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多家外資巨頭集體唱多:現在是參與中國市場絕佳時機!

2025-08-08 15:36

近日,瑞銀資產管理中國股票主管施斌撰文表示,此乃參與中國市場的絕佳時機。近期,美國萬億資管巨頭資本集團、管理規模為8457億美元的美國巨頭Federated Hermes也發表文章表達了對中國科技的樂觀看法。

瑞銀資產管理施斌:

「此乃參與中國市場絕佳時機」

瑞銀資產管理中國股票主管施斌在一篇題為「關注中國股票市場的復興(Watching for a renaissance in China equities)」的文章中表示,複雜的經濟前景、審慎的投資者心態和政府的支持,三者結合爲股市創造了有利條件。施斌寫道,「在我們看來,當前的時機非常有利,此乃參與中國市場的絕佳時機」。

施斌説,全球機構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有所回升。其中,專注於新興市場的投資者信心回升尤其明顯。儘管如此,國際資本流入相對緩慢。截至目前,國際投資者對重新進入中國市場仍心存猶豫。他認為背后的原因包括,刺激消費的廣泛結構性改革需求仍未得到滿足,房地產市場尚待企穩。儘管面臨挑戰,但這不應成為阻止投資者考慮中國市場的原因。

施斌認為,零售投資者尚未大規模迴歸,股市遠未達到牛市的峰值。目前,IPO和融資活動強勁。由於中國股票估值處於有吸引力的水平,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流動性流入市場。目前,可比情況下,美國股票估值大約是中國股票的兩倍,很多中國公司被低估。這為市場進一步上漲提供了空間。

施斌表示,他偏好已經或將要實現市場領導地位的科技公司,特別是在網絡遊戲等領域的公司。他認為這些企業不僅在國內佔據主導地位,而且也具備在全球舞臺上競爭的實力。

同時,他對擁有創新葯物管線的生物製藥公司擁有濃厚的興趣,特別是那些已經國際化擴張並向美國市場提供創新葯的公司。中國的藥物研發和製造成本大約是美國的六分之一。這種成本優勢轉化為更高的效率和競爭力。認識到這一點,不少跨國公司正在將研發工作外包給中國的CRO。全球公司紛紛收購在中國開發的后期藥物,以利用中國在創新、成本和規模方面的優勢。

資本集團:不要低估中國未來的創新

萬億美元巨頭資本集團股票投資分析師Johnny Chan 7月亦撰文表示看好中國科技行業。

他表示,今年一月,DeepSeek(深度求索)橫空出世,發佈了其開源人工智能(AI)訓練模型,震驚了全球市場。

他表示,DeepSeek證明即使在嚴格的限制下——不依賴最先進的半導體——中國也能夠進行創新。2月,民企座談會召開,其傳遞出的潛在信息是:科技行業大展拳腳的時候到了。

中國擅長改進現有技術,實現從一到十的過程,中國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日益增長的主導地位就是例證。此外,中國生物製藥行業的增長令人驚歎。10年前,這個行業幾乎不存在。然而,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大量海外科學家回國,創建從事藥物開發、測試和製造的公司。僅今年一年,阿斯利康、輝瑞和百時美施貴寶就宣佈與中國公司簽署了數十億美元的潛在癌症藥物治療許可協議。

Johnny Chan表示,美國限制向中國出口高端技術,希望制約中國的技術發展。然而,限制措施激發了政府和企業自給自足的決心。美國的出口管制正在為中國半導體公司與中國主要客户合作提供機會。在半導體和其他先進技術領域,美國移民政策收緊,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持續回國,這可能進一步增強中國的創新能力。

最后,他表示,不要低估中國未來的創新,多重因素決定,中國將成為全球創新的強大參與者。

Federated Hermes:中國正在確立全球科技領導者地位

總部位於美國匹茲堡市的資管巨頭Federated Hermes管理規模約8457億美元。

Federated Hermes高級投資組合經理Sandy Pei近期在文章中表示,儘管房地產方面面臨挑戰,全球供應鏈重置為相關行業帶來壓力,但是中國正在確立其作為全球科技領導者的地位。其在消費電子、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無人機技術和造船業的領導地位已經確立。Sandy Pei認為,中國半導體行業正迎頭趕上,特別是在存儲技術領域。

綜合來看,這意味着中國的經濟轉型成效顯現:房地產行業在GDP中的佔比已從超過25%下降到目前的十幾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高科技和先進製造業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中國股票的估值、企業盈利趨向穩定以及結構性改善的股本回報率等方面具有吸引力,」她説,低利率環境下,股票回報對本地投資者具有吸引力。如果公司繼續提高其派息比率並加速股票回購,這一吸引力將更為重要。

買方唱多的同時,數據顯示部分外資已率先行動。

日前,來自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報告顯示,7月,外資基金加速流入中國股市。其中,被動型基金流入39億美元,主動型基金則流出12億美元。被動型基金集中於月底入場,恰逢多項「反內卷」政策發佈。7月外資基金淨流入金額達27億美元,多於6月的12億美元。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