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9 00:05
美股的Ai應用已經產生不少大牛股,APP、Palantir、META,都從Ai浪潮中受益匪淺。但一些巨頭的Ai應用之路,卻並不順利。
文生圖技術已經日益成熟,視覺設計的效率已經有了很大加強,然而視覺設計軟件巨頭Adobe,卻陷於困境,這兩年在納斯達克上漲40%的背景下市值腰斬。40億營收的palantir市值,已經是200億營收的Adobe的3倍。
曾經高高在上的SaaS標杆,Adobe今日也是僅剩下20倍PE,隨着此前收購失敗的Figma上市,市值相比收購估值再漲一倍,Adobe顯得更尷尬了。
圖像設計線,有Canva步步追及,AI生產圖片,儘管Adobe推出了自己的Firefly,但Midjourney等收入其實不相上下,各家大模型也提供文生圖服務,Adobe已經無法在文生圖這一功能上保持龍頭地位。
而文生視頻領域,突破在即,google的Genie3之后,還會涌現更多的創意,創作視頻的效率也被大大提高,儘管,與AI繪畫一樣,Ai生成的視頻還需要專業軟件進行修飾,但無形中Adobe的功能已經被淡化,尤其是這些文生圖、文生視頻的技術,並不是由Adobe初創,在行業的快速技術競賽中,Adobe只是一個跟隨的角色。
Adobe不一定是假摔,但鑑於其業績依然保持增長,目前也並未出現客户流失,抄底仍然是有機會的,假設最終文生圖文生視頻等功能爛大街了,Adobe的落后也不是大問題,基於二次編輯專業生態位,其他公司能搞定大模型,但卻不一定搞不定專業視覺設計功能,因此Adobe依然能維持行業中較高的地位。
但在這次設想以外,Adobe還存在什麼樣的隱患呢?
一、長期估值邏輯受損
從業績看,Adobe自然不如其他的Ai當紅公司亮眼,但其實看增速,也沒什麼大問題,2025年Q1無論營收還是剩余履約業務(RPO),都保持了11%左右的增長。很多Ai相關性不大的Saas其實還在降速。
而公司也把全年的業績預期稍微提高了一點。
增長方面,傳媒設計大於數字化業務,傳媒設計業務包括視覺設計即PS、PR等和PDF閲讀器Acrobat。數字化業務即公司的網頁設計軟件Experience。
其中公司指出,ai繪圖功能Firefly雖然收入不高,但是滲透率很高,78%的用户都在用,這顯示了當前生成式Ai已經是視覺設計剛需,基於Adobe的地位,在PS集成這一功能,這一功能跟外面的對手又沒有很大差距,Firefly又沒有很高的收費,客户沒太大必要開兩個軟件,比如先Midjourney再PS。
外面提供的文生圖服務的公司,都也不具備很好的圖形二次設計編輯功能,在商業用途中,幾乎無法文生圖一次完工,細節微調,最后必不可少。
公司給大家的暗示是,Firefly並不掉隊,相反還很受歡迎,如此高的粘性和潛能,往后像PS一樣定價,收入就能猛漲,但這方面不能樂觀到哪去,畢竟目前大家免費,Adobe的產品還遠沒有好到大漲價的水平。同時,其他公司也努力在文生圖功能中提升二次編輯微調能力,以推進可用性,提升產品商業化能力。在文生圖行業技術和最終的工作流範式沒有塵埃落定時,份額下滑預期,仍降伴隨Adobe很久。
小公司都是取得份額預期,所以提升估值,Adobe都是掉份額預期,所以壓制估值,這放在股市中自然很不平衡,但對於長期壟斷行業的大規模公司來説,形勢就是這樣殘酷。
而公司的PDF閲讀器Acrobat也完成了Ai化,功能大加強,但同時也未能轉化為收入增長,喂PDF的任務其他大模型也能勝任,也不收費。
而不能忽視的是,從專業圖像設計領域而不是文生圖功能發家的對手,Canva,繼續保持更高的增速。2024年市場份額是Adobe的1/20,但2025年繼續保持了30%的增速,這意味着Canva的市場份額依然在快速增長。
Canva的專業性自然不如Adobe,但問題是,很多商業視覺設計的需求大部分也是不專業的,Canva相比Adobe,有更輕的運行環境,更好上手,同時,也有質量不錯的生產Ai工具,長期來看,Canva將是Adobe最大的對手,在兩者的增速差收斂之前,恐怕這也是一個新的估值壓制因素。
而有意思的是,Figma上市后暴漲,Canva可能緊隨上市,出現了泡沫傳染現象,比如Figma最高市值來到了600億,而Canva的業績和Figma可比,Canva各項指標幾乎是好3倍,按照同樣的估值法,Canva上市炒到2000億美元市值不難,但問題是,Adobe的市值,目前只是1400億。
這反應了當前美股牛市的瘋狂。但也反映了,Adobe長期來看已經很有性價比。只是有兩個因素一直壓制估值,但只要份額不掉,跟Canva增速不要越拉越開,隨季度業績披露,Adobe的估值就很容易從20回到長期的30倍。
二、Figma之戰不是重點
下面再看到火熱的Figma,説它會全面衝擊Adobe,那就有點誇大了,因為體量差距太大。但Figma確實吃掉了Adobe的XD軟件,在網頁或者程序UI設計賽道獨佔鰲頭。
這個賽道是視覺設計的一個子板塊,不算大,Figma的創新之處在於其平臺運行不需要本地安裝軟件,而是在網頁端運行,並且強調流程多人協作,相比之下Adobe的Xd就有點複雜了。
而Figma真正有競爭力的,是通過圖形生成代碼,即構建一個網頁,只需要設計圖片和邏輯,即能無代碼完成任務,而傳統設計,依然是先有代碼,再加載素材。因此,Adobe的XD就有點是老古董了。現在,XD已經基本放棄了競爭。
不過在這個賽道敗下陣來沒關係,畢竟Adobe家大業大,還有其他業務,網頁UI設計本質上也算是輕視覺設計,也用不到PS衍生的豐富功能,更需要的是這個工具好用。
Adobe曾希望用200億來收購Figma,但顯然,併購完又是一家獨大,反壟斷不予通過。理論上看,Adobe開價已經相當有誠意。
目前看到的是,Figma在UI設計賽道的衝擊已經完成,Figma再搶奪Adobe的其他軟件功能,難度不小。畢竟在Canva和Figma下,能搶到的非專業視覺設計業務,已經都拿下不少了。
同時,Figma也並非高枕無憂,這種輕量、無代碼網站開發的工具,隨着大模型發展,孕育了更多更新穎的公司,比如Lovable,一個無代碼建站工具,這款產品成立才一年,ARR增速就已經位於所有Saas的前列。
與Figma相比,Lovable或許在視覺設計上沒那麼強,但是這類工具代碼能力卻又更強,強調用文字一句話生產網頁,甚至跳過圖片視覺設計這一步,Figma都顯得有點笨拙了,這跟其他公司衝擊Adobe時的邏輯是一樣的:給大眾用户,沒那麼專業,好用一點,看來,長江后浪推前浪,Figma的未來,也有相當多的風浪。
三、真正的問題
對於Adobe來説,其實當前的主體問題就是增速不夠,無論是收入還是利潤上。競爭不利導致了這個問題,但並不是突然競爭不利,而是那些創新的,低專業性的環節,Adobe大公司沒有能力又要高收費高利潤,又能保持市場份額。
但美股今年並不缺大象起舞,壟斷或者規模太大也不是不增長的原因,比如meta,關鍵是怎麼利用AI促進收入和利潤增長。假設Adobe的增速修復到20%+,起飛是必然的。
Adobe跟目前其他的Ai應用公司一樣,算力燒錢並不少,但是沒轉化為增速。一個原因是,客户量沒有提升,參照Figma和Canva的發展,Adobe都是大眾客户被搶的狀態。對此,公司長期增速,是依賴人數穩定的專業用户,用協調銷售提升ASP來獲取營收。
這一點實際上就是上面預期的公司暗示Firefly后續加大收費,Ai視頻功能收費,但這種路徑只會越走越窄,讓對手繼續活得很滋潤,並且有更多的動力來探索專業業務。所以,Adobe還是需要一些改變,比如探索更好的收費模式:
在過去,軟件買斷升級到Saas訂閲付費,是軟件行業的一大革新,而在Ai時代,訂閲制也不是全部,Ai的監控更精細,可以變為按操作深度和時間付費,精確定價專業和非專業用户。包括大模型們不用按天付費,而是按TOKEN,這就是一種精細計價。軟件不同功能使用頻率的精細定價,實際上能讓路越走越窄的Adobe重獲新生。
以前曾經提過一個觀點,成功的Ai應用公司,都有自己獨家厲害的小模型,palantir是,Applovin也是,Meta看似天天搗鼓大模型,但提升營收利潤,也是靠廣告業務效率優化本質還是跟Applovin一樣,用精準廣告小模型。對於Adobe來説,其團隊無法做到引領Aigc模型,就只能靠精確定價這類模型來取勝。大家都有的功能,就不要指望能維持高定價,高份額。
另外,也注意到,Adobe的利潤率也沒有在這一波浪潮中提升,毛利率已經很高自然是改不了太多,但銷售費用率仍居高不下,運用Ai來提升銷售效率很重要,因為Meta就能做到營收增長,銷售費用倒退,而這種內控是跟行業技術趨勢無關的,這也説明,Adobe的內部其實並未深度Ai化,或許這纔是這個公司真正的未來。
結語
因1400億的Adobe要漲起來很多倍,都不難,有先例,但問題是,公司Ai化程度不夠,AIGC技術,不在行業潮頭,但其專業化二次編輯功能的積累,給了他非常大的容錯率,只要能夠找到一些獨家小模型,無論是產品上的還是內部控制上的,就能逆襲。
比如產品精準定價的,比如改善產品營銷效率的的,都能馬上扭轉收入和利潤增速,但現實是沒有做到,那麼估值將一直壓制,直到文生圖文生視頻模式塵埃落定。Adobe依然是那種,沒有變革,就沒有大反轉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