冬天冷風颼颼,晚上起夜提心吊膽。」趙德貴自家新建的沖水式三格化糞池廁所,瓷磚牆面光潔,沖水按鈕方便,「現在跟城里沒兩樣!乾淨衞生多了,孫子孫女放假回來,也願意多住幾天。」他感慨,「廁所革命,革的不僅是廁所,更是舊觀念、舊習慣,革出來的是咱農民生活的體面和尊嚴。」

花茂村的改廁並非一蹴而就。面對部分老人「祖祖輩輩都這樣,改了不習慣」的疑慮,村干部和黨員帶頭示範,組織技術員現場講解無害化處理原理和后期維護知識,用看得見的好處打消了顧慮。

「改圈」同樣牽動人心。在畢節市黔西市新仁鄉化屋村,苗族村民楊清江家的豬圈實現了「華麗轉身」。曾經低矮潮濕、氣味難聞的簡易豬圈被拆除,在村莊統一規劃的下風口區域,建起了標準化、有糞污收集處理設施的集中養殖點。「豬住得舒服,長得也好,關鍵是寨子里再也聞不到那股味兒了,房前屋后乾淨清爽!」楊清江的妻子王芳一邊在改造后整潔的庭院里晾曬新做的蠟染,一邊笑着説。

「沒有改圈之前衞生特別差,特別是夏天,蒼蠅亂飛、味道難聞,現在政府組織修了專門的牛羊圈,感覺環境衞生好了,空氣也清新了。」已經改圈完成的村民劉忠纔開心地説。

在黔東南州施秉縣馬溪鄉,「改圈」與「改廁」工作正協同推進。鄉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聯合村干部、志願者包片宣傳動員,宣傳衞生廁所、沖水式廁所建設的意義和標準,指導排水管道鋪設與防滲處理。另一邊,各村民正根據技術人員勘測的圈舍佈局,規範修建化糞池。

2025年,全省持續深入推進圈舍改造,人畜混居、氣味擾鄰的難題正逐步破解。

「兩治理」

源頭活水潤家園 垃圾歸位美山川

鄉村之美,離不開一泓清水的滋養,也容不得垃圾的侵擾。「兩治理」——治理農村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守護的是鄉村的命脈與容顏。

安順市西秀區舊州鎮浪塘村,清澈見底的小溪穿寨而過,成為村莊靈動的風景線。村民張秀蘭家門口,一根不起眼的管道將廚房、洗衣台的污水引入地下。「以前這些水都是直接潑在屋旁溝里,時間一長,味道大不説,還招蟲子。」張秀蘭説。如今,村里建起了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生活污水經過管道收集、厭氧發酵、人工濕地淨化,變得清澈無味后才排入溪流。村黨支部書記介紹,這套因地制宜、成本可控的處理模式,讓浪塘村徹底告別了污水橫流的歷史,溪里又能見到小魚小蝦了。目前,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已達57.2%,更多鄉村重現水清岸綠。

在六盤水市水城區蟠龍鎮百車河社區,垃圾分類已成為村民的「新時尚」。每天清晨,村民李明芬都會將廚余垃圾倒入門口的綠色小桶,塑料瓶、廢紙板則放入藍色桶。「開始覺得麻煩,現在習慣了。你看,垃圾分好類,村里保潔員收走也方便,送到處理站還能變廢為寶。」社區配備了分類垃圾桶、小型轉運車,建立了「户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閉環體系。得益於全省不斷提高的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運設施覆蓋率,曾經隨風飄散的「白色污染」和隨意堆積的垃圾山,正在黔貴大地上加速消失。

衞生家庭建設

習慣入心 健康紮根

黔南州荔波縣小七孔鎮黎明村村民楊桂花帶着嶄新「衞生積分卡」走向村口小超市。她家連續3個月獲評「最美庭院」,積分欄里攢下30分。「喏,換瓶醬油正好!」她笑着將卡遞給店主。這張小小卡片,如今是村里家家爭相積攢的「榮譽存摺」。

黎明村推行「衞生家庭積分制」后,村民日常清掃整理皆可積分——居室窗明几淨、廚房灶台無油漬、庭院雜物歸置整齊,經評議組覈查后,分數便實打實記入賬户。楊桂花家廚房曾是「痛點」:灶台油污斑駁,碗櫃雜亂。參加村里組織的家政培訓后,她掌握了清潔妙招和收納技巧,「現在連咸菜罈子都在碗櫃里列隊了!」流動紅旗在她家院門飄揚。

改變不止於表面。村委會活動室里,村醫正演示「七步洗手法」,幾十位村民跟學,「七步洗手法」在粗糙掌紋間認真傳遞。村衞生室每月開設「健康課堂」,從飲食衞生到疾病預防,知識如涓涓細流浸潤日常。楊桂花感慨:「從前感冒總怪天氣,現在懂了,乾淨習慣纔是保命符。」

自「兩清兩改兩治理」和農村衞生家庭建設行動開展以來,全省各地為扮靚鄉村各出奇招。拿安順市平壩區白雲鎮平元村來説,平元村明確了以「打平夥」方式來推進,即廣泛動員羣眾參與,整合羣眾、村級、鎮級資源共謀、共建、共管、共評。突出「六個一」,即明確一隊人馬、開好一場院壩會、組織一場大清掃、吃一頓干羣連心飯、兑現一批積分獎品、干成一批羣眾期盼的實事。截至目前,平元村動員500余戶羣眾清理房前屋后垃圾、參與村莊清潔,有效消除農村房屋安全隱患。同步推進改廁及改圈,啟動實施200萬元生活污水處理項目,積分超市兑換價值5000余元各類小禮品。常態化開展「文明家庭」「好媳婦」「好婆婆」「兩清模範户」等評選活動,和美鄉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通過「兩清兩改兩治理」和農村衞生家庭建設行動,扮靚鄉村顏值,同時依託「昊禹·稻花鄉里」田園綜合體引流,平元村吸引了八方遊客,實現村民在家門口增收致富,村集體經濟收入達60萬元。

面上統籌 點上開花

凝聚合力繪新景

各地的生動實踐,離不開總體工作的強力支撐和系統推進。2025年,貴州省將「兩清兩改兩治理」作為重中之重,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十件民生實事」。省里細化專項指導意見和工作方案,組織200余名市縣骨干開展專題培訓,確保政策精準落地。同時,創新採用暗訪調研與季度專題片曝光相結合的方式,讓問題無處遁形,整改及時有力。

夕陽西下,黔西南州興義市萬峰林街道納灰村,村民李奶奶在剛清理整治好的小菜園里摘着新鮮的豆角。不遠處,改造后的無害化廁所潔淨便利,集中圈養的雞舍聞不到異味,分類垃圾桶整齊擺放,處理后的生活污水用於灌溉,滋養着菜園。隔壁村民楊德昌推開新換的鋁合金門窗,拿起掃帚,習慣性地清掃着院壩——這個曾經堆滿農具雜物的角落,如今整潔得能映出屋檐的影子。這是貴州「衞生家庭」建設行動中,千千萬萬家庭悄然蜕變的縮影。千千萬萬個衞生家庭組成了一幅幅生態宜居的貴州鄉村畫卷。

從殘垣斷壁到整潔街巷,從蚊蠅滋生的旱廁到潔淨衞生的新廁,從污水橫流到清流潺潺,從垃圾圍村到分類歸位……貴州的「兩清兩改兩治理」,清掉的是陳年積弊,改出的是現代文明,治理出的是綠水青山。它正以最貼近土地、最貼近人心的方式,重塑着黔中大地的鄉村肌理,提升着數百萬農民的生活品質與尊嚴,在綠水青山間,書寫着鄉村振興最温暖、最堅實的民生答卷。

(本版資料圖片由省農業農村廳提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