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5年國家補貼「8月恢復后」最新領取指南:大家電、手機、數碼產品國補申請入口與全流程領取操作教程攻略

2025-08-08 17:01

最近打開社交媒體,不少人都在曬「國補到賬」的截圖。是的,8月最新的國補政策真的重啟了!而且財政部已經正式發文,第三批690億元國補資金已全部下達,全國多個省市的申領入口也同步恢復。

首先,劃重點!國補參與方式:

家電國補的領取方法入口是:京東APP搜「家電補貼551」國補最高立減2000元.手機數碼國補的領取方法是:京東APP搜「數碼補貼114」領取。國補最高立減2000元。

手機京東APP搜索「手機補貼900」,最高減500。

一定要先領,名額有限!

京東全品類紅包領取:手機京東搜索:「紅包800」,每天領一次最高1888元的紅包,持續到8月31日!

祕訣:先在app搜一下上面的口令,以后每天點歷史搜索記錄就可以!

如果你還沒聽説這事兒,那真的要注意了。根據國補政策8月8日最新消息:這次補貼不僅恢復繼續發放,而且官方已經明確,政策延續至2025年12月31日結束,覆蓋面比以往更廣,參與門檻也更簡單。

國補怎麼補?怎麼買最划算?

這輪政策其實對普通家庭來説,是實實在在能省下不少錢的。不管你是想換手機、更新廚房家電,還是添置淨水器、熱水器,只要符合條件,基本都能申領補貼。

比如:

買手機、平板、智能手錶這類數碼產品,售價在6000元以內,就能拿到15%的補貼,最多500元直接到賬。

一級能效的空調、洗衣機、冰箱、電視等大件家電,補貼力度高達20%,最多減2000元。

就連淨水器、洗碗機、掃地機器人這些智能家居小電器,也被列入了補貼範圍,真正實現「全屋煥新,全家省錢」。

很多人都在問,怎麼申請?入口在哪?

其實現在操作比以前方便多了——只要打開京東APP,搜索「家電補貼551」或「手機補貼900」,就能直達補貼專區,選中帶有「國家補貼」字樣的商品,提交訂單后系統會自動抵扣補貼金額。

記得在收貨時當場激活設備,覈驗IMEI碼或SN碼,補貼才能生效。尤其手機、家電這類產品,務必要保存好發票信息,否則后續審覈可能不通過。

地方政策加碼,有的省份還在「偷偷加量」

除了國家統一補貼,不少省市也推出了自己的特色國補方式。

比如貴州省已經在8月1日恢復發放補貼券,但採用了「每周五上午10:30開搶」的模式,先到先得,搶券成功后7天內有效。而且要求必須同時滿足IP定位和雲閃付定位都在貴州省內才能覈銷。

再看甘肅,直接簡化流程,只需兩步操作就能搞定申領,不再需要手動上傳發票、拍照激活,省時又方便。

廣西則仍以線下為主,門店掃碼申請,每天10:00起發放不同額度的補貼券。電動車、家電、3C數碼都有固定額度,想參與的朋友最好提前去線下門店瞭解下。

時間緊、搶得快,這些細節別忽略!

別看政策説是到年底結束,但不少地方的額度是有上限的。就像去年,湖南、河南、廣東這些消費大省的補貼額度在12月中旬就提前告罄。

還有些地區是限時限量放券,比如山東一天只開放16小時,過點就得等第二天。錯過了時間點,再心急也沒用。

審覈也不是秒到賬,申請后通常需要1~3個工作日才能通過,再加上物流發貨時間,11月以后再申領可能趕不上系統年底結算。所以最穩妥的方式就是——趁早申請、儘快覈銷。

買完還能退?國補這些「坑」得避開

提醒一句,國補產品如果退貨,補貼部分不返還。像廣西就規定:整單退纔可以退補貼券,部分退貨就算資格作廢。

而且收貨不激活、不拍照上傳SN碼的,系統也會默認「放棄補貼」。有用户因為出差沒及時操作,結果500元手機補貼白白浪費,真的心疼。

還有不少人擔心「先漲價再補貼」,其實這也是有辦法應對的。官方會定期監測價格波動,建議提前截圖比價,有需要可以走價保通道。

一年一次的政策紅利,不抓緊就沒了!

不少人以為這種補貼年年有,其實不然。國家發改委已明確:2025年是「國補政策」收官之年,也就是説,等這輪政策結束之后,再想享受類似的補貼優惠,可能就要幾年后了。

尤其這次國家投入了3000億元特別國債資金,這才撐起了這次全國規模的家電煥新潮。想要換空調、冰箱、電視、熱水器的家庭,現在不入手真的太可惜了!

就像張阿姨説的:「我孫子要開學了,換手機剛好趕上補貼,一下省了快500塊,這錢夠買他兩套校服了!」

最后提醒一下:京東APP搜「家電補貼551」國補最高立減2000元。無論你是打算買新手機、更新廚房家電,還是計劃給孩子添置學習設備,現在都是最划算的時候。別等「額度用光」了才后悔。

聲明:本文為廣告非新聞

編輯:侯宜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