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8 14:12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秦博、宋森里·塔維坎】
老撾國家主席通倫·西蘇里7月底訪問莫斯科,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晤,雙方還簽署了七份協議,其中包括《2025-2026年和平利用核能合作路線圖》。老撾本是長期處於國際發展邊緣的內陸小國,這份協議卻突然將其置於全球核技術競爭和敏感能源治理的聚光燈下。
以往國際社會對老撾的認知,可能還停留在中南半島的避世小國,但根據這份最新的協議,老撾將與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合作,引入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技術,採取BOO/BOT(建設-擁有-運營/建設-運營-移交)模式,這表明俄老首腦本次的會晤藴含着超越常規外交的戰略意藴,其深層意義也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技術文件或商業契約。
俄羅斯和老撾的核協議簽署,是當代國際關係中多種結構性力量交匯的體現,也反映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正在經歷的深刻變革。
應俄羅斯總統的邀請,老撾領導人率領代表團於7月30日至8月1日對俄羅斯進行正式訪問。萬象時報
其一,它展示了小國在不對稱權力結構中,應對能源安全挑戰的戰略主動與生存智慧。老撾通過核能合作,在大國博弈的間隙中擴大有限的政策迴旋余地,試圖打破傳統能源依賴的枷鎖,提升能源主權的象徵價值。
其二,它展示了俄羅斯如何藉助Rosatom這一國家資本主義和技術外交平臺,在東南亞展開戰略影響力的投射。俄羅斯主動對老撾採用BOO/BOT模式,目的是對老撾進行長期技術綁定,老撾對俄形成深度依賴,強化和穩固俄羅斯在老撾乃至中南半島區域內的不對稱影響力。
其三,核能具有軍民兩用的特點,其風險性高,對地緣戰略有重要影響,俄羅斯此舉直接關涉到了東南亞無核武器區規範(SEANWFZ)的敏感議題,很可能會攪動區域安全認知的平衡,甚至重塑大國在技術政治領域的競爭局面。
因此,俄老此次的合作構成了審視全球南方國家的寶貴視角——南方國家如何在敏感技術政治化的過程中,平衡發展需求、安全風險與大國力量?
老撾經濟結構單一、發展落后,其能源體系存在深層次的結構性缺陷與轉型需求,所以本次與俄羅斯的合作大致符合其國家的戰略邏輯。老撾目前的電力供應以水電為主,但氣候因素(尤其是旱澇災害)易導致電力波動,使其國家能源安全長期陷入系統性風險。多年來,老撾對能源的需求持續剛性增長,但是其倚重的傳統大型水電項目卻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和阻力。環境方面,水電站常被老撾公共知識分子們認為是破壞流域生態,導致了生物多樣性流失。在社會方面,老撾公共知識分子也認為水電站帶來的移民安置會引發糾紛,社區權益也會相應產生矛盾。
各種問題交織疊加,嚴重衝擊着老撾國內水電項目的可持續性。因此,老撾政府轉向尋求多元、低碳、能穩定供電的替代能源。核能,尤其是小型模塊化反應堆技術(SMR)因此受到關注。
這種技術模塊化、易擴展、選址限制少,在老撾朝野看來,其戰略意義遠超單純發電,或是更好的選擇。SMR不僅可以給農業領域提供同位素,從而提高生產力和糧食安全,還可以為偏遠醫療設施供應可靠的放射源,從而幫助癌症的診斷與治療。這項技術在科研與工業領域潛力巨大,老撾剛步入工業化階段,這確實為其帶來切實的發展價值和難得的技術跨越機遇。
老撾財政基礎薄弱,幾乎沒有核工業方面的技術,也沒有管理經驗。俄羅斯此次採用BOO/BOT模式,承諾負責融資、建設、運營乃至最終技術移交,幫助老撾繞開鉅額投資和技術障礙,助其跨越自身能力缺口,獲得技術收益。
據俄羅斯衞星通訊社8月1日報道,俄羅斯國家原子能集團公司總經理利哈喬夫表示,老撾有意與俄羅斯國家原子能集團公司合作在本國建設低功率核電站。
然而,這種「交鑰匙」模式潛藏着嚴重的依賴風險。長遠看,它將帶來巨大的長期戰略成本。目前老撾公共債務已逼近宏觀經濟警戒線,這種模式可能引發隱性債務堆積、產生高昂的長期購電負擔、並將運維成本轉嫁給老撾。這些因素一旦疊加,可能進一步動搖老撾的財政根基,甚至損害老撾的政策獨立性。
此外,核安全治理對老撾來説更是困難重重。老撾須從零起步,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核監管體系,培養專業人才隊伍。這不僅耗費巨大,更需要不斷完善的制度作為長期支撐。其成敗關鍵,取決於能否獲得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在技術建設與能力培育方面的支持,避免因選址、設計、建造或運行等階段出現監管疏漏或技術失誤,引發災難性后果——環境破壞、公共衞生危機,甚至觸發整個區域相鄰國家的安全警惕。
儘管風險不小,雙方核能合作仍得以推進,而這正是東盟國家「曼陀羅體系」外交與治理的典型體現:作為相對弱勢的一方,老撾沒有道義負擔,也不拘泥於外交「忠誠」,反而善於在大國地緣競爭的複雜環境中靈活周旋,從而為自身謀求更大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老撾轉向與俄羅斯開展核能合作,就是典型的地緣戰略對衝——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合作關係分散風險,從而增加自主性,提升在大國博弈中的籌碼。老撾與俄羅斯建交已有65年,雙方積累了深厚的歷史基礎和特殊的雙邊關係,使老撾能夠將核能合作戰略性地納入更廣泛的雙邊框架,推動合作進程。普京強調核能將為老撾提供「經濟型清潔能源」,精準契合了其對能源主權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訴求。事實上,俄羅斯在前蘇聯時期就早已與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建立了深厚的合作關係,在軍事援助和能源合作等方面保持長期影響力。這種歷史淵源説明俄羅斯此次在老撾的介入有其延續性,或許並非完全出於參與區域競爭的考慮。
對俄羅斯來説,俄老協議落地標誌着其「轉向東方」戰略在東南亞取得了重要進展。與老撾的合作既拓展了在東南亞的戰略支點,又彰顯其作為「核大國」的地位和影響,是其能源外交的重要實踐。
傳統上,莫斯科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主要依賴武器出口和天然氣貿易,而在覈能出口方面其實一直進展緩慢。與老撾項目的落地,將顯著地推動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的發展,更能助力於俄羅斯在全球核技術影響力上的擴展雄心。俄方將技術能力和項目融資緊密結合,側重突出SMR的較低成本、部署靈活性以及對地緣敏感區域的迴避能力。
普京顯然將此視為良機,不僅用於輸出高價值技術,還旨在擴大政治影響範圍,在歐亞經濟聯盟(EAEU)之外開闢新的戰略立足點。若老撾項目成為成功範例,或將引發區域內其他國家的跟進效應,幫助俄羅斯在東盟能源治理框架中佔據一席。
東盟各國核能發展的格局高度異質且碎片化,彼此間的差異十分懸殊。老撾的率先探索或許能為其他東盟國家乃至南方國家提供借鑑。然而,核能固有的高風險性質,使其超出單純的技術經濟維度,包含重大安全議題。對此,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已着手協助老撾進行能力建設,包括人員培訓和標準制定。但要在資源極為有限的小國建立並維繫一套堅實有效的核安全監管體系,面臨嚴峻的制度性挑戰。從全球治理角度而言,老撾案例將構成對IAEA效能的一次關鍵檢驗——國際組織能否在發展中國家成功嵌入並落實高科技監管規範?如果成功,就可樹立治理範例;如果失敗,則會暴露其結構性短板,動搖國際核安全機制的根基。
老撾是中國通往東南亞的門户,中國對老撾投入了大量戰略資源,比如中老鐵路。近年來,老撾的電力需求增長迅速,中國長期主導當地水電投資,不僅推動了老撾經濟增長,還鞏固了中國在區域能源領域的戰略主導地位。「水電優先」的發展模式一度是老撾能源敍事的核心。然而,俄羅斯介入老撾核電,不僅重構了東南亞清潔能源合作的影響版圖,也在老撾發展路徑上提供了有別於水電的新敍事。
從東盟核電市場的整體趨勢來看,菲律賓已轉向美國的核電技術陣營,俄羅斯此次在老撾的佈局,無疑是搶佔了關鍵戰略據點。引入俄羅斯這樣的核大國,也被老撾看作是提升自身國際地位的一條路子。通過和平核能合作,老撾希望拉近與一個核強國的關係,以此獲得更強的戰略保障和更大的話語權。這種「核外交」的效應,其實正體現了核能合作的地緣政治特點——一個國家的核能發展水平,實實在在地影響着它在國際關係中的分量。選擇跟哪個大國搞核合作,本身就透露出老撾在大國之間巧妙搞平衡、玩對衝的戰略意圖。這麼一來,老撾既加強了能源自主,又藉着核合作在地區外交中爭取到更多空間,可謂一舉兩得。
老撾憑藉自身是小國的靈活性,善於運用對衝戰略,最大程度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與此同時,俄羅斯實施「轉向東方」戰略,迫切需要在東南亞取得突破,核能出口便成為其擴大地區影響力的重要手段。俄羅斯通過安全合作和軍售,不斷擴大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力,而與老撾的核能合作則標誌着這種影響的進一步升級。
從戰略角度看,局面對中國並非完全不利。在俄烏衝突及美俄複雜博弈背景下,中俄關系的戰略基礎依然穩固。近期,中俄老三國外長的會晤更進一步強化了這一關係,尤其強調共同應對域外勢力的干預。這表明雙方在老撾問題上存在調控競爭、尋求共存的潛在共識。
目前,中國在老撾深厚的投資和長期經營,已經建立了難以撼動的「命運共同體」基礎。從長遠來看,俄羅斯的挑戰可能反而倒逼中國更有緊迫感,加快核電技術出口的步伐,搶佔東盟核能市場。中國本身在覈能領域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如果能將這種競爭壓力轉化為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的動力,反而可以更好地把握未來機遇。
儘管俄方此次佈局規模不大,但卻足以攪動區域內的力量平衡。通過與俄深度合作,老撾不僅從能源合作中的被動接受方轉變為主動參與者,俄羅斯也在亞洲撬動了新的地緣戰略槓桿。中國周邊國家在複雜的國際局勢中涉足核能領域,以及東盟國家與外部大國的核能合作將呈現何種趨勢,這些現象都值得中國密切關注。
對中國而言,俄老核合作將考驗中國的戰略耐心與外交智慧;但換個角度來看,這種多方下注的策略,本就是東南亞國家的行事風格,中國對此本應早已熟悉。這次事件或許反而能促使中國更清醒地認識到維護區域能源主導地位的重要性,加速鞏固自身的技術優勢與戰略佈局。
老俄核合作凸顯了小國借重大國技術崛起與大國以核能拓展戰略版圖的內在邏輯,也折射出區域力量格局和能源敍事正在被重新塑造,東南亞核能合作正成為大國競爭的新舞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提出的「核安全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着眼於彌合當前核安全治理赤字,主張構建公平合作共贏的國際核安全體系。在東南亞語境下,堅持這一理念意味着鼓勵包括老撾在內的新興核能國家同周邊大國開展開放透明的合作,避免形成彼此割裂的「核小圈子」。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本質是技術、權力與發展的深層博弈,核能已成為地緣政治與低碳轉型交叉的新戰場。在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和關鍵區域,中國如何敏鋭捕捉局勢變化,如何在覈安全監管、融資方式和小型堆(SMR)技術升級上加快步伐,從而在多邊競爭中掌握主動,將成為未來一個時期內不可迴避的重要戰略課題。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閲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