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人形機器人「訂單熱浪」背后 暗藏什麼密碼?

2025-08-08 11:34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邊雪

持續高温的立秋節氣,難掩成都世運會開幕的熱情。在世運村內,「钂鈀」機器人靈活轉動頸部,大屏幕展示着四川文旅特色;一旁「小吒」機器人踩着風火輪穿梭巡邏,四足機器狗「靈瞳」快速翻身跳躍指引路線。

世運會前夕,二十余款「成都造」機器人正忙碌工作。其中,「钂鈀」機器人將與舞蹈演員同台演繹啦啦隊集體舞,通過模塊化接口快速變裝為大熊貓、川劇臉譜等本地文化IP形象;而「小吒」則承擔着巡邏巡檢、場館導覽及互動表演任務。

這並非個例。今年夏天,人形機器人行業迎來前所未有的訂單爆發。截至8月7日,企查查數據顯示,宇樹科技中標118個項目,智元創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中標13個,中標數量接近或超過去年全年水平。

訂單爆發 機器人產業拐點已至?

7月以來,人形機器人領域連續曝出鉅額訂單。優必選科技中標覓億汽車 9051.15萬元機器人設備採購項目,創下全球人形機器人企業單筆中標金額最高紀錄。

此前不久,智元機器人和宇樹科技聯合中標中國移動旗下公司總預算1.24億元的「人形雙足機器人代工服務採購項目」,成為國內人形機器人領域公開披露的最大規模採購訂單。

「今年上半年全國智能機器人行業平均達到50%到100%的增長。」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透露,「去年起,每天至少有一款新的機器人發佈,行業落地的推動速度以及出貨量的節奏都非常快。」

企業交付數據同樣亮眼。松延動力8月1日宣佈,7月實現量產交付105台人形機器人,創下公司成立以來月度最高量產紀錄。該公司創始人姜哲源透露:「參加機器人馬拉松后1個月內意向訂單突破2000台,合同額超1億元。」

從表演到生產 具身智能漸進式商業化路徑

當前訂單的主要應用場景仍集中在表演講解、展館導覽等交互服務領域。在成都世運村,越凡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投放的十余臺機器人形成了覆蓋村內主要場景的服務矩陣。

其全自助零售機器人「小販」在大廳自主尋客,工作人員伸手點擊屏幕就可以免費領到水;樓宇配送服務機器人「享遞」則忙着在世運村的各個場地提供飲品配送到手服務。

導覽表演只是起點,而非終點。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分析:「人形機器人的發展路徑,應該從文體娛樂這類公眾關注度高的場景切入,這符合新技術推廣的普遍規律。」

江磊將其產業化落地分為三步:先發展文體娛樂服務,再進入工業領域,最后進入家庭民生場景。這個路徑既符合技術演進規律,又能有效培育市場。

工業場景的突破已開始顯現。優必選的WalkerS2進入比亞迪的總裝車間,承擔物料轉運工作,實現了工業場景實訓零失誤。

開普勒K2大黃蜂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展會現場展示了強大的負載能力,其雙臂協同能輕松搬運30kg貨物,定位精度達到0.01度,實現毫米級精細操作。

技術突破之余 量產能力成競爭分水嶺

續航能力曾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主要障礙。開普勒K2大黃蜂在WAIC展會現場完成全球首例雙足人形機器人8小時續航直播挑戰,實現「充電1小時,連干8小時」的長續航能力。

這一成就得益於其採用的行星滾柱絲槓執行器技術。據開普勒機器人硬件總監張敏梁介紹,該技術通過行星傳動+螺紋齧合的複合原理實現高負載、高精度傳動,大幅提高傳動效率的同時減少能量損耗。

量產能力成為衡量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指標。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數據顯示,2024年宇樹人形機器人交付量突破1500台,是同期優必選交付量的150倍。

智元機器人也宣佈,截至今年1月初,其通用具身機器人已累計下線1000台,預計2025年出貨量可達數千台。松延動力、樂聚機器人等企業也都相繼公佈了量產進展,整個行業進入了訂單爆發期。資本競逐,產業生態加速重構。

資本市場的熱情與人形機器人的訂單潮同步升溫。中國證監會官網披露了宇樹科技的IPO輔導備案信息,這家因春晚「秧BOT」而名聲大噪的公司市值已超過120億元。

已在港股上市的優必選完成了超24億港元的配售融資;智元機器人則一度被傳出「借殼」上市消息,引發相關上市公司股價暴漲。

產業資本正從扎堆「明星整機廠」轉向產業鏈上下游縱深佈局。觸覺傳感器企業帕西尼獲得比亞迪超億元戰略投資;越疆科技宣佈與騰訊雲深化戰略合作;逐際動力獲得京東戰略領投,探索零售、物流等場景落地。

「市場足夠大,蛋糕也很大。」智元機器人合夥人姚卯青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下半年,具身智能行業會進入到真正的‘交卷’階段。」

挑戰猶存:機器人商業化征途漫漫

儘管訂單爆發,但人形機器人距離真正的大規模商業化仍有距離。優必選副總裁焦繼超坦言,在新能源車企的總裝車間里,他們的WalkerS2機器人工作效率僅為人類的40%左右。

特斯拉在7月初宣佈「戰略性暫停」Optimus量產計劃,啟動新一輪技術整改。重載靈巧手、關節電機、簡化機械結構等技術難題,成為橫亙在所有玩家面前的共同挑戰。

高盛調研報告顯示,人形機器人具有實際意義的應用可能還要5-10年;未來2-3年內,人形機器人難以達到與人類工人相同的工作效率。具身智能技術的瓶頸也制約着商業化進程。開普勒機器人解決方案副總裁宋華坦言,讓具身智能模型快速滿足商業化使用標準,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巨物之城》的舞臺上,機器人「堂吉訶德」對主角說出「我是你最好的朋友」時,金屬關節的嗡鳴聲里,藏着科技最温柔的模樣。導演、上海戲劇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研室主任戴煒直言,每次坐在觀眾席時心總是揪着:「在劇場,觀眾不會記得所有機器人做對的部分,但會記住錯的部分。」這種擔憂同樣存在於產業界——市場不會因實驗室里的完美演示而買單,只會因真實場景中的穩定表現而打開錢包。

資本競逐與訂單爆發的背后,一條清晰的產業化路徑正在形成:從高關注度、低技術門檻的表演導覽,到高效率、高價值的工業製造,最終走向高複雜度的家庭服務。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