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債市觀察丨「反內卷」進行時,8月或震盪修復

2025-08-08 18:50

(來源:財通基金微管家)

7月債市回顧

「反內卷」政策落地,債市出現回調

8月債市展望

基本面:弱修復延續,出口或存變數

政策:財政加力提效,貨幣延續寬松

資金面:央行呵護延續,擾動可控

后續展望:利率債或震盪修復,信用債票息策略佔優

債券增值税專題

部分券種性價比提升,公募税收優勢或擴大

「反內卷」政策落地,商品和權益市場情緒升溫,股債蹺蹺板效應明顯,債市出現回調,收益率曲線陡峭化。7月上旬,跨季后資金季節性轉松,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召開[1],提及「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資本市場未有明顯反應,債市窄幅波動;中下旬,債市情緒轉弱,「反內卷 」相關行業政策陸續出臺、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重啟,引發市場對於相關行業盈利改善、商品價格回升,以及房地產刺激的預期,市場風險偏好回升,商品和權益市場走強,債市收益率大幅調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2],對於此前市場關注的房地產和物價等方面並未有進一步的信息,疊加央行呵護下資金平穩跨月,政治局會議增量信息有限,收益率開啟修復行情。全月來看,1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4.1BP至1.38%,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5.8BP至1.70%,3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8.4BP至1.95%,收益率曲線陡峭化。

信用債方面,7月非金融企業信用債一級發行量15190億元,較上月的15346億元減少1%,淨融資額由上月的2764億元升至3886億元;二級市場方面,7月信用債表現好於利率債,分期限來看,短端下行,長端震盪上行;信用利差方面,受益於理財規模季節性回升以及科創債ETF上市影響,信用利差壓縮,后隨着債市調整,信用利差有所走闊。

從基本面來看,面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我國經濟韌性十足、穩中有進,二季度GDP同比增長5.2%,其中消費是經濟的「壓艙石」,拉動GDP增長2.7個百分點。6月經濟數據邊際走弱,內生動能不足。工業生產維持高位,6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較前值回升1.0個百分點;投資端,製造業和基建投資增速回落,關注后續地方新增專項債的發行節奏是否加快,地產投資持續偏弱;消費增速高位回落,6月社零同比增長4.8%,較前值下降1.6個百分點,其中餐飲收入當月同比回落至0.9%,「以舊換新」政策效果延續,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家俱類和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速較高;出口增速回升至5.9%,關税暫緩期,企業「搶出口」效應明顯,對美出口降幅明顯收窄。

金融數據方面,6月社融信貸超市場預期,結構仍待改善。6月社融新增4.19萬億元,同比多增9008億元,存量社融同比增速上升0.2個百分點至8.9%,其中政府債券和人民幣貸款(社融口徑)是主要貢獻項。6月新增貸款2.24萬億元,同比多增1100億元,居民短貸和中長貸均同比多增,但幅度較小,企業端主要靠短貸拉動,企業的中長期融資需求改善比較有限。6月M1同比和M2同比分別回升至4.6%和8.3%,一方面,去年同期禁止「手工補息」,存款基數偏低,另一方面,企業結匯意願提升,企業存款同比多增7773億元。此外,M1回升表明企業的資金活化程度提高。

流動性方面,7月央行累計進行56667億元逆回購,當月共有54787億元逆回購到期,公開市場操作淨投放1880億元。15日MLF到期1000億元,25日MLF到期2000億元,MLF投放4000億元,合計淨投放1000億元。7月14日央行公告將於15日開展1.4萬億元買斷式逆回購,實現淨投放2000億元。7月資金面保持寬松,DR007中樞水平下行至1.51%。供給端來看,央行積極呵護流動性,通過MLF和買斷式逆回購合計淨投放3000億元,並在税期及走款日的關鍵時間點,加大投放力度,釋放寬松信號。需求端來看,7月信貸需求季節性回落,同時月底票據利率快速下行,或表明信貸需求不佳,政府債券仍處於發行高峰期,但淨融資額較6月環比下行,對流動性的衝擊有限。全月來看,資金面維持均衡偏松格局,資金分層現象不明顯,R-DR利差處於歷史同期較低水平。

基本面方面:弱修復延續,出口或存變數

從基本面來看,7月製造業PMI表明經濟仍處於弱修復階段,生產和需求均出現邊際回落,「反內卷」政策推動下,價格指數持續回升,但企業生產積極性偏低,整體補庫存意願不強。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3],提出「宏觀政策要持續發力、適時加力」「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靈活性預見性」。在上半年GDP增速達5.3%的背景下,完成全年經濟增速目標的難度下降,預計下半年更多的是存量政策的加快落地。此外,中美經貿會談達成將已暫停的美方對等關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展期90天的共識,目前美國已和歐盟、日本、韓國等經濟體達成關税協議,后續需關注關税協商的進展,未來我國出口仍面臨不確定性。

政策方面:財政加力提效,貨幣延續寬松

政策更加註重「落實落細」「充分釋放政策效應」。財政政策方面,一是強調「加快政府債券發行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政府債發行或保持較快節奏。二是強調「高質量推動‘兩重’建設,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擴大有效投資」,今年8000億元「兩重」建設項目清單已全部下達,預計將直接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助力經濟回升。三是關注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落地時間點,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新聞發佈會[4],提到「將報批加快設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若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有望進一步提振經濟。「反內卷 」政策方面,強調「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市場競爭秩序持續優化。依法依規治理企業無序競爭。推進重點行業產能治理。規範地方招商引資行為」,與7月初中央財經委會議表述基本一致,本輪「反內卷 」或採取更加市場化、法制化的手段來推動產能出清,並通過打破地方保護主義、規範招商引資來解決「內卷」問題根源。

貨幣政策方面,延續「適度寬松」的政策基調,政治局會議指出,「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充裕,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行」「用好各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8月1日,央行召開2025年下半年工作會議[5],明確提到「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在8月政府債發行高峰期,預計央行將保持政策協同發力。考慮到總量型貨幣政策工具仍面臨銀行淨息差的掣肘,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或先行,同時關注央行重啟買債的可能性。

資金面方面:央行呵護延續,擾動可控

資金面方面,央行對於流動性的呵護態度未變,資金面有望延續寬松。8月MLF和買斷式逆回購合計到期1.2萬億元,環比減少3000億;同時,自8月起MLF到期和操作將統一至每月25日,有助於平滑短期資金波動。不過信貸投放強度可能季節性抬升,以及政府債淨融資壓力預計小幅上升,資金面擾動因素增多。考慮到保持流動性充裕是央行的主基調,DR007中樞水平或維持在1.50%附近。

后續關注:

利率債震盪或延續,信用債票息策略佔優

利率債方面,往后展望,高頻經濟數據顯示基本面修復節奏放緩,經濟內生動能偏弱,支持性的貨幣政策有望延續,流動性預計保持寬松。政策層面或以存量政策落實落細為主,短期內降準降息概率較低,增量政策可能是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或帶來寬信用預期的擾動。整體來看,基本面和資金面仍利好債市,但若權益市場行情持續走強帶動風險偏好回升,短期可能對債市形成壓制,預計8月債市延續震盪行情。

信用債方面,供給端來看,8月信用債淨融資通常環比上行,需求端來看,理財規模預計維持正增長,但增速或邊際放緩,同時信用債ETF和科創債ETF仍處於規模增長階段,機構或仍有較強的配置需求,考慮到信用利差進一步壓縮的空間相對有限,建議或可以票息策略為主。

2025年8月2日,財政部、税務總局發文《關於國債等債券利息收入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自2025年8月8日起,對在該日期之后(含當日)新發行的國債、地方政府債券、金融債券的利息收入,恢復徵收增值税。對在該日期之前已發行的國債、地方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包含在2025年8月8日之后續發行的部分)的利息收入,繼續免徵增值税直至債券到期。我們認為,對於債券市場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短期市場可能會去搶配老券,帶動利率下行,但預計空間有限,影響債市的核心因素依然基本面和資金面。同時新老券利差預計走闊,票息越高影響越大。考慮到當前政金債和國債的隱含税率已被大幅壓縮,不能充分反應其所得税税收差異,在債市資產荒的背景下,新老券利差有可能低於理論補償下限。

從8月的政府債發行計劃來看,可以關注以下三個時間點:1)8月8日,10年、30年地方債的發行情況;2)8月14日,3年國債首發情況;3)8月22日,10年和30年國債首發情況。

其次,同業存單和信用債相對性價比提升。一方面,同業存單依然免徵增值税,不受本輪調整影響。另一方面,信用債的利息收入一直徵收增值税,此前信用利差包括了税收溢價,隨着利率債新券發行,預計利率債新券的收益率將高於老券,從而使得信用利差有所收窄。

然后,公募基金的税收優勢進一步擴大。在利率債投資方面,公募基金不僅有25%的所得税免徵的優勢,本次增值税調整后,公募基金相對有3%的增值税税率優勢,銀行自營等機構依然會有較強的委外需求。

展望未來,需要進一步觀察債券投資的税率會不會進一步發生變化,特別是貨政報告中提到的「公募基金和理財資管產品的税收減免優勢」。考慮到完全取消公募基金税收優惠將會對市場短期內造成巨大沖擊,估計短期內調整公募基金税收優惠的可能性不大。

[1] 資料來源:
[1] 資料來源:
[1] 資料來源: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7/content_7030285.htm

[2] 資料來源: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7/content_7034454.htm

[3] 資料來源: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7/content_7034454.htm

[4] 資料來源: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508/content_7034862.htm

[5] 資料來源:

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5799134/index.html

數據來源:Wind,2025.8.6

風險提示: 市場觀點將隨各因素變化而動態調整,不構成投資者改變投資決策或選擇具體產品的法律依據。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文中提及行業、板塊不構成任何投資推介,文中市場判斷不對未來市場表現構成任何保證,歷史情況僅供參考;文中基礎信息均來源於公開可獲得的資料,基金管理人力求可靠,但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證,獲得報告的人士據此做出投資決策,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債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投資需謹慎,請投資者充分閲讀《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説明書》、《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法律文件。指數業績不構成對基金業績表現的任何承諾和保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