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每天想「打」機器人?宇樹科技:每天都在死磕難題!

2025-08-08 15:22

(來源:上觀新聞)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宇樹科技機器人拳擊大賽的展臺人氣最旺。

彼時,知不同學正在杭州宇樹科技採訪。

似乎全球都在注視宇樹科技,因為它擁有不能想象的發展空間,和每一個人的未來生活狀態息息相關。

宇樹科技位於杭州一個普通的園區,「園區幾乎都被宇樹科技包了下來,前幾年還有其他的公司,現在只剩下宇樹科技」。宇樹科技市場經理陳希韞介紹道。

很理工直男的風格,公司無論內外部裝修都很朴素,一點也看不出「杭州六小龍」的華麗身份。

我們直接去了四樓的展廳,宇樹歷年產品—四足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都在其間。遠看是冰冷冷的機器,陳希韞讓機器人和我們握手的那一刻,似乎有了温度。

「你們沒有想過給機器人起一些好聽的有情緒價值的名字嗎?就H1之類的?」

陳希韞回答很直男:「沒有。我們就關注機器人的運動功能,名字不重要,可能下一代就叫H1+2。」

這種心無旁騖,專注核心競爭力的風格,像宇樹的符號。創始人王興興之前曾經説過,當他準備做機器人時候,有人嘲笑他,並沒有什麼人看好他。他堅持自己的想法,「去做難而正確的事情,相信時代會給予長期主義回報」。

他還説,有的人是因為看見而相信,有的人因為相信而看見。

全世界都知道他英語很爛,高中三年只及格過三次,他不是學霸,但他有自己的熱愛和堅持,19歲就想做個機器人試試。但沒有一個人看好,正如他創業時四處碰壁,量產機器人時周圍充滿了質疑。

他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不可能的事,19歲那年,沒有設備就用手工小鑽頭、銼刀和剪刀,沒有資金,就找9塊錢的零件,沒人要的邊角料,最后用200元錢做了一個小的雙足機器人。

那時他應該就悟了,做成事沒有那麼難,無非是把不可能三個字拆解成三百個,三千個技術步驟和參數,然后一一攻克。

這樣一位有強大自信的CEO看人視角也會不同。

陳希韞説,對公司的員工他也不從不要求是海歸或者是名校,公司招聘,每一場面試王興興都參加,只要你能説清楚你是怎麼做事的,遇到困難是怎麼克服的,「只要專業能力過關,都有機會加入我們公司」。

知不同學:目前除了高校、科研機構及愛好者之外,你們的主要客户羣體是什麼?是否有面向C端市場的預設?

陳希韞:目前人形機器人還不是面向C端的產品,主要購買者包括工廠、高校科研機構等,較少有個人玩家或買家。我們認為,在未來三五年內,它還不具備走進家庭的屬性,更多應用於實驗室研究、二次開發、教學科研項目,以及與工廠如蔚來汽車、吉利等合作,還沒有到大批量投入應用階段。

知不同學:看到騰訊首席科學官和你們機器人的對話很有意思。對方叫機器人去喝酒,他説,我還要加班,不去了。未來是否有考慮賦予機器人更多的情感?

陳希韞:在較遠的未來(5到10年內),一定會考慮給機器人加上情感,但這個任務可能不會由我們公司單獨完成,因為每家公司在人形機器人賽道上的擅長領域不同。我們公司最擅長運動控制,而情感則可能由專門做情感方向的公司更擅長。

機器人賽道,目前是大家各自把自己的長板做到最好。短期內,我們還是專注於自身擅長的領域,當然,人機交互和機器人情感陪伴功能我們也在做。

知不同學:目前大家會覺得機器人在安防、物流、陪護等領域中的應用場景會比較早成熟,你覺得哪一個拐點會先到來?

陳希韞:短期內,從工業製造角度來講,機器人可能會更快得到應用。這些工業機器人功能會比較單一。

人形機器人好處就是能通過訓練完成多項任務,既可以做分揀,也可以做搬運和操控,基本人能做的事情,都可以通過訓練讓機器人做,實現了多場景應用,我們也可以隨時調整生產線配置。

知不同學:你願意和機器人做朋友嗎?

陳希韞:做朋友是我是願意的,(笑),前提是把他的智能化發展到更好。目前,讓機器人更智能還不是我們的重點。以后,當機器人有自己的情感體系后,可能纔會真正成為朋友,這需要較長的訓練周期的。

知不同學:你最希望機器人具備的人類技能是什麼?

陳希韞:從公司角度看,現階段最需要的是機器人具備和人一樣的卓越運動能力,比如像人一樣視覺的越障能力。目前的越障能力基於反應,你可以理解為人蒙上一塊眼罩走路觸碰到障礙物后的反應。

下一步,我們需要調動機器人所有的感受器,傳感器,比如視覺、聽覺等都調動起來,他的動作是主動和環境互動。

我們也需要其他學科和行業給予我們支持,比如材料行業,現在機器人負載過大,散熱能力會是一個問題,需要材料技術的提升。還有電池續航的問題。機器人行業是一個集大成者的行業,背后是整個工業體系在推動發展的高度。

知不同學:硬件對於實現具身智能的重要性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陳希韞:具身智能概念現在很火爆,主要因為2022年開始大模型發展,大家覺得大語言模型發展到一定時候,需要一個載體把語言轉換為動作。這就是具身智能概念的由來。整個行業的人都在想怎麼調試軟件,卻忽視了硬件的匹配。

硬件比軟件更重要,我們從2016年成立以來,一直在做硬件,這幾天,我們在做一個運動方面的調試,在全球範圍也很少有人能解決這個能力。很多公司自己沒有生產硬件的能力,這是宇樹的強項,我們有自己的硬件團隊,有研發團隊,從設計到製造的團隊,比如想做大一個電機,可能最快后天就能做出來。

機器人不像互聯網產品,僅靠軟件開發無法完成複雜的動作控制和實際任務執行。做軟件的同時,要考慮硬件的適配性。這個對於具身智能行業是非常關鍵的。

知不同學:你們認為目前在推動具身智能發展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陳希韞:目前最大的障礙主要集中在硬件材料上,尤其是在散熱、續航能力和機身強度等方面。全行業都在面臨材料技術的提升需求,因為現有的硬件材料限制了機器人尺寸的擴大以及其他高級功能的實現。

此外,從軟件角度來講,目前還沒有一家真正針對機器人適配的模型,大語言模型是針對人類的,機器人操控模型還沒有人去做。比如,讓機器人能夠理解並執行復雜指令(如開瓶器開瓶或開冰箱等),這比大語言模型的訓練難度要高得多,要根據不同的機器人適配不同的關節和動作,難度呈指數級上漲。好比你讓機器人去取一瓶飲料,要先把大語言模型轉成機器人理解的代碼,首先他要理解什麼事飲料,怎麼找到冰箱,怎麼開冰箱,走幾步,找到什麼,每個指令都要代碼。

而且有個難度是,不同機器人公司用的代碼都不一樣,大語言模型目前不能適配所有的機器人。我們預計最快需要三年時間才能在行業內有所突破。

知不同學:在當前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發展階段,您認為初創公司有哪些機會?

陳希韞:目前整個行業處於蓬勃發展階段,大家都在各自擅長領域深耕,比如有的擅長動作,有的擅長語言,有的擅長人機交互,有的擅長應用,有的擅長感情陪伴。現在沒有人知道哪個是最關鍵的,大家都在探索。初創公司是很有機會的,也許在某一個點突然爆發,全行業明確發展方向。

當下的護城河,對我們來説肯定就是最擅長的硬件製造和運動控制能力。

知不同學:對於馬斯克提出的30美元每月的陪伴型機器人,你怎麼看?

陳希韞:從公司層面難以給出確切看法,但從個人層面,我期待能看到馬斯克的機器人動起來。雖然特斯拉的機器人每年都在展會上展示,但從未真正看到他家機器人動過。

知不同學:你家機器人在春晚扭秧歌表演很棒呀

陳希韞:前年年底,張藝謀導演的一臺舞臺劇,對機器人有需求,採購了一些我們的機器人。最早扭手絹是在舞臺劇上,春晚導演看到了舞臺劇后被吸引了,后來,我們又按照春晚導演的想法創作了《扭秧歌》的作品。

知不同學:你們家機器人的名字都很工科,是否考慮給不同的機器人賦予靈魂?

陳希韞:但凡如果我們是互聯網公司都會給機器人起很多好聽的名字。我們公司更專注於技術研究,團隊精力主要放在解決技術問題上,大模型到動作的‘最后一公里’卡在硬件適配,我們就是在解決這個‘DevOps難題,而不是從宣發角度關注機器人的命名,今天叫H1,下一個月就叫H1+2,我們取名相對隨意一些,叫什麼不重要,他有名,叫什麼別人都知道。

知不同學:你家機器人現在可以穿針引線嗎?

陳希韞:完成穿針引線不難,需要專門訓練,我們目前關注的是解決通用性問題和各種運動能力。

我們認為短期內機器人不會進入家庭,因此沒有必要先訓練它執行類似的精細動作。

知不同學:未來,對於AR眼鏡的應用和機器人之間關聯度有什麼設想?

陳希韞:那是一種操控的方式。比如説,像科幻電影里,機器人作為人的化身,我在杭州,可以在北京和上海分別放置機器人,通過遠程操控讓它們協助我完成一些工作。不能頻繁出差的情況下,機器人替代我去執行任務。

如果是醫生,在機器人的運動能力足夠精細化后,通過遠程操控完成手術。

知不同學:你現在覺得死磕也完成不了的技術難題是啥?有沒有恨不得打機器人的時候?

陳希韞:從我們行業來説,每天都有這樣的感覺。每天都會遇到各種挑戰,要麼有問題,要麼不夠理想,每天都想打他……(笑)

知不同學:有專業的文本,用你們的代碼給機器人定製一一堂黨課應該不難吧?

陳希韞:這個不難的,但為啥要機器人講黨課?

知不同學:我理解這樣的黨課形式,大家會覺得很有新鮮感呀。

陳希韞:確實有新鮮度,我們認為這樣大家會關注機器人而不是課程本身,關注點反而都在機器人上,不認為是個好的發展方向,其實輪式機器人,只要有語言模型就能做到……

我們公司特長在運動控制,未來體操,特效之類的課程倒是我們更吻合的方向。而且,未來人做不出來的動作,我們的機器人也許能做出來。

原標題:《每天想「打」機器人?宇樹科技:每天都在死磕難題!》

欄目主編:李曄 文字編輯:查睿 題圖來源:製圖:玉璽 拍攝:亞輝

來源:作者:小紅書知不同學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