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8 18:00
(來源:諾安基金)
在投資時,我們總會忍不住去想「現在能不能買?」「現在買會不會太貴?」這樣的問題,但是市場「貴不貴」「能不能買」,其實很難靠「拍腦袋」就能決定。更多時候,專業機構和資深投資者會藉助「估值水平」進行判斷。
<
一、我們投資的其實是
公司現在和未來的總價值
>
股神巴菲特曾在致股東的信中寫道:「查理和我不是選股票的人,我們是選生意的人。」(Charlie and I are notstock-pickers,we are business-pickers.)
股神説自己選的不是股,是不是聽起來很奇怪?
其實這是因為巴菲特是一名典型的價值投資者,在價值投資的理念中,當我們購買一家公司的股票時,我們不僅僅是在購買一個冰冷的數字代碼,而是購買了一家公司的股份,成爲了這家公司實際上的股東。因此我們看中的不是這串數字,而是看中的是這家公司做的生意。
在價值投資的理念里,我們的投資,其實並不是像賭大小一樣去猜測一隻股票明天會漲會跌,也不是跟打牌一樣跟人去博弈拼點數,而是去評估這家公司本身值多少錢?它現在和未來能創造多少真實的財富?其業務是否具有持久的競爭力?瞭解並評估我們所持有的股份有多少內在價值。
比如説,一家公司現在和未來10年可能賺到的總價值差不多是100億,而它的股票市值只有80億的時候,就出現了可以獲利的空間。
雖然在短期里這隻股票的價格可能也會因為各種外在因素而波動,但是拉長來看,「市場先生」總會迴歸理性,價格也總會迴歸價值,而此時,那些在這家公司被低估的時候提前買入的投資者,就能夠獲利了。
這種通過挖掘公司的內在價值與其市場價格之間的差異,並從公司的成長、發展、盈利中獲取投資收益的方法,就是價值投資。格雷厄姆總結為一句話:
「選擇資產價格低於內在價值的資產」
不過這個方法的核心難點就在於,如何確定這家公司的內在價值呢?
約翰·伯爾·威廉姆斯在50年前所寫的投資價值理論當中,提出計算價值的理論,他認為股票、債券及企業的價值,應該取決於其未來剩余年度的現金流入與流出,並以一個適當的利率加以折現后所得的期望值。
換句話來説,就是考慮一隻下金蛋的雞究竟值多少錢,得考慮這隻雞未來能下多少金蛋。
咱們不能只算這隻雞現在直接燉了吃值多少錢,還得把它未來可能下的金蛋折算成現金計算進來,纔是這隻雞完整的內在價值了,而且這隻雞可能未來還會長大再到衰老,下蛋能力還會有所變化,得把這隻雞的成長、發展都考慮進去,纔算完成了對這隻雞價值的「估算」。
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比較有依據地知道,花多少錢買這隻雞是合適的。
所以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説,弄清楚「估值」,是搞清楚一筆投資「貴不貴」「值不值得買」的核心評判標準。「市場先生」可能每天陰晴不定,但是隻要我們知道一個資產內在價值是多少,我們就有了評判「貴」和「便宜」的標準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巴菲特會説:
「如果你沒有把握能夠比市場先生更清楚地衡量企業的價值,你最好不要跟他玩這樣的遊戲。」
可見弄清楚「估值」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説有多麼重要
<
二、由估值來建立的基本投資策略
>
隨着現代金融學的發展,計算估值的方法也越來越精細化,有很多財務指標可以幫助我們來計算一家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一般在相關的平臺、APP上我們都可以比較容易地查詢到。
那麼具體到投資里,我們弄清楚了「估值」之后,怎麼建立投資策略呢?
一般來説,價值投資可以分成三大類策略:
圖片發佈日期:2025年4月16日
第一類,低估值策略,這是最傳統的價值投資策略,一般會要求我們所選擇的資產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至於未來企業價值本身是否增長無所謂,只要資產價格夠低(低估值),可以接受未來企業價值走平甚至略微有所下降。
其中比較典型的策略方法如紅利策略、深度價值策略等。這種低估值策略在操作上會比較容易,一般根據財務數據、歷史信息便基本可構建組合,不需太多對公司未來分析。
第二類,合理估值策略,也可以稱為「價值成長」或「成長價值」策略,典型的策略方法包括PEG策略(結合市盈率PE和盈利增長率G的投資方法)、GARP策略(Growth at Reasonable Price)等,是目前機構投資者用得最多的方法。
合理估值策略既要看企業價值需要成長(好公司),也要看股票價格是否低於價值(合理估值),而后在兩者之間做平衡。
第三類,景氣投資策略,有時也稱「成長風格投資」,本質上是去投資景氣向上的成長方向。這類策略一般會被一部分投資新興產業科技型股票的基金經理及資深投資者所採用,要求企業價值要能夠快速成長、價值曲線向上的斜率要陡峭(高增長公司),至於價格是否低於價值則不是太介意(可以忍受高估值)。景氣投資策略重點關注新興產業未來景氣變化趨勢,傳統估值指標基本無法直接使用,因此在這方面也就不會太在乎估值是否足夠低。
從「景氣投資」的定義來看,「成長」並不是某些行業特有的屬性,而是不同行業在不同階段行業特徵的表現。並不是只有TMT和新能源纔是成長股,鐵路、鋼鐵、銀行、家電等行業,在經濟不同發展階段,都曾以「成長股」的身份出現過。
從A股的歷史經驗來看,歷年領漲板塊大多是景氣度上行的行業(即行業ROE趨勢上行的板塊)。從這個角度看,成長投資無論是A股市場還是海外市場,投資者在任何一個時間點實際上都是在尋找當時市場景氣加速向上的行業板塊。景氣投資中追求成長風格是不變的,變的是成長的內容。
總的來看,從價值投資理念要求價格低於價值基本定義出發,這里第一類低估值策略和第二類合理估值策略,都是尋找價格低於價值的資產,通過獲得超過市場的超額收益,也就是我們常説的「阿爾法」收益;而第三類景氣投資策略主要是通過投資景氣行業獲取收益,也就是我們常説的「貝塔」收益。
<
三、怎麼判斷整個市場的估值
是否過高?
>
除了在個股選擇和投資策略中,經常會聽到「估值」,在判斷市場買點、賣點時,我們也經常會用到估值。
不過這里我們用到的就不是個股的估值了,而是整個行業、乃至整個市場的估值,好在這些數據不需要我們自己來計算,專業機構已經進行了統計,可以直接在相關APP和平臺上進行查詢。
我們需要弄清的,主要是怎麼用。一般來説,我們可以簡化為三步:
第一步,縱向對比,當前估值在歷史上處於什麼位置
想要看一個行業、乃至整個市場的估值高低,往往需要放在歷史背景中觀察。例如,利用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指數,來觀察它們的估值情況。如果估值接近該指數過去估值水平中的較高位置,可能意味着市場已經偏貴;而如果估值處於歷史低位,則可能意味着有一定的投資空間。
不過,要注意的是,市場結構會隨時間變化。比如,隨着經濟轉型或行業格局調整,某些行業、乃至市場整體的長期估值中樞也可能會出現上移或下移。因此,我們在進行縱向對比時,不能機械地套用過去的數值,而應結合當前的經濟環境、行業發展等因素綜合判斷。
第二步,橫向對比:全球視角下的估值是否合理
不同地區、國家之間的同類行業和整體市場之間,估值水平也可能存在顯著差異。例如,A股市場在某些階段可能比美股或港股更「便宜」,但這種「便宜」是否合理,需要結合經濟增長潛力、市場流動性、政策環境等因素來看。
如果某一市場的估值明顯高於全球平均水平,而基本面並未顯著優於其他市場,則可能意味着存在泡沫風險。反之,若估值顯著低於可比市場,則可能意味着存在投資機會。
第三步,大類資產對比,是否仍具性價比
股票並非唯一的投資選擇,債券、房地產、黃金等資產同樣具有配置價值。因此,判斷一類資產的估值是否過高,還可以看這類資產相比其他資產的「性價比」。
比如我們判斷股票市場是否有吸引力,就可以比較股票的盈利收益率(E/P,即市盈率的倒數)與長期國債收益率。如果股票的盈利收益率顯著低於債券收益率,可能意味着股市的性價比下降;反之,則可能意味着股票更具投資價值。
總之,估值就像投資航程中的羅盤,雖不能精確預測風暴來臨的時間,卻能指明風險和機遇的方向;它不僅是衡量市場「貴賤」的一種標尺,更是投資者調整決策的重要依據。當市場估值偏離合理區間時,那就是風險或機遇來臨的聲音。
這里小諾想和大家來聊一聊近期受「反內卷」政策催化而頗具關注的化工行業。化學工業由於其經濟總量大的特點,是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因其政策環境友好、成長空間廣闊,投資價值值得挖掘。
但是由於其行業壁壘較高和其較強的周期屬性,普通投資者很難參與到其中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小諾家的諾安利鑫,以實現資產的優化配置,降低單一行業投資的風險。
1、燕翔:價值投資三種方法論淺析,方正證券,追尋價值之路,燕翔,2025年04月16日
風險提示:諾安利鑫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風險等級為R3,適合風險等級為C3及以上投資者,具體的產品風險等級請以產品購買時的詳細頁面展示爲準。不同的銷售機構採取的評價方法不同,請投資者在購買基金時,按照銷售機構的要求完成風險承受能力等級與產品或服務的風險等級適當性匹配。
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本觀點僅代表當時觀點,今后可能發生改變,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或保證,亦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的淨值表現與市場波動密切相關,短期內可能因市場表現、持倉資產價格波動等因素出現階段性較大波動。投資者需要了解基金投資存在可能導致本金虧損的情形。基金經理可能會根據市場情況在符合《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約定的前提下調整投資策略和資產配置比例。投資者投資於本公司管理的基金時,應認真閲讀《基金合同》《託管協議》《招募説明書》《風險説明書》《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文件及相關公告,如實填寫或更新個人信息並覈對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與自己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產品。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不代表本基金業績表現。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淨值高低並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資者基金投資的「買者自負」原則,在做出投資決策后,基金運營狀況與基金淨值變化引致的投資風險,由投資者自行負擔。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