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8 18:31
特朗普又玩起了關税把戲。
據央視新聞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地時間8月6日表示,將對所有進口芯片和半導體徵收約100%關税,但如果在美國製造,將不收取任何費用。特朗普還稱,如果有企業説要建廠卻沒有建,那麼將會追溯計算關税,累計起來后進行徵收。
芯片和半導體關税,是特朗普繼所謂「對等關税」、汽車關税、鋼鋁關税和次級關税之外,又一個細節不清但可能攪亂全球供應鏈的關税稅種,而且加徵的税率最高。特朗普甩出這張牌針對誰?又將帶來哪些風險?
警告企業對美投資「別畫餅」
在特朗普政府加徵的行業關税中,芯片和半導體算是美國最有話語權的關鍵行業。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總部設在美國的半導體企業佔據全球市場份額的50.4%。
儘管擁有市場優勢,但受特朗普政府單邊主義和肆意干預企業經營的影響,這些企業的日子大多並不安穩。看看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等人在不同國家辛苦公關的樣子,就可知道這一點。而最新的例子是,特朗普要求出生於馬來西亞的英特爾首席執行官陳立武「立即辭職」。
在這種情況下,近年來,美國及美國以外的尖端芯片和半導體企業找到的應對辦法是,以「投資承諾」對衝美國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
在特朗普第一個任期時,蘋果就曾承諾在美國本土投資3500億美元,軟銀承諾投資500億美元。但「投資承諾」不等於就會真的投下巨資。
例如,今年1月,OpenAI、軟銀和美國最大的數據中心運營商之一Oracle承諾,4年投資5000億美元建設「星際之門」。該項目被特朗普稱作「史上最大的人工智能項目」,但迄今為止,第一期投資三方只出了100億美元。特朗普聲稱臺積電將在美投資3000億美元,但臺積電目前只認可投資了1650億美元。
事實上,從企業角度講,因為綜合成本過高,在美投資並不划算。如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的新廠就連年虧損,與之對比,其南京廠則能盈利。但鑑於特朗普政府施加的壓力,企業又不能不給面子。因此,一部分真實投資,一部分「畫大餅」,就成了通常做法。
也因此,特朗普此次祭出芯片和半導體100%關税,不僅是爲了鞏固美國在關鍵行業的優勢地位,也是在警告承諾投資的企業不要「畫大餅」。
魔鬼藏在執行細節中
就目前特朗普的表態看,那些已經承諾要在美國投資並在美國投下了一部分資金的企業大概率不會被徵收100%關税。但是,仍有許多疑問。
比如,如果是總部設在美國的企業,其終端設備使用了非美國本土製造的芯片和半導體,會不會被加徵關税?
此外,還有重複徵稅的問題。芯片和半導體大多用在汽車、通訊設備等終端設備上,而芯片和半導體不在特朗普所謂「對等關税」里,特朗普政府還加徵了汽車關税。
如果歐洲那些沒有承諾在美投資的企業在終端設備里使用了自己生產的芯片和半導體,特朗普會否更改已經達成協議的「對等關税」,或者再一次上調汽車關税?
混亂,本就是特朗普關税的主要特徵。而因對不在美國生產的芯片和半導體徵收100%關税,更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混亂。歐盟等經濟體日前表示,特朗普對歐盟加徵的15%關税,就是適用於包括芯片在內的「所有產品」的上限,但誰知道特朗普會不會這麼想。
就目前看,特朗普或許不會把芯片和半導體新徵關税用於終端設備。因為這會給已承諾在美國本土投資的蘋果、英偉達等公司造成重大損失。但也不能否認,芯片和半導體新關税是懸在其他經濟體頭頂上的一把新劍,特朗普隨時可能修改相關定義,把芯片和半導體關税加到與美國汽車、通訊業有競爭關係的經濟體頭上。
可謂魔鬼藏在執行細節中。
美國不能獨享「關税紅利」
從所謂「對等關税」到芯片和半導體新關税,一個顯著的變化是,自特朗普發動關税戰以來,全球供應鏈體系事實上已逐漸碎片化,全球貿易秩序已被打破重塑。這是全球經濟體不得不適應的新格局。
在這個劇烈的變化過程中,美國目前似乎是贏家。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稱,截至7月初,美國已獲得了1000億美元關税收入,約佔美國聯邦政府收入的5%,而過去幾年關税收入僅佔美國聯邦政府收入的2%。貝森特預計,到年底美國能獲得3000億美元關税收入。此外,美國貿易逆差同比下降了16%。
但另一方面,摩根大通的分析顯示,受特朗普關税影響,依賴進口貿易的美國企業至少已損失了800多億美元。此外,如果因關税問題導致貿易環境惡化,美國未來還可能面臨通脹風暴,導致美國家庭開支急劇增加。
還要看到,目前與美國達成關税協議的經濟體,也不見得都會承認協議的有效性。8月8日,日本表示美方公佈的公告與雙方達成的協議不一致,要求美方修改。日本首相石破茂此前已表示日美關税協議難以實施。越南等國則對美方公佈的協議不置一詞。這也就意味着,美方發動的關税談判還有許多變數。
芯片和半導體產業也是如此。全球尖端企業均高度依賴非美市場和加工產業鏈。如果都被強制回到美國生產,為防止美國卡脖子,只會促使其他經濟體打造非美產業鏈供應鏈,從而導致美國製造的市場份額下降。
可以説,美國現在獲得的「關税紅利」,本質上只是特朗普的「政治紅利」。長遠來看,對於美國來説,這份「紅利」的滋味,恐怕並沒有想象得那麼好。
撰稿 /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 / 馬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