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三井住友銀行(中國)秦勇:中國崛起需平衡大國關係與長期投資吸引力

2025-08-08 17:46

近日,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成功舉辦第5期復旦大學南土國際金融政策圓桌會,主題為「經貿博弈、科技躍遷與當前國際金融形勢」。本次研討會由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牽頭組織,匯聚了來自復旦大學、工銀國際、上海大學等機構的專家學者,旨在從經濟學、金融學等多學科視角,深入探討全球經濟復甦、關税戰、地緣政治風險等問題,為中國資本市場應對國際形勢新變化提供學術參考。

三井住友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資金交易部首席經濟學家秦勇從大國博弈視角分析中國面臨的複雜關係,指出中國經濟因中美關税戰承壓,PMI數據持續走弱,七月進一步惡化,反映製造業壓力。

秦勇強調,中美問題不僅是貿易赤字,更涉及大國博弈,中國崛起后需妥善處理與鄰國及美國的關係,中國如今過分聚焦中美關係,可適當退出部分紛爭,投入精力解決需求不足問題。

秦勇表示,中國實力已經無可爭議,認為即使中美無協議,中國也能形成自身生態,外資更關注特定行業而非整體大盤,導致快錢擾動市場,建議通過資本市場提升整體關注度,吸引養老基金等長期資本,形成社會共識,引領長期發展。

以下是秦勇發言主要內容:

作為本土經濟學家,我認為大家對中國經濟都是近距離日常觀察、對中國的科技、供應鏈能力等信息的瞭解不存在信息差,但是基於這些信息的解讀框架可能不同。今天我沒有答案,僅提出問題供大家反思和討論。

為應對中美關税戰,今年中國年初至今推出了強有力的寬松財政政策,經濟在上半年面臨關税壓力仍然取得較高的增長,超過全年的目標。但是從結構上看經濟表現不佳,出口明顯受對美貿易擾動,投資增速走低,消費政策支持的行業受益冷熱不均。尤其是7月PMI的數據出來,顯示內、外需都走弱。

美國對中國的關税在年初就已經增加了20%,四月美國對全球公佈了「解放日關税」,中美雙方進入互相報復惡性循環,五月中美日內瓦協議兩國休戰,中國經濟數據略有好轉,但七月PMI已經開始走弱,這可能意味着我們需要思考是否應與美國達成協議?從PMI的波動看,對美出口對淨出口進而對經濟整體的影響很大。特朗普首個任期對中國綜合關税約為13.4%,現緩和后仍達43%,是原來的三倍,製造業尤其是出口部門面臨的壓力很大。

美國是中國重要出口市場,去年規模約5000多億美元。隨着中國的崛起,在科技、全球供應鏈地位不斷提高,對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必須形成挑戰。美國的「世界關税」和其他國家也許是貿易逆差的問題,但是與中國來説可能不僅是貿易赤字,還涉及大國博弈。因此,中國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我提出第一個問題:中國崛起后,如何處理美國、鄰國及其他對中逆差國家的關係?中國硬實力增強后,要學會運用軟實力處理複雜的國際關係,若處理不當,可能將其他國家推向對立面,中國人常説「君子慎獨」,對於製造業強國來講這非常危險。

尤其,PMI走弱表明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中國上半年GDP增長5.3%,投資尚可,但六月走弱,其中製造業投資增速遠超固定資產投資整體增速,意味着新產能已經在路上,而目前中國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供給相對產能過剩帶來的通縮問題。國內需求不足,很自然需開拓國外市場。然而,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複雜,對其他發達國家也造成壓力,中國未來如果還堅持製造業驅動的發展模式,怎麼去解決需求不匹配的問題?

有一個供應鏈調整的數據令人震驚:美國手機進口來源國在2023年結構印度:越南:中國大致是2:15:82;2024年印度:越南:中國佔比變為28:35:35;2025年上半年印度:越南:中國佔比進一步變為50:30:23.8。中國在研究印度的時候一眼能看到有印度有諸多問題,但實際上所有變化都會十分迅速。中國改革開放后最快速的發展也就是入世后的二十年,當我們在為自己取得成就而自豪時,也需要看到同樣的變化可能在別的經濟體上重演。中國發展現在來看把印度遠遠的甩在后面,人均收入一萬多美元對三千多美元,但也因此面臨的第二個問題,站在當前接下來如何進一步發展?我7月在新加坡思考一個問題,中國當前過分聚焦中美貿易戰,實際上現在擺在中國面前的選擇也很簡單,要麼跟美國達成協議,即使中國和美國最后談判達成協議,鑑於上面所講我們與美國的關係不僅是逆差的問題,因此最后的税率也可能會高於其它國家;要麼不與美國談判,接受當前的43%關税,甚至更高。這里我們提出第二個問題,中國自己的戰略規劃?如果中國願意接受很高的關税,那麼就更應該把精力放在國內中長期的發展上,在美國這個市場的高壁壘背景下,中國要怎麼處理製造業巨大產能問題?如何處理投資和消費可能無法魚與熊掌兼得的問題?如何處理消費驅動轉型后經濟增速就是會明顯回落的問題?如何處理人口問題?如何處理老齡化的問題?如何處理以應用見長的中國在AI衝擊巨大的就業羣體的問題?

我提出的第三個問題是中國應當如何利用外資?在新加坡,與海外投資機構交流,發現外資不再過分關注中國的宏觀實力或地緣政治,他們也越來越授受中國實力的既定事實,認為即使中美無協議,中國也能形成自身生態。外資關注度轉向中國特定行業的突出表現,而非整體的長期配置,可能以快錢進出的方式,近期中國反內卷的行動,改變了中國面臨長期通縮的思維定勢,吸引了一些外資流入,但這不代表中國市場的長期吸引力得到提升。未來我認為,中國應通過清晰自身發展的中長期戰略,堅定外資對中國對外開放與發展經濟的信心,從而增加資本市場的長期吸引力,讓中國資產提高在外資戰略配置中的地位,更好的利用外資在中國科技發展、經濟轉型中發揮積極作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