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成份股雙雙跌超10%,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下探,是板塊佈局機會嗎?

2025-08-08 11:49

8月8日早盤,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場內價格一度跌超2.3%,旋即快速收窄跌幅,成份股康方生物、步長製藥、科倫博泰生物、晶泰控股等領漲,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和黃醫藥、再鼎醫藥大跌超10%,重創創新葯板塊。

基金管理人觀點認為:昨天,和黃醫藥、再鼎醫藥都發布了中報與二季報,旋即兩家的美股均大跌,一個跌超9%,一個跌超10%,因此今天港股大跌也是呼應了昨夜今晨的外盤走勢。那麼到底是基本面不行,還是資金博弈被錯殺?我們來看一下。

再鼎醫藥中期業績報告顯示,期內總收入約2.16億美元,同比增長15.35%;淨虧損8916.5萬美元,同比收窄33.33%,再鼎重申了2025年5.60億至5.90億美元的全年收入指引。從Q2業績來看,二季度再鼎的總收入為1.100億美元,同比增長9%;虧損進一步收窄,經營虧損為5,490萬美元,同比收窄28%,調整后的經營虧損收窄37%至3,420萬美元,正穩步邁向2025年第四季度實現盈利的目標。

再鼎醫藥在2025Q4即將扭虧為盈,是好事,為啥還大跌?有分析指出,主要原因或是再鼎目前營收佔比第一的則樂(治療卵巢癌的尼拉帕利)二季度銷售同比下降9.75%(從去年二季度的4500萬美元減少到今年4100萬美元),引起市場對再鼎全年收入指引5.6-5.9億美元的質疑。此外,再鼎的明星產品艾加莫德銷售增速不及預期,二季度銷售2650萬美元,同比只增長14.47%。艾加莫德是國內首個獲批用於患有全身型重症肌無力患者(gMG)的FcRn拮抗劑,於2024年1月進入醫保,不過市場觀點指出,榮昌生物自主研發的泰它西普是艾加莫德有力的競爭對手,艾加莫德扣掉醫保以后的價格和泰它西普自費的價格差不多,一旦泰它西普進醫保了,艾加莫德在國內市佔率或面臨挑戰。説到底,創新葯企業所有的研發和管線最終還是要落到業績和BD上面,商業化做得好不好纔是王道。因此,資金對於再鼎醫藥出現分歧也很正常,短炒的覺得管線是長期邏輯,所以先跑為敬;而另一部分長線投資的認為再鼎包括KarXT、貝瑪妥珠單抗、pove等管線還是非常有戰略佈局眼光和放量潛力的,因此趁大跌補倉,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再鼎的盤中成交有明顯的放量。

另一家大跌的和黃醫藥中期業績顯示,期內收入總額2.78億美元,同比減少9.16%;股東應占淨收益4.55億美元,同比增加1663.32%,主要得益於出售非核心合資公司的部分股權后確認的4.16億美元的稅后收益。其中,腫瘤/免疫業務綜合收入為1.44億美元,較2024年上半年的1.69億美元下降15%。財報的亮點是呋喹替尼銷售額增長25%至1.63億美元,以及沃瑞沙的新適應症於2025年6月獲得批准,標誌着其在肺癌治療領域的進一步擴展(該適應症的批准觸發了來自阿斯利康的1100萬美元里程碑付款)。

雖然短期來看,因為國內銷售承壓,和黃醫藥業績不及預期,但ADC進度超預期,並且出現BD的積極信號。和黃醫藥近年來一直在搞創新轉型,年初,和黃逾44億元出售「現金奶牛」,剝離了中藥業務,業務線重點投向了ADC。根據最新披露,來自新的抗體靶向偶聯藥物(ATTC -可以理解為增強版的小分子藥)平臺的候選藥物已經選定,上海工廠已完成首款ATTC候選藥物的生產,計劃於2025年底進入臨牀開發。多個ATTC分子的成功研發有望在未來帶來合作和授權機會,潛在合作伙伴的初步反饋非常積極。有市場觀點指出,和黃醫藥對於創新管線的表態以保守著稱,而這次說了潛在合作伙伴反饋非常積極,那麼應該是對這個ATTC非常有信心的。還是回到和再鼎差不多的邏輯,有人覺得中報不及預期提前離場,有人覺得在研管線很有價值,這是逢低抄底的好機會。

從7月30日見頂回調,創新葯這幾天波動放大,時不時因為各種消息盤中下探旋即回升,猶如過山車一般。本輪創新葯的行情,由三個要素驅動:流動性寬松(大背景)+出海井噴(高頻催化)+政策支持(中長期預期)所支持。截至到目前,本輪行情的核心邏輯沒有變化,因此創新葯的行情,沒有結束。接下來8月、9月又會有重磅海外醫藥會議,以及10月、11月的醫保目錄和商保創新葯目錄,所以炒作的空間和題材還是很充足的。

綜上,創新葯大跌的時候,大家要看清楚,到底為何大跌?是被外盤大跌的恐慌氣氛波及了,還是降温才能行穩致遠?股票價格反映的是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這麼這種支持未來預期的核心邏輯變了嗎?

沒有變,那麼回調,或是低位補倉的窗口。

創新葯行情還能走多久?

往后看,一方面,國內創新葯潛在重點臨牀數據催化密集,伴隨學術會議召開有望陸續讀出。另一方面,預期BD資金和二級熱度上漲將反哺國內新葯研發需求起量以及一級創新葯項目融資活躍度提升,內需CXO有望受益。宏觀層面,美元加息周期對新葯投融資造成的壓力逐步緩解,與之強相關的海外新葯前端研發需求開始回暖,相關公司訂單改善趨勢延續,業績確定性較強。創新葯主線和左側板塊困境反轉依然是2025年醫藥板塊的最大投資機會。

看好創新葯板塊的投資者可借道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一鍵佈局50只頭部滬港深創新葯企業,4成港股,6成A股,截至2025/7/31,前十大成份股為:藥明康德、恆瑞醫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藥明生物、康方生物、石藥集團、中國生物製藥、科倫藥業、華東醫藥。

注:基金管理人對文中提及的板塊和個股僅供參考,不代表基金管理人任何投資建議,不代表基金持倉信息或交易方向,個股漲幅不代表本基金未來業績表現,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推介。融資融券業務具有財務槓桿作用,屬於中高風險業務,投資者可能承擔由於投資規模放大、對市場及個股走勢判斷錯誤等可能導致的投資損失擴大風險。投資者在從事融資融券交易期間,如果不能按照約定的期限清償債務,或上市證券價格波動導致擔保物價值與其融資融券債務之間的比例低於維持擔保比例,且不能按照約定的時間、數量追加擔保物時,將面臨擔保物被強制平倉的風險。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僅代表撰文時市場表現,基於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所涉觀點后續可能發生調整或變化。本文引用數據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和收益承諾。基金投資人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前,請仔細閲讀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説明書和基金產品資料概要及其更新等產品法律文件,充分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和產品特性,並請提前進行風險承受能力測評,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產品進行投資。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損失。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基金銷售機構及相關機構不對基金投資收益做出任何承諾或保證。

中證滬港深創新葯產業指數業績如下:2015年32.9%;2016年-4.0%;2017年53.8%;2018年-29.0%;2019年56.0%;2020年47.4%;2021年-12.5%;2022年-22.3%;2023年-14.6%;2024年-16.3%;2025年1-6月24.8%。數據來源: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指數歷史業績不預示指數未來表現,也不代表本基金未來表現。(中證滬港深創新葯產業指數基日:2014-12-31)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